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昵 称:天涯<br>美篇号:39186845</h1> 回首往事,始觉得在人生的旅途中,遗失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财富”。<br> 本人比较怀旧,从小时记事时起,便喜欢集藏诸如烟盒、火花、邮票、门票、纪念章之类的杂品……尽管在成长得过程中不断地遗失,当时也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现在想起来那些已经遗失的不可再有的藏品——永远的成为了记忆,心中还是有些许的不舍。现在来看,那些小玩意真的可以和“财富”划等号,可惜地是这些“财富”不知散落何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烟盒</h1> 小时候,我喜欢收集烟盒(亦称烟纸)。那设计精美、简洁的烟盒图案,向我展示着外面的世界,令我无限地向往。由于喜欢,便格外留意,让这种爱好无限地放大。随着时间地推移,藏品渐丰,鼎盛时期,我的烟盒多达500多种,在小伙伴中,数量位居第一,这也成为我骄傲的小资本。五颜六色、多彩缤纷的烟纸,至今留藏在我的记忆深处。印象深刻的还能说出其名称,如“彩蝶”“飞月”“中原”“中华”“恒大”“牡丹”“工农”“火车”“前进”“许昌”“安阳”“大刀”“金钟”“经济”“勤俭”“劳动”“丰收”,还有“红双喜”“黄金叶”“大重九”“三门峡”“大境门”“大前门”“太行山”等等。 还记得,同学回江苏老家、去青海探亲,或者外出旅游,我都会叮嘱再三,收集些烟盒回来呀。每每同学外出回来,我的烟盒都会增加很多,像是得到了极其珍贵的礼物,会兴高采烈好多天。 课余的时间,就会拿出来欣赏一番,通过那优美的画面,感受外面的世界,从中知道了黄果树、泰山、黄山、庐山、香山、蝴蝶泉等名胜,知道了熊猫、朱鹮、金丝猴、丹顶鹤等珍稀动物……就是这些陪伴我长大的藏品,不知何时丢失于何方。中学毕业后,有意识地找过几回,翻箱倒柜,均没有结果,后来离开了矿山,更是无处寻觅了。也许有遗失才会有成长吧。 后来,烟盒集藏爱好者出版了一本图书,名叫《烟标鉴赏》,该书共分七章,详细介绍了烟标准类、专题欣赏、经典赏析、收藏指南、收藏闲趣和明标欣赏,把对烟盒地收藏、欣赏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度,这对遗失了烟盒的爱好者算是一种补偿吧。翻起这本书,会回忆起远去的童年,和为收藏烟盒发生的小小故事。我那500多种烟盒如果能留存到现在,应该成为一笔难得的“财富”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剪纸</h1> 还有几本剪纸,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大哥结婚时,大嫂带来了几本她上学时刻的剪纸,被小时候的我视为艺术珍品。于是,我就跟着大嫂学刻剪纸。有人会问,剪纸不是剪的么?其实,工艺复杂的剪纸,都是用刻刀刻出来的。那时候,功课不紧张,物质文化生活也不丰富,空暇里能刻几张赋予“艺术”气息的剪纸,被别人争相讨要,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制作工艺极其繁琐,要把选好的剪纸当作“模板”铺好,把彩色的电光纸铺在“模板”上,用铅笔均匀地涂抹,直至整个图案出现明朗的细节和清晰的轮廓。然后,把涂好的纸张放到玻璃板上,用锋利的刻刀进行“雕琢”。整个“雕刻”过程充满了精心、细致、耐心和享受。经过认真细致地“雕刻”,当栩栩如生的人物出现在人们面前,看到自己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时,心里是何等的快乐啊。 那些日子,经过不停地精耕细作和慢慢积累,我的剪纸也有了厚厚的好几本。那些剪纸都留有时代的印记,如,有《红灯记》里的李玉和革命家庭三代人的“高举红灯”、《红色娘子军》里的“长青指路”,《白毛女》里的“扎红头绳”和“北风吹”等等。记忆中还有“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的“取经路上”、金光闪闪的宝塔、光芒四射的天安门、炼钢工人、女拖拉机手、边防战士等等,有各类花卉、车船,还有后来的“熊猫”系列…… 那些刀工讲究、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一本本剪纸,也遗失在了成长的过程中。当年制作、欣赏剪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刚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画书</h1> 最使我难忘的还有那两箱子画书。画书又称“小人书”或“连环画”。<br> 不是有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么?而画书则是我少年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是我接触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在那个书籍匮乏,图书市场萧条的年代,那些不可多得的画书便成为我的精神大餐。 那时,几乎所有的儿童手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有几本画书,并以其数量多、种类齐、品相好为自豪,谁的画书多,谁的手中有大家没有的稀有品种,谁仿佛就是少年英雄。<br> 正是那些画书,把我引进了一个绚丽多彩、宽阔壮丽、充满乐趣、包罗万象、具有少儿百科全书功能的崭新世界。 那时,由于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画书的来源极其有限,主要是同学之间互相借阅,其次是大人回来时买回一两本。我大哥当时在市里工作,三哥在市里上学,他俩都喜欢买画书。每当他们回来,我就像过年一般。因为每次都能得到三两本画书。