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战事回顾(26):

青杠坡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南疆战事回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二十六)老山战役期间:越南特工偷袭我白石岩“辛柏林”炮兵雷达阵地揭秘</b></p> <p class="ql-block">  1984年4至5月,我军一举收复了云南麻栗坡边境线上的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越军侵占的骑线制高点。越二军区为了夺回老山地区的战场主动权,于当年6至7月精心策划了臭名昭著的“MB-84-北光”战役计划,妄图以突然迅猛之势重新抢回失地。在此期间,越军除多次以营、团、师的规模对我方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和炮击外,还频繁派出特工分队潜入我境内实施袭扰活动。其昆明军区炮兵电子仪器侦察营的“辛柏林”雷达站被袭事件,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我首先介绍一下“辛柏林”雷达。辛柏林雷达(cymbeline)是英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研发的先进迫击炮定位雷达,主要是用来测定敌方迫击炮发射阵地的位置,并可进行火炮校对、地面和海岸监视、直升机跟踪和控制、快速测地、气象气球跟踪等。它具有高精度、快速反应和便于机动等特点,能够在敌方炮弹发射后几秒内完成定位。</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国一共进口了3台“辛柏 林”雷达。其中1台装备给了广州军区,1台先是放在宣化炮兵学院供教学和培训用,后于1984年3月从宣化炮兵学院空运至云南装备给了昆明军区的炮兵电子仪器侦察营,还有1台秘密存放于陕西XX制造厂供专家们进行研究仿制(于1986年12月仿制成功、1987年1月28日完成测试验收)。据参与仿制的专家说:辛柏林雷达的电路全都是插件,且全是晶体管和部分集成电路块,遇到故障随时可以拆装调换,即插即用,特别方便在战时紧急情况下检修更换。“辛柏林”雷达的这种特殊功能,当年在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中为我军有效打击越军迫击炮阵地,切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图为当年装备在老山前线的“辛柏林”雷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下图为我国仿制的“371型”炮兵侦察雷达</b></p> <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4日晚,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一个排趁着微弱月光,带着超负荷武器装备悄无声息地从八里河东山北侧的老邓弄地区潜入我境。越特工入境后随即脱离道路,窜进丛林和庄稼地隐蔽前行,采取逐点观察、交替推进的战术,于5日黎明前进至我方夭六至芭蕉坪战时公路中段的白石岩瀑布旁的一个山洞集结。此前,越821特工团就曾多次派出小分队在这一地区活动,较为详细地掌握了我方公路沿线的炮兵阵地、通讯设施、野战医院等兵力分布情况,然后才周密制定了此次行动方案。</p><p class="ql-block"> 7月5日整个白天,越特工在白石岩山洞周围利用隐蔽地形反复进行仔细观察,现地明确各组任务和回撤路线。为了战斗结束后能迅速逃离而不会迷路,他们在白石岩后山至张家冲段选择从玉米地中间通过,并将玉米齐腰折断,等高折断的玉米杆统一朝向撤逃的相反方向。</p><p class="ql-block"> 狡猾的特工这招确实很高明,由于这段回撤路线是在玉米地的中央,即使是大白天也不易看出这地里有一米多宽的通道。在沿途的许多复杂路口,特工在一些显著位置还挂了三角形的白色塑料布以示逃离方向,在几处峭壁旁还配备了用藤条和木棍制作的软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次行动,敌方共分为5个组。除留1个组在白石岩山洞担任警戒和接应外,另4个组负责执行破袭作战任务。其中有2个组分别从左右两翼展开,偷袭我“辛柏林”雷达阵地,1个组袭击我41师122团9连3排驻地,1个组袭击我160迫击炮阵地。</p><p class="ql-block"> 6日凌晨,各组特工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准时抵近目标,并分别用可塑性炸药、爆破筒等易爆装置偷偷绑在“辛柏林”雷达车和160迫击炮上,又在我雷达兵住的帐篷前和160迫击炮的牵引卡车周围布置了定向地雷和炸药包。一切准备就绪后,三个组的特工于6日2时30分同时在三个地点用手榴弹和火箭箭一齐开火,瞬间白石岩地区狼烟四起,爆炸声不断。10分钟后的2时40分,越特工果断停火并迅速撤离现场。</p><p class="ql-block"> 听到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我方战士的第一直觉是以为遭敌炮袭,于是纷纷从帐篷内和卡车上跳下冲出,结果正好被敌事先布置的定向雷、炸药包炸倒,倾刻间就连人带帐篷、车篷一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此次遭袭,我方损失惨重,共造成10人牺牲,40多人受伤,一门160迫击炮被摧毁,另有2辆牵引卡车报废。