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德宏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五月,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从敦煌育红中学高中毕业后,走进了我人生中新的生活起点。乘坐生产队接我们的马车,告别了父母和读书的学校,来到了敦煌县三危公社泾桥一队。三年的知青生活,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故事画卷,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来到向往的泾桥村,队里早就给我们修好了知青点。迈进这座小小院落,我们充满了新奇,又迭加着期盼。这是我们独立开始新生活的家呀!这座似旧如新的小院落,坐南向北开着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房屋,东侧四间分为男、女生宿舍,西侧自南向北是农具室、伙房和食物储库。小院落不大,但很整洁,让人很舒服。屋顶盖着柳树枝条,远远看去,像是屋顶戴着软帽,岀头的柳随风晃动,仿佛在欢迎新来的年轻人,我们的心中凭添一丝慰籍。院子的墙壁上面贴满了一幅幅充满激情的彩色标语,分诉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热情,激励着我们在这片热土上磨练红心。院子中央摆放着几把长条椅子,那是我们放松心情、恢复精力的快乐驿站,劳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到这椅子上,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椅子旁边放着一辆自行车,那是小学代课老师何生的专用坐骑,也是知青们叨空骑游兜风、去公社办事购物的“宝马”。走出知青点的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书写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它向人们炫示着,这里是知青点,是城里娃的集体居所。面我们自己觉得,它不单单是生活的栖息地,更是我们接受再教育的实验室,是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情感港湾。</p><p class="ql-block"> 一块插队的有十位点友,男生是薛新民、何生,王玉明、陈明山、潘德宏。</p><p class="ql-block">女生是彭瑞丽、殷玉环、王存艳、徐秀兰、王维花。命运的机缘,让我们这十个不同班级、不同家境的男女青年走到一起,开启了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这里迎着朝霞起床,数着星星就寝,挽起袖子学做饭,抡起扫帚搞卫生。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福娃,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能手,一个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骄气包,变成了吃苦耐劳的男子汉铁姑娘。这个知青小院,见证了我们的汗水与欢笑,承载了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在这里,队友们一起为丰收而欢呼,为困难而犯愁,又为攻克一个个的难关而兴奋。如今回想起来,当年的知青点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我们青春的故事,而这故事,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初到那片未知的乡土时,我满心都是好奇,也怀揣着忐忑。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天际,打鸣的公鸡就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队里架在牛圈棚顶的上工钟声也铛铛敲响,我们赶快起床抹把脸,便扛着锄头,背着农具,跟着老乡走向那广袤的田野。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湿润,散发着田野独有的芬芳。我们学着老乡们的样子锄地,间苗,培土,施肥,收割成熟庄稼和蔬菜。劳作中,汗水湿透了衣衫,汗珠和着我们的青春,一同播撒在泥土里。看着那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仿佛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频频赞许。有时候,累得直不起腰,看着那似乎永远干不完的农活,心里也会泛起一丝惆怅,一丝焦虑,联想起在家的舒适安逸,但一看到老乡们那淳朴的笑容,听到他们关切的话语,那些负面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收工回屋,我们狼吞虎咽般地吃完简单而香美的饭菜,围坐在简陋宿舍,借着昏黄的煤油灯,交流着一天的心得感想。大家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小零食,谈天说地,编织着未来的梦想。偶尔,会有悠扬的琴声笛音阵阵传来,那声音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在寂静之夜是那么的动听,又能那么快地催眠。</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到那会,队里还没有农业机械,生产劳动全靠人的体力,干每一项农活都像是打一场硬仗。</p><p class="ql-block"> 我永远忘不了1978年的收割麦子,那是我们知青下农村最难熬的第一场鏖战。生产队长把猪场西边那5亩麦地分给我和彭瑞丽,要求三天内必须把麦子收割完,还说什么男女搭配,割麦不累。但巧亦不巧的是,</p><p class="ql-block">教育部刚出台了恢复高考的政策,彭瑞丽率先报了名。看着点友有好事,我毅然劝她回城复习,由我一个人来搞定这块麦地。</p><p class="ql-block"> 两个人的活压在一人身上,我只能自加筹码。第一天,我凌晨四点起床,一头扎进麦地挥镰收割,可一直拼力到九点收工,割倒的麦子才达到总量的八分之一,而我的腰已经累的直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敦煌的麦季酷热难耐,温度持续在三十五、六度,人无法在骄阳下长时间干活,于是我只好中午多睡会,下午五点出工,晚上十点收镰。