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余江区高公寨象湾村,留存着一块清朝道光十年间镌刻的《双岭桥》碑。此碑高95厘米,宽55厘米,厚6厘米。碑面光滑平整,尽管历经195年的风侵雨袭,但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为纪念村上人修建双岭桥的功德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建造双岭桥的原由、时间、施工人员和各位捐赠者的姓名及捐资数量。它是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不仅有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了解象湾村的过去,揭秘村庄在逝去岁月被尘封的部分历史,而且有助于去诵读碑文背后被隐藏着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记载了象湾村人在近两百年前生活的艰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山里人身上所蕴含的纯朴善良、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架桥修路等优秀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必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教育和激励后入心怀善念,不断奋勇前行。它的发现,还将为象湾村人修编村志,撰写村史提供重要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 象湾村,四面环山。在村子的东头有一座戏台,离戏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条港(水渠),以前港边有一盘陈姓人家建的水碓。早期,这个地方也算是象湾村的一个重要出入口。因为从这座山的左边翻过山岭,可直达八斗咀,那里有象湾人的田;从右边翻过山岭直通冯家坞和赵家垄,这里象湾人的田更多。这两边的山岭小路在村前山脚下港边汇合,需过水碓边的这座桥才可进村,因此,村上人便把这座桥叫作“双岭桥”。</p><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这桥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但由于木头不耐用,容易腐烂,搭好的桥过了一两年又得重新换,确实劳民费心又伤财。于是在道光年间,村上便有人想着要将木头桥改为石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双岭桥不大,形貌极其普通。它长约7米,宽约80厘米,高约1.6米,桥面由四块厚约20厘米的青石板铺就。桥的中部有一个桥墩,是用三块青石磊叠起来的。每块桥墩石的朝上游部分被凿成了尖头,便于减小对水的阻力和减少挂挡杂物。尽管桥面有两尺来宽,但大多数的牛还是不敢从桥上经过,所以在桥的两端都留有一个方便牛下港的缺口。记得在靠山的那端桥头边还有一口泉水井,这井水清凉甘甜,那时没有什么冰棒雪糕,每年夏天很多人家都拿着水壶到这里打水解渴。做事归来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在这里喝上几口冷水,歇息一番。</p><p class="ql-block"> 双岭桥,作为象湾村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尽管既不宏伟也不壮观,但的的确确在村庄生存了一百多年,它用自己粗糙朴实的身躯托起村中忠厚朴实村民的双脚迎来送往,到达心灵的彼岸。实实在在为村里人排忧解难,默默奉献;它虽然用料简朴,结构简单,但着实不容易,那时候没有汽车、挖掘机,也没有起重机,就靠工匠们一锤锤,一凿凿从崖壁取下条石,然后靠大家用一双双肩膀一双双手把这些石头从五里多远的地方抬到村前来,才架起了方便村民以夸川源的双岭桥。它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也展现了自古以来象湾村人的纯朴与善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象湾村老一辈人乐善好施的无限荣光!</p><p class="ql-block">(文中的石板桥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