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贵州省岑巩田氏土司故地

風雅之間

<p class="ql-block">据《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介绍:“衙院土家寨,位于思州古城西部,距县城公路行程18公里,居龙江河南岸,是思州田氏大土司嫡裔的世居地。元代属台蓬若(峨)洞住溪等处长官司,明清为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地。今属注溪乡大寨村。1990年,全寨居民52户,223人。其中,田姓土家族45户。衙院寨,环境优美,青山翠竹,两条河溪环抱其寨,南为“八卦岩”名胜,房屋建筑规模宏大,工程艰巨,居宅壮丽,在古思州属首屈一指。住宅坐西朝东,东西宽半华里,南北长1公里,为椭圆形。明永乐十一年(1413) 思州宣慰使田琛伏诛,家产籍没,子孙隐敝。清初,其嫡裔复回重建15座大窨子,每座窨子就是一座宽敝的院落。砌有石墙、石门、石踏跺、石巷道等,石门重檐翘角,显得古朴庄重。窨子内建木构正房、厢房外,还建有对厅,构成“四合院"式,院内以料石铺砌四角天井,十分幽雅。”</p> <p class="ql-block">“其寨布局为:大院内木屋建筑,具有民族特色,以歇山式屋顶为主,分正房、厢房、对厅等,连接成走马转角楼。正屋内有连三间或连五间两种。堂屋是全宅的中心,作为供奉祖先和接待客人之用。中堂后面一间称道巷,架一木梯上楼,作盛米、奄菜等专用。左前间设“火辅”,后间为内室,右房是儿孙媳妇新房或客房。正屋楼上下住人,多用于堆放杂粮、蔬菜、辣椒等。正屋基地比厢房地基一般高0.9米。正屋前左右两侧建造厢房,有连二间或三间,一楼一底,楼下是堆放柴草、喂猪、牛、鸡、鸭的地方,楼上设若干卧室专供儿孙位宿或作客房和书房之用。厢房楼上设栏杆走廊,与正屋相望,别有风趣。其房屋建造很讲究带个“八”字;房高1.98丈或1.88丈(即6.6米),中堂过间1.28丈,开间1.18丈等等。木屋建造,不用一钉一铆,梁柱间的衔接是用凿栅扣住,异常坚固。它反映了土家族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有幸采风,第一次来到黔东南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春天大地处处菜花黄色板块,田间、村口夹杂李树向花、其它山花野草,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县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一处偏远小村,藏着惊人的秘密,其实也不算稀奇,只是为外界知晓太少,若没亲临实地,就无法理解。入村后,村民告知过去小村曾有七个石牌坊,毁于特殊年代,至今只保留一些石头在村道路旁,依稀可见雕龙“圣旨”之类的石刻痕迹。</p> <p class="ql-block">注溪镇衙院村分上院和下院,居住着思州田氏土司的后裔600多人。田氏自隋朝开皇年间入黔,至明朝永乐年间两宣慰使革职,历任九朝,统治思州长达831多年。</p> <p class="ql-block">岑巩本名思州,它的出现和思州田氏土司有着巨大的关系,思州田氏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其它分别是水西安氏、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东宋氏)一部贵州古代史,上千年甚至更多,均与土司统治密切相关,甚至超过贵州建省一半以上时间。</p> <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绕不过的话题,与汉族集权朝庭统治相对应,天高皇帝远,历届朝庭对于管理不到或管理较弱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只能使用这些地方权势集团的实际管理,朝庭名义授权册封即为土司,他们可世世代代世袭统治。</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百年朝廷,千年土司”,安、田、杨、宋四大土司在贵州统治的历史远长于册封他们的王朝,王朝都灰飞烟灭了,这些土司家族还屹立不倒,无疑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思州田氏土司祖先原本属活动于乌江下游“思黔夷”“黔阳蛮”,隋唐时期臣服中央,于是被册封为“黔州刺史”,后来也就攀附中原大姓,逐渐演变为汉族。元朝末年,思州田氏内部发生了分裂,其北部地区以思南为中心,形成了思南宣慰司,其南部以思州(岑巩)为中心,形成了思州宣慰司,明朝前期,两大宣慰司并存。</p> <p class="ql-block">公元1413年,思南和思州相互攻伐,于是永乐帝乘机将两大土司一举消灭,推行“改土归流”,设置八个府。同时,又将思州八府和贵州宣慰司、普定府、都匀府等合并组成了贵州省。可以说,思州田氏的消灭为贵州建省提供了一个契机,史学界称之“先有思州,后有贵州”。</p> <p class="ql-block">步入数百年前修建的注溪衙院村,就感受它的不凡,顺村公路上小坡右拐上石阶,即是古村建筑群,一径路道石头砌筑有序,路旁左右即上下有一栋栋砖木石建筑,来到核心地点题有门联的四合院,类似于安顺巿平坝屯堡地方的特点,是一座完整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在田氏嫡传主人(他曾在县里文化部门任领导)的带领介绍下一一参观,本组图片简略记录,在此不展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