当时,三哥在市里上学,家里每月只给十元左右的生活费,尽管如此,三哥省吃俭用,每次回来总是设法买回几本小人书,供我阅览。记的有一次,三哥回来时,买了一本大一些的画书——《智取威虎山》,定价0.32元,这在当时已算很高的书价,大抵够上一天的生活开销。三哥怕挨父母地批评,不敢对父母说是自己买的,说是借同学的。走时,三哥把这本画书交给了我,让我好好保管。 <p class="ql-block"> 我偶尔有了三两毛钱,也会徒步十余里,跑到公社的图书代销点,买上两三本画书回来。还有,有些画书是成套的,差一本两本的,总觉得遗憾。譬如《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岩》等都是一套六本或八本,而《林海雪原》一套中我就差一本《大破四方台》,后来费尽周折,总算如愿以偿,别提当时心中有多畅快了。这些英雄人物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机智斗敌的故事,时刻在激励着我。正是如此,参加工作后,我又买来了《红岩》、《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图书,至少细读了四五遍。</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大哥、三哥和我都喜欢画书,便常有小书进帐,慢慢的,我的画书便多了起来,渐成规模,最多时达到二百多本,并且进行编号造册,这在当时的矿山好称第一,算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吧,即使放在现在也可以看作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文物”。只可惜,这些保存尚好的画书全部毁于山洪暴发——经过洪水、稀泥的浸泡,全部坏掉了……又经历几次搬家,一本画书也没留下。后来,在老家找到了十余本名著类品相尚好的画书,打包拿回,藏于沙发后面。有一天心血来潮,想重温一下少年旧梦,拉开沙发一看,没了,原来妻子把那一包小人书当废品卖掉了。每每想到这些,心依然隐隐作疼……</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还能想起那些对我影响至深的画书的名字,毕竟它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代,如《西游记》《牛虻》《青年近卫军》《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红岩》《林海雪原》等;还有《甲午风云》《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八女投江》《珍宝岛》《滚雷英雄》等。还能想起一些以人物命名的画书,如《保尔•柯察金》《白求恩》《雷锋》《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麦贤得》等,还有颇受儿童喜爱的《英雄小八路》、《小螺号》、《小号手》、《东海小哨兵》、《烽火少年》、《南瓜生蛋的秘密》等等。出于对画书的喜爱和对童年的回忆,前几年,我多次到书店,又买回来一些我喜欢的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再版的画书。</p> 那些画书把中外名著、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英雄模范人物,摆放在我的面前,像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哺育着我干渴而又幼小的心灵,使我成为积极向上的人。<br> 尤其是那些描写英雄模范人物的画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们。像作战勇敢,不向病魔低头,鼓励了几代中国人的《保尔•柯察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国人无不为之感动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卫营战士《张思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面对铡刀宁死不屈的《刘胡兰》;笑傲人生,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舍身炸碉堡,为了新中国用生命开辟道路的《董存瑞》;视纪律为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少年英雄,为保护集体的海椒而英勇献身的《刘文学》;“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王进喜》等等。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教我如何长大、如何生活、如何工作。他们的思想、情操、精神、灵魂,对我影响至深,使我受益终身。 二百余本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记录着我成长的脚步,给我的道路上洒下了阳光和美好,让我踏着英雄的脚步走下去。因为,我的前面有张思德、董存瑞、向秀丽、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王进喜……还有很多很多的英雄人物。<br> 虽说,这些珍贵的画书一本也没有留下,我曾为画书的散失而难过,也曾为拥有过它们、品读过它们而欣慰——那些美好的故事、英雄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人性的光辉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和骨髓中,成为现在我的一部分,成为了我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