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埃及之九:探访西岸古迹

GELILA

2月10日<div>古埃及新王朝的法老发现之前法老们的陵墓因太显赫经常被盗墓者开掘,即使藏在金字塔内都不能幸免,所以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法老们就把自己的陵墓陆续建造在底比斯的尼罗河西岸一条隐秘的山谷中 ,形成了著名的帝王谷。</div><div>从谷口看,这是条之字形或S形的山谷,一眼望不到头,属于比较隐晦的山谷。</div> 深入谷中,两边不时出现不大的陵墓入口。这里据说发现了六十几座陵墓,现在开放了17座,我们用大门票看了其中的3座。 谷中每座陵墓都有长长的墓道,最长的据说有200米;斜向延伸,高差有30-40米。墓道两边墙上和天顶满满都是壁画和象形文字,因为长年封闭不会遭受日晒和砂石侵袭,所以图文都保存的很好,颜色依然艳丽。 这是法老向同在太阳船上的阿蒙神敬献贡品的彩图。 步步深入,边走边看门框和天顶上的彩图及象形文字名圈。 两队人在一道深渊前相望,下面是扭曲的蜿蜒灵蛇,不知是去往冥界还是回归人间? 法老在向化身公羊的太阳神献贡品,身后黑色的裸人可能是在冥界,而倒立的红色裸人可能正在重生。这幅中神的颈饰和法老的腰带都刻画精细,色彩分明。 法老和家人正在灵蛇和众神的带领下,乘太阳船渡过冥界河。 难得见到身体斜倚的法老或祭司,挥手召唤圣甲虫,他男根虽被后人剜去,印迹还在。 最深层的墓道有两边的方巨柱撑起,比前面的墓道高大多了。 最底层的灵柩厅,也是由方柱撑起,高大宽敞,厅中安放着法老的石棺。左边是石棺的顶盖,上面是法老的雕刻人像。<div>如此大的空间,虽有巨柱撑起,但怎么保证圆拱顶不在山体的重压下坍塌?这在当年没有钢筋水泥和钢板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还有就是巨大沉重的石棺究竟是如何从洞口通过墓道运到这里?是制作完成再运进来还是先运石材进来再现场制作?这些即使永远是谜也只能说明当年工匠们的工程测量计算和开凿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div> 工程的宏观水平高,微观水准也不低:这是仔细刻画描摹出的蜜蜂,有振翅欲飞的的样子。 法老的弯曲手指和鹰神翅膀的根根羽毛相映成趣。 据说有的陵墓还是被泛滥的尼罗河水淹没过,所以这些颜色能保存下来说明调色的矿物质有多么的坚牢。 陵墓的入口及墓道中有些很不协调的雕画和刻字,大多是拉丁或希腊文字,据说是十八,十九世纪最早的旅游者或官员留下的涂鸦,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也成了古迹了。 帝王谷中还有些需要另买票才能进入的陵墓,当然文物价值更高些。我们没去,这是网图。这幅壁画和其他陵墓壁画不同的是:它有了深色的背景。这或许是后世西方壁画油画的深色背景的前因。 这是著名的KV9陵墓中的天顶画,表现的是天空女神努特,晚上吞下太阳,早晨又吐出太阳的场景。太阳在女神长长的身体中周而复始的重生,世间万物在女神和太阳的护佑下生生不息——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神话故事。 KV62也是另收费陵墓,不是因为它里面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它是图坦卡蒙的陵墓:这个仅活到19岁的早夭法老,生前业绩是废止了父亲的宗教改革,把首都迁回底比斯(可能也是当时的摄政祭司和大臣们干的)。不过让他的名字现在超过所有法老,几乎成了古埃及法老的代名词的原因就是那具金面具!而金面具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墓室中发现的,这是帝王谷里唯一没有被盗过的陵墓,其中发掘出的超万件珍贵文物让图坦卡蒙陵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宝藏之首。当然现在里面的所有文物已经被安放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中了。放这张网图想象还原下三千多年前的施工制作场景。 尼罗河西岸除了帝王谷,还有条王后谷,内有70多座新王朝时期的王后王妃王子和公主的陵墓,规模内饰当然不能和法老的陵墓比。我们没去,而是去了在帝王谷和王后谷中间的一个临悬崖而建的古迹——哈采普苏特女王祭庙。 这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建筑:依倾斜的山势建造了三层长柱廊和平台及阶梯,既对称又有变化,既宏伟又美观,是此行见到的与大自然最和谐融入的古迹。 最上层的每根柱子前本来都有一个化身冥神的女王雕像,是着宽松男装戴假须的形象。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8尊雕像是现代修复时仿制的,原雕像早已被女王的继任者图特摩斯三世毁坏弃置了。 