我的军旅青春 热血铸就的时光

趙冀華

<p class="ql-block">  当十八岁的夏天在塔里木河畔蒸腾起氤氲水汽时,我的人生坐标悄然转向了另一个维度。那些在校园林荫道徜徉的同龄人或许不会想到,彼时的我正在昆仑山麓的军营里,用汗水和信念浇筑着另一种青春形态。</p> <p class="ql-block">  初入军营的那个黎明,熹微晨光中飘荡着陌生的号角声。单兵战术训练场的砂砾磨破了作训服,四百米障碍场的水坑倒映着踉跄身影,而器械场单杠上结着暗红的老茧。当西北风裹挟着沙粒拍打面颊时,我才懂得"掉皮掉肉不掉队"不仅是一句口号——新兵连的月光见证了我偷偷加练的深蹲,战术手套里藏着的止血贴,还有射击预习时被冻得青紫却纹丝不动的指尖。三个月后,当胸前的"副班长"臂章在风中猎猎作响,当特等射手的证书上晕开靶场沙尘,我忽然明白,那些磨破的迷彩服里,包裹着正在蜕变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是那年深秋的雨夜。陇南报社的火光将半边天幕染成血色,燃烧的油墨味与热浪裹挟着危险扑面而来。我的防火服在高温中逐渐发烫,面罩下的呼吸混着浓烟变得滚烫,可手中水枪的激流始终未曾偏移分毫。当最后一丝火苗在黎明前熄灭,战友们黢黑的面庞上绽放出疲惫的笑容,我的作训靴里还淌着混合汗水的冰水。那枚三等功勋章沉甸甸地坠在胸口时,我分明听见党旗在风中展开的猎猎声响,那是使命在血脉里奔涌的轰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祁连山脚下的军营里,雷锋精神不仅镌刻在荣誉墙上。帮炊事班挑水的扁担压弯过我的肩膀,为藏族阿妈修缮屋顶时晒脱过三层皮,替新兵代写家书的台灯亮到过子夜。当"学雷锋标兵"的绶带披上肩头,我忽然懂得:真正的荣誉不在证书的烫金纹样里,而在乡亲们递来的青稞饼的温度中。</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西北五省电影技术比武的那个冬日。零下二十度的机房里,放映机的齿轮咬合声与秒表的滴答交织成战斗的鼓点。当我的名字随着二等奖的宣布响彻礼堂时,操作台上凝结的汗渍在灯光下折射出彩虹——原来在军营,连拼搏的痕迹都会绽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三年时光在五公里越野的喘息声中流转,两次"优秀士兵"的证书叠成了青春的厚度。当提干通知书伴着格桑花的香气飘来时,我却在乌鲁木齐站台的汽笛声里听见了命运的另一种召唤。抚摸着褪色的领花,我最终将机遇叠进行囊,如同当年将青春叠进行军被——有些选择不需要勋章证明,铁路信号灯闪烁的轨迹,同样能指引人生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汽笛划破戈壁的寂静,我仍会下意识挺直脊梁。军用水壶里沉淀的昆仑雪,作训服上洗不净的柴油味,还有紧急集合号声在梦境深处的回响,都在提醒着我:真正的军人,即便卸下肩章,骨子里永远站着个挺拔的兵。那些用热血浇筑的岁月,早已在生命里铸成永不褪色的军功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