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行3】博物馆寻宝

远方(不私聊)

<p class="ql-block">到达重庆的第2天,我们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即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的收藏、保护、 研究、展示、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 三峡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远远望见博物馆,我们一下子就被其独具匠心的外形设计所吸引,整个建筑融合了三峡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造型宛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象征着三峡工程的宏伟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墙由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构成,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正上方是一个漏斗状的圆形穹顶,象征着“三峡之水天上来”,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馆内常设《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等展览10个,《大三峡》环幕电影是其一大亮点。</p> 镇馆之宝 <p class="ql-block">进入馆中,我就开始寻找十大镇馆之宝。只见大厅前方,楼梯两侧,耸立着乌杨阙。</p> 乌杨阙 <p class="ql-block">乌杨阙,出土于汉魏(公元65--265年)忠县将军村。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于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 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p> <p class="ql-block">乌杨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对汉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阙身雕刻青龙、白虎等图案,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p> 三羊铜尊 <p class="ql-block">三羊铜尊,商代(约前1600一前1046年) ,巫山大宁河河道出土。铜尊是酒器,也是巴蜀地区青铜时代流行的核心礼器。该尊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主纹为夔纹和兽面纹,肩上附三羊头。它是重庆地区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青铜容器,反映了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在三峡地区传播的史实。</p>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p class="ql-block">錞于是古代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其使用方式有两种,敲和拍。在南方也可用于军中,当作军令“鸣金收兵”。</p> <p class="ql-block">虎钮錞于是战国时期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89年夏,该淳于在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钮錞于高68厘米,重30公斤,是战国晚期巴人作品,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p> <p class="ql-block">錞于上的钮为虎形,凶猛威武,全身花纹。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下里巴人典故</p> 战国鸟形铜尊 <p class="ql-block">整体呈鸟形,鱼嘴、鹰喙鼻、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密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地镶嵌绿松石。神态生动,造型、纹饰精美。铜器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并有发扬光大之妙。</p> 西南汉代第一碑——景云碑 <p class="ql-block">巴郡朐忍令景云碑,东汉(公元25~220年) 云阳旧县遗址出土。该碑是东汉巴郡朐忍(今重庆云阳)令景云叔于的功德碑,立于公元173年。碑首圆弧形,有三个浮雕图像:中为妇人启门,两侧为凤鸟和持药仙兔。碑身两侧分别雕青龙与白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面为阴刻云气纹边栏,栏内有隶书铭文十三行,共三百六十七字。内容前半部叙景云家族源流和生平事迹,后半部则是对景云品行的赞颂和英年早逝的感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云碑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发现之一,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学者誉其为“西南汉代第一碑” 。</p> <p class="ql-block">碑刻依形制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圭首碑, 圆首碑和方首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刻形制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夔门、行路难、德洽江流等榜书碑刻</p> 东汉偏将军金印 <p class="ql-block">偏将军金印,东汉(25-220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龟钮方形金印,六面体,一寸见方,重108.95克,含金量96%。顶上有一吉祥乌龟,刻有“偏将军印章”五字,属汉代官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质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专家考证这极有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p> 江竹筠烈士遗书 <p class="ql-block">此信写于1949年8月,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字体娟秀。写此书时,江姐爱人彭咏梧已牺牲,而她也在3个月后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对儿子彭云写道:“云儿,盼教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孩子,决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信中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网图)</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找遍全馆,我只找到了这七件镇馆之宝,其它像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我找了两遍也没找到,还有何朝宗制观音像也没看到;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应在4楼书画展厅,可我们没来得及观展。</p> 三峡与重庆 《大三峡》环幕电影 <p class="ql-block">从两亿五千万年前的地质活动讲起,揭示长江与三峡的成因,展现夔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绝美风光,视听效果令人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纤夫群塑像。</p>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崖面上雕刻有观音主像及830(民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每只手上又各有一眼,故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深浅错落的布局,集雕塑、彩绘、 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千手观音是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被誉为“天下奇观”。</p> 秦良玉 <p class="ql-block">秦良玉,重庆忠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将,成年以后,她与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干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后,秦良玉代理夫职。时值明末社会上勤王,从浑河血战到镇守山海关予诰命夫人,加太子太保,封忠贞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良玉的头盔、战袍及战刀</p> 张飞庙与白帝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飞庙</b></p><p class="ql-block">原址位于老云阳县飞凤山麓,相传为蜀汉末年所建。清同治九年(1890年), 特大洪水曾将此庙损毁。现存建筑群是此后陆续补建而成的。2003年7月,整体搬迁重建于长江南岸磐石镇龙安村的狮子岩。</p> <p class="ql-block">落款扶汉张将军,难道是张飞自表心迹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奉节白帝城</b></p><p class="ql-block">位于瞿塘峡入口处,史载为汉代公孙述所建。三国时期,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兵攻吴,兵败夷陵,退守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托孤于诸葛亮,后人在白帝城修祠纪念此事。</p> 铜关公像 <p class="ql-block">铜关公像,清代(1644~1911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这件大型铜关公座像高270 厘米,原在渝中区较场口关帝庙内供奉, 1959年移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忠”“信”“义” “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在过去,有“文奉孔子、武奉关羽”之说。作为蜀汉著名英雄人物,关羽在三峡亦深受敬仰, 现存有许多带有“老关庙”“关帝庙”的地名或祠庙。</p> 诗人与三峡 <p class="ql-block">《滟滪堆 》,大诗人杜甫写的关于三峡的诗。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p> <p class="ql-block">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大诗人,都写下了许多与三峡有关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李白杜甫刘禹锡雕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诗满峡江</b></p><p class="ql-block">三峡是诗歌的长廊。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跟三峡有关的诗歌流传至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屈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干古诗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脍炙人口,杜甫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帝城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被誉为“中华诗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诗人兴会而被称为“历代诗辞展示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峡诗人墙</p> 青年朱德 <p class="ql-block">我在博物馆中的一大发现,是第一次看到了青年朱德的形象。我们心目中的朱老总,总是长者形象,稳重敦厚。这是他当年组织万县“九·五惨案”抗英运动时的照片,英气勃勃,帅气逼人。</p> 巴渝文化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在重庆最后一天,我们漫步在解放西路,偶然发现了巴渝文化博物馆,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p> 木雕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墙上,展示祝福新人或夫妻的喜庆木雕:鱼水千秋和,芝兰百喜昌。</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大门后,院内墙上布展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通向2楼的楼道内,墙上展示的木窗,雕刻精美。</p> 巴、人及古城门 <p class="ql-block">巴地名称变迁</p> <p class="ql-block">巴地历史名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开八闭古城门</p><p class="ql-block">“九开”指的是常年开启的9座城门,主要用于交通和商业活动;“八闭”则是平时关闭,只在特定时间或特殊情况下才打开的8座城门,主要起防御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门有九个,闭门有八个:西水门、洪崖门、太安门、金汤门、凤凰门、人和门、太安门、翠薇门。闭门中出现了两个太安门,其中一个应该改为定远门。</p> 对联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馆,迎面看到院中二道门上的对联,进来时我们都背对它,没人注意到,出来面对才看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为:忠勇爽直容大义,下联是:巴江楚渝恭重庆,横批:巴渝春秋。上联介绍了重庆人的气质品质和性格特点,下联则巧妙概括了重庆地名的历史变迁,横批恰好点题,好一副妙对!</p> <p class="ql-block">参观三峡博物馆和巴渝文化博物馆,对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有了直观的感受,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