埃及博物馆有个女王头部雕像,是劫后余存的女王雕像。看得出来,女王当年一定是非常漂亮迷人的。3500年前,母系社会以后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女性国王,比中国女皇武则天早上台了2800年,执政21年,少征战多商贸,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庶,可算是功绩不小的。 正殿两排方柱 内殿三排圆柱,贯穿凹槽式看来是希腊多立克柱的鼻祖。 祭庙的墙壁和立柱上原本有很多雕画,都是表现女王向神明进贡和女王功绩的内容,但也被毁坏了不少。因为继任法老对女王从年幼的他手中夺去王权始终耿耿于怀,所以上台执政后期就开始报复了。 不过有些东西他不敢毁坏:内殿院中的哈索尔女神雕像保存完好。 高低不一的立柱无言的诉说着当年的恩怨故事。 看起来象牛耳人首,但面部不知是未完工还是被毁坏了。这个祭庙从1891年被重新发现后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发掘重修中,直到2008年才开放参观。不过至今仍有未解之谜,未完之工程。 这天最后一个景点还是在尼罗河西岸:拉美西斯三世神庙,也叫哈布城。这个入口城门虽和卢克索神庙的塔门相似,但没有那么宽大,不过它有多层纵深并在墙上和高处有多个大方窗,看上去这更象一个有防御功能的堡垒城门。 两侧塔墙上雕画着拉美西斯三世一手高举武器一手抓住敌人头发的战斗场面。请注意,这个拉三法老并不是拉二法老的儿子,拉二是十九王朝的,拉三是二十王朝的,他俩没有血缘关系。因为拉二法老寿命长统治久,所以二十王朝的法老都喜欢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己,从三世到十一世。不过除了这个拉三法老,其他人都寿命短统治短,功绩平平。 此城中轴线精准,从第一个塔门可以一眼望到最后的小门。 第二个塔门墙比第一个宽阔多了,墙上雕画着法老抓起一把俘虏敬献给阿蒙神,他的脚下有更多的跪着的战俘——炫耀战功,求神继续护佑,这就是此神庙中雕画的主要内容。 宏大和渺小 进入第一庭院,据说这里曾是法老的宫殿。这边方立柱前是法老的立像,但毁坏的很严重,但其脚边的王后和儿女的小雕像保存的尚可。 这个庭院的柱式不对称,那边式方柱,这边是圆柱。 圆柱的柱顶装饰也比方柱雕琢并有色彩。 进入第二庭院。这个庭院法老的立像毁坏的几乎看不出人形了。 这个庭院有三面柱廊,两侧圆柱廊,中间方柱廊,是讲究的布局和设置。 我对这里的圆立柱印象深刻,因为它是少见的凸肚形纸莎草柱式,这种柱式底粗上略细,有两个不同弧度的展开,在凿制工艺上比上下一般粗的圆柱难度大多了,真不知当年那些工匠们是如何把控弧度,最后凿制成统一规格的立柱的。 廊柱上的色条色块排列组合典雅,装饰性观赏性是此行所见中最佳。 上门楣的雕画色彩保存的很好 法老进贡图,我觉得是在向神敬献水烟,呵呵 古埃及战士驾马车出征图,战马不求形似,只求神韵飞动。 法老名圈,有的笔划雕刻的很深,和浅笔划形成鲜明对比,难道深刻能让法老的名字万世留存? 经过第二庭院,来到最后面的千柱厅。屋顶早已坍塌,千柱也不再矗立,只留下几十个残存的柱基。 太阳神夫妇的残像被簇拥在残墙断柱中。 这个残破的小庭院据说是十八王朝时某法老的宫殿,建成早于旁边的拉三法老神庙。 这些立柱较细,也没有形成柱廊,从撑起空间来看,这里很可能是法老或官员居住的场所。 断壁残垣 王气仍存 这个精美的柱顶雕刻可能是托勒密时期的作品。 我们此行看到的都是神庙和祭庙,所以我一直有疑问:为何未见当年法老们的宫殿呢?难道他们当年住的都不是宏伟的宫殿吗?如果是以石为基为柱的建筑,怎么也该留下残迹啊?直到来到这个哈布城,我才看到了可能的法老的生前居所。第一庭院和刚才看到的小庭院,都可能是法老的生活办公处。<div>出来游,听人家说,也自己思索,无论是否对路都是一种乐趣。</div> 回东岸的途中,又去门农神像处打个卡。这两座20米高的巨像是3400年前的十八王朝法老所建,原是法老神庙前的入口雕像。神庙已被毁或迁,神像太大动不了但风化严重,法老面部已不可辨识。 看风化损坏处,怪石嶙峋,似乎和人复杂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相似。据说每天清晨石像都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颇似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门农哭母,石像因此得名。当然这只是一个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碰撞的神奇结果——天有神力,人有神创,造就了这个世界千奇百怪谓为壮观的景象,我辈有幸,能观赏之,保护之,传播之,也是我们能尽的小小历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