这一天下来,十个多小时的拼博,疲惫到极点,累到迈不开脚步,回屋往炕上一躺,就再也起不来了。半夜起解,还犯愁地里的麦子咋割完呀!</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还得咬牙坚持,凌晨四点又到了地里。没想到,彭瑞丽领着生产队几位割麦能手来帮我了。大家一起动手,互相给力,到九点收工的时候,五亩地的麦子就已经割了一半。到了下午上工,大伙乘兴加油,开足马力,到晚上九点半的时候,那五亩麦子都乖乖地躺平了。</p><p class="ql-block"> 待到麦子颗粒归仓,我常为自己支持彭瑞丽考学的姿态而高兴,更为众能手帮我解决难题而感慨。</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日子就更难熬了。腊月的凌晨三点,整个世界还在沉睡,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点上六名男女知青就和老乡们一起套车准备去拉沙、拉粪。十几辆牛车整整齐齐地排成一队,就像一群即将出征的勇士,在那崎岖又漆黑的小路上缓缓前行。周围安静得可怕,只有牛蹄踏在地上的“嗒嗒”声和偶尔传来的牛的低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到了拉沙场地,我们得把牛车挪到能上沙的地方。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对牛喊着让它倒车,它却像个调皮的孩子跟我较劲,根本不听我的话,怎么都退不到位。再看看其他老乡,他们动作麻利地把牛车调顺,沙子装满,牵着牛车就要出发了,而我的牛车连位置都还没调好,一锨沙都没装,牛却拉着空车跟着车队就要走。我一急,赶紧冲上去抱住牛头,想把它拦住。这牛的力气何等大啊,我一下没挡住,还被牛蹄子踩上脚面,当时就流出了血。我不顾钻心的疼痛,调整站位置,牵住牛鼻子,硬是把它拉到沙位,最终把车装满了。此后,这头犟牛很听我的话。</p><p class="ql-block"> 当时拉沙、送粪到田间,土地是拖拉机深耕过的,沟沟坎坎,松松软软,非常难走,而运送这么一趟沙、粪只记拉1分工,如果沙、粪运的少堆的小,就只记0.5分工。想想这些辛苦和回报,真是不成正比啊!而且,沙场离农田有两、三公里远,而且沙场就在坟堆跟前,大晚上,周围阴森森的,时不时一阵冷风吹过,掠得人后背发凉。我一边赶车,一边犯毛,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着我的心。可没办法,为了那点工分,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插队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也让我学会了坚韧和勇敢。知青生活就像一颗璀璨却又带着沧桑的星星,在我记忆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那时,县上设有知青办,公社配有知青专干,它是我们的“娘家”。我们到农村落户不久,县知青办给每个下乡知青补助了500元的安家费,下拨到生产队财务专项帐户。我们点上10名知青,一下子就拥有了5000元的“巨款”。这笔钱是及时雨,又像和煦的春风,直吹得知青们身热心暖。</p><p class="ql-block"> 此前,队里尽力为我们修建了居住和生活的“窝”,但毕竟财力有限,设施极其简陋。为了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队长让知青们反复研究修膳方案,又派会计和工匠复核审议,选定3人负责采购,指定能人组织施工。经过20多天的共同努力,我们亮化了大门装饰,更换了宿舍窗户,翻新了灶台炉具,添置了衣柜书桌,还增加了棋牌娱乐器具。知青们眼看着大家庭的新变化,一个个露出会心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像个家了,但家里更要有会过日子的人。于是,我们发挥大家的智慧,研究制定了不少的生活章程。</p><p class="ql-block"> 谁当天要吃饭,就得先给做饭的点友报饭,然后由殷玉环记账。殷玉环是我们点上的生活管理员,在她的精细操持下,各种生活物资放置有序,劳动器具各归各位,主副食品绝无浪费,收支账目按月公布。大伙都说,有这样的好管家,家庭成员才能抱成团。</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男女十人,每人轮流做一个月的饭,一日三餐,并负责打扫公共卫生,队里给记八分工。当值者有事不能做饭,点友之间可以相互替换,但须向队长报告,由记工员给替换人一月多记240分。做饭的时候,多为男女搭配,收工后大家争相挑水、劈柴、当帮手。那场景,就像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活交响曲,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奏响着同一旋律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长关心知青的生活改善,从猪场抓来两只小猪让我们喂养。大家看着胖嘟嘟的撒欢小猪,想象着一年后它将成为口中美食,就把小猪看成了小宝宝。知青们在田野剜挖野菜,捋摘鲜嫩的果树叶,收集碾米磨面的谷糠麸皮,捡拾果菜园里废弃的瓜果菜叶,沉淀涮锅洗碗的残汤汁水,还及时清挖猪舍粪便………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知青点养的猪比许多农户饲养的猪长得还快呢!</p><p class="ql-block"> 洗衣服、洗澡用水都是我们自己担挑。水井离我们知青点三百多米,每次挑着水走在那条小路上,水桶里的水晃荡着,满桶水担回来洒成了多半桶。后来,我们学老农,练技窍,开展挑水稳走比赛,渐渐地,水桶里再不向外溢水了。</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冬天 ,难熬且难忘。四间男、女生宿舍,架着四个生铁炉,天冷之前,便有热心人迫不及待地和泥巴套炉子,安接好烟囱。取暖用的煤,早由殷玉环从城里采买运到,几个人搓着手,恨不得早点生火,用火炉取暖、烧热水、烤洋芋……</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的土炕要用柴草烧热,虽然麻烦点,但睡上暖和,解乏,容易做好梦。每间宿舍十七、八个平米,屋内温度保持在22度左右,比城里的家舒坦多了。</p><p class="ql-block"> 凡事都有个度,过了便会出事。 王存艳和王维花喜欢热热的火炕,有一次烧得过旺,半夜里被焦糊味炝醒,起来一看,是褥子被炕糊了。糊味儿弥漫开来,引得大家都来探问,观望二女抹眼泪。</p><p class="ql-block"> 后来,县上知青办闻知此事,专门在各知青点开展安全教育,还给受灾点友补助了钱款。