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3月25日,在赵校长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齐聚六六班,认真聆听了王晓霞老师执教的精彩课例《十六年前的回忆》。<br><br> </h3> <h3><br><br>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课文以“女儿忆父亲”的视角写了四件事:被捕前,一向对女儿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含糊回答我的问题;被捕时,父亲面对粗暴、凶恶的敌人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被捕后,父亲在法庭上沉着冷静地和敌人作斗争;父亲被害后一家人悲痛万分。言语间表达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敬仰,也饱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br><br>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文中对父亲外貌、神态、言行的直接描写并不多,但每一处都很值得细细品味。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人物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盲点,走入课文情境。</h3> <h3> 鉴于上述认识,王晓霞老师出示时间接点图,看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引入新知。学习李大钊被捕前有哪些不寻常表现?通过分角色朗读、默读、齐读等朗读方式体会父亲的不寻常。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品读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讲解方法。课件出示讲解图片,让学生发现讲解图片中解说词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解说词,学习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讲解方法。让学生感悟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李大钊在危机时刻依然选择坚守岗位,让人敬佩的高大形象。</h3> <h3> 被捕时的李大钊又是怎样的呢?晓霞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8~18自然段,画出被捕时描写父亲不同寻常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冷笑”“残暴”等关键词。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与匪徒不同表现背后的不同内心状态,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形象。然后完成被捕时的解说词。</h3> <h3> 在学习体会被审时和被害后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时,晓霞老师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文中找被审时、被害后的关键信息完成解说词,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并能相机结合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好的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h3> <h3> 课后,在赵校长的组织下,由本组教研组成员共同参与本堂课的研讨。晓霞老师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目标达成情况做了反思。组内每一位老师对晓霞老师的课进行评议。老师们各抒己见,场面非常热烈,从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宝贵意见。</h3> <h3> 每一次的登台亮相都是朝更高峰的一次攀登,普听课,是历练,是成长,是在反思中坚定,在坚定后实践,在实践中变得更专业。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会永远奔腾,一个人唯有融入团队才能走得更远。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并肩,行至更远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