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大海的方向(三)

苏格·拉图

老家五莲·郑家的故事(三) <p class="ql-block">  我以前一直觉得父亲对我过于严厉,现在想想是“恨铁不成钢”,我学习一直很好,甚至超过了我大哥,但我贪玩,成绩忽高忽低,父亲心急如焚,本来寄予厚望,却令他失望,棍棒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总觉得对我没有对大哥好,有了老三后我觉得我是多余的,有点自暴自弃。</p><p class="ql-block"> 父亲看在眼里,也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出差回来居然给我买了一条很高级的裤子,而且只给我买了,那是一条灰色的条纹西裤,笔挺笔挺的,让我非常感动,父亲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我明白了父亲的殷切期望,这条裤子我一直都很爱惜,鼓舞着我努力学习,考出了不错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像两个男人,没有过多的话语,一切都看行动,以至于我现在还保持着“少说多做”的习惯。一直到我婚姻失败,我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往前看,她失去你是她的损失,既然离了就不去抱怨之前谁是谁非。</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我就有靠山,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离婚没有让我沉沦,所以父亲在大是大非面前清清楚楚,斩钉截铁。</p><p class="ql-block"> 我也以我妈为傲,现在我还经常给别人介绍我的母亲,1958年到安阳运输公司学开汽车,是安阳第一批女司机,她们开的是苏联造的吉尔卡车,一拖一卦,母亲是花木兰班的班长,十二个小姑娘开着六辆卡车驰骋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山水之间,常常会在出车的时候遇到狼虫虎豹,她们互相鼓励,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经历锻炼了母亲果敢干练的性格,动手能力也很强,车上一般的小毛病都可以自己修理,说实在的,父亲是文弱书生,有文化但是生活能力稍差,家里的修修补补,甚至基本建设都是母亲干,那时候我家有好几个第一:第一个用上了自来水,第一个用上了液化气,第一个看上了彩色电视机,出了第一个大学生,都与我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心事总是喜欢和我妈说说,这不前几天回家我妈看我闷闷不乐,一杯一杯地喝酒,就知道大概是因为什么,同着保姆并没有多说什么,只告诉我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别强求,你爸不是说过吗,她失去你是她的损失,别怪人家,我也觉得你们不般配,妈知道你实实在在,不会拐弯,嘴也不甜,你也学不会这套。我妈这句话点醒了我,豁然开朗,晚上去健身房顿时觉得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大家庭特别好,真的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好地方,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家庭,父严母慈,儿女们也算争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都很满足。</p><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12月2日,我父亲与世长辞,因为摔倒,股骨头骨折,去医院换了人工股骨头,但手术导致我父亲神志不清,清楚的时候父亲依然坚强地锻炼走路,不幸的是在医院再次肺部感染,最终不治。</p><p class="ql-block"> 父亲住院期间,大哥率先垂范,从天津赶回来,三弟也尽心尽力,一起陪着父亲,那是我们最后的陪伴,每次看到父亲好转我们都欢欣鼓舞,有一点反复我们就紧张害怕,我们弟兄三个齐心协力,陪着父亲走完人间最后一程,医生护士都夸我们三个孝顺,整整齐齐,无奈回天无术,父亲还是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去年父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把郑家的所有亲人请到了一起,一起缅怀了父亲的一生,也加强了我们郑家后人的联系,期待郑家继往开来,越来越兴旺。</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