</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知知青生活,在劳累、艰辛、忙碌、多彩的节奏里很快就过去了。回想起下乡三年走过的路,坎坎坷坷,却耐人回味。那时候农村生条件很艰苦,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怕苦不畏难;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让我们养成了勤奋进取的好习惯;大伙轮流做饭,自己洗衣服缝被子,让我们增强了过日子的能力;十个不同性格的男女青年朝夕相处,让我们提高了和谐友善的思想境界。这三年的知青经历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十个点友在后来的工作、生活道路上都走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七九年的时候,我们点上的知青陆续被招工和考学,大家都在努力寻找着新的生活出路。我比较幸运,被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招入,安排在敦煌三车队上班,碰巧,那里正是我父母工作的单位,我无意间实践了“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 得知被招工的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激动,终于结束了三年的下乡入村生活,要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但一想到熟悉的土地和憨厚的乡亲们,我又恋恋不舍,这三年是我步入社会的起点,是我学习做人做事的课堂,我和这片土地、这里的乡亲们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我已年近七旬,走过了人生的长长路程。后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多番变化,一路向好,但我始终感恩着泾桥村这片热土,铭记着村里的老老少少,叩谢着知青三年的宝贵阅历。在余下的时光里,我会踏着睌霞,默默祝福插队的乡村越来越好,祝福那里的乡亲们更加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5年4 月 日</p><p class="ql-block"> 写于酒泉</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五月,我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从敦煌育红中学毕业后,乘坐生产队接我们的马车,告别了父母和读书的学校,来到了敦煌县三危公社泾桥一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们十个人聚在了简陋小院。拍下这珍贵记忆的照片。第一排站着彭瑞丽、殷玉环、王存燕、王维花还有何生。第二排,左边依次是徐秀兰、薛新民、潘德宏、王玉明和陈明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是我们下乡知青点,小院两侧各有一排房屋,屋顶盖着柳树枝条,远远看去,就像是大自然给这屋子戴上了一顶顶绿色的帽子。风一吹,那些柳枝还会轻轻晃动,仿佛在和我们这些新来的知青打招呼。再瞧瞧那墙壁,上面贴着一幅幅标语,每一条标语都像是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热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院子中央摆放着几把长条椅子,它们就像是忠实的伙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到这椅子上,可不单单是个栖息地,它更像是我们的港湾。我们在这里吃饭、睡觉、休息,养足精神后又奔赴田间地头去劳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间劳作的间隙,围坐休息,还在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贾惠云、王存艳、殷玉环、何生、潘德宏,他们在田间休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夏收的季节到啦,生产队队长安排王玉明、薛新民、潘德宏赶着牛车拉麦梱路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那时敦煌九月中旬,正是棉花采摘的好时节。在这棉田地里,王维花、彭瑞丽、王存燕、徐秀兰四位女点友正忙碌地拾着棉花。</b></p> <p class="ql-block"><b> 何生和王存艳两位,在棉花地里拾棉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春忙季节,薛新民套上犁耙耙地,准备下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秋季到了,队长按派点友王维花和陈明山套装犁划犁地,为灌冬水,第二年春季播种。</i></b></p> <p class="ql-block"> 收工后,知青点离打水井有三百多米远,男生们挑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明山,徐秀兰、殷玉环、王维花、彭瑞丽、潘德宏、王玉明。大家手中都拿着锄头,收工回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知青点的简陋院落</p> <p class="ql-block"> 想起冬天我们那知青点的日子,可真是让人难忘。知青点一共有四间宿舍,男的住两间,女的住两间。</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的那火炕 啊,可暖和了。每间宿舍大概十七八个平方,房间一半的地方都盘着炕。屋里的温度能达到二十一二度呢。</p> <p class="ql-block">徐秀兰做饭,王玉明挑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徐秀兰当月做饭。这天,她正熟练地擀好了面。</b></p> <p class="ql-block">我至今都忘不了那段知青岁月,就像此刻我站在泾桥一队知青点的伙房,往昔的画面一下子就涌上心头。那时候,徐秀兰总是在伙房里忙碌。她心灵手巧,把半成品面做得筋道十足,炒的菜也喷香可口。她做好这些后,就静静地等待着点友们收工回来。</p><p class="ql-block">伙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是生活的温暖味道。她