所幸的是,“辛柏林”雷达受损轻微,只有电源部分被炸坏,经过修复,该雷达很快又再度投入到作战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越南特工较为擅长山岳丛林作战</b></p> <p class="ql-block">  遭受袭击后,我受袭分队当晚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敌情时报的是“遭敌炮袭”。直到第二天早上打扫战场时,部队才在160迫击炮阵地旁被毁卡车底盘下发现一具越军特工尸体,至此才确认当晚是遭到了越军特工的偷袭。与此同时,我军情报技侦部门也通过电台破译获取了“越军821特工团406营的特别行动分队于7月6日凌晨袭击了中方一个炮兵阵地,并摧毁了一辆载波通信车”的情况反映。当时越军并不知道我方被袭击的是“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仅以为是击毁了一台普通的通讯设备。</p><p class="ql-block"> 由于7月6日(农历六月初八)凌晨的月光较暗,加之敌特工各组距离较近,故在交火过程中敌方误伤致使其亡1人,伤10人,而我方部队从始至终均未打出一枪一弹。</p><p class="ql-block"> 事后查明,战场管理出现漏洞是此次敌特工能够顺利进入我阵地的重要原因。当晚午夜后,“辛柏林”雷达阵地下岗的哨兵交班时叫醒换岗的战友后,并没有回到哨位等待,而是直接回帐篷内睡觉了。结果该上岗的哨兵只是答应了一声后又继续睡着了。导致敌特工潜入我方阵地时根本没有岗哨,这才让敌人钻了空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威震南疆的56式160毫米口径迫击炮</b></p> <p class="ql-block">  7月6日上午,我在情报部磨山前指交班会结束后,奉昆明军区情报部杨永清副部长的指示,带着技侦大队两名刚从南京外院毕业的学员,驱车赶往白石岩,仔细查勘了越军特工袭击我白石岩阵地的整个现场,尔后又沿着越特工入境往返路线作了跟踪调研。当晚回到磨山前指,我熬夜赶写了敌情通报并于次日上午正式行文上报下发(见下)。</p><p class="ql-block"> 《敌特工袭击我白石岩阵地特点》</p><p class="ql-block"> 敌821特工团406营7连,7月6日潜入我白石岩地区,于凌晨2时30分成四个组,分别对我160迫炮阵地、9连3排及雷达阵地进行袭击。我亡10人,伤49人,敌亡1、伤10。十分钟后敌完成任务,循原渗透路线撤出境外。越特工此次袭击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一、准备充分,反复侦察。此次行动前821特工团曾派出分队渗入我境活动,在公路沿线发现了我炮阵地,回去后制定了方案,准备了器材。行动时在按事先侦察的入境路线推进的同时,先派岀警戒分队,采取逐点观察,逐步推进的战术,进至白石岩山洞,隐蔽观察了十多个小时。现场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分工,联络信号以及回撤路线。</p><p class="ql-block"> 二、行动隐蔽、诡密。敌特工渗透路线选择在我防御间隙。渗透入境后即脱离道路,穿越树林和包谷地前进,便于隐蔽接近。敌为撤出战斗后能迅速逃离我境,在行进路线上,将包谷砍断,切口向撤逃路线的相反方向,沿途在显著位置还挂有三角形的白色塑料布,指示逃离方向,在峭壁上还备有以藤条和木棍制作的软梯。</p> <p class="ql-block">  三、三个目标同时开火,使我相互不能支援。敌采取此种战术,使我各阵地间不能相互支援和作出快速反应,亦可防我追击或断其退路。</p><p class="ql-block"> 四、以爆破器材为主实施破袭。敌特工此次行动携带有手雷、定向雷、M72单兵火箭、可塑性炸药等爆破器材,对我实施破袭。由于连日双方发生炮战,敌人使用此战术手段,一是可隐蔽行动企图,我阵地人员遭敌袭击后还误认为是敌炮击。二是可对我人员和技术装备造成较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五、打了就跑,迅速潜逃。敌从打响到撤离战斗,仅用了十分钟,时间一到即撤离目标区域,不再恋战。为将伤亡人员安全带回,途中果断地丢弃了不少武器及物资。</p><p class="ql-block"> 敌特工此次袭击战斗虽然得逞,也暴露了一些弱点。主要是协同失调,战斗中,我各阵地一枪一弹未发,但敌反映伤亡11人。原因可能是各袭击小组协同动作、联络信号不够明确,造成火力误伤;其次是离目标过近,来不及离开现场,被自己手雷、单兵火箭自伤;再次是惊慌失措。敌袭击我阵地时,有的手雷没有拆除保险,有的炸药包未装上雷管就投入我坑道;有的定向雷虽已装好导线,但没有起爆装置。逃离的沿途扔掉部份装备及物资,虽有减轻负荷的一面,但也反映出畏我追击,行动较为惊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1984年6月于昆明军区磨山前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世纪八十年代白石岩瀑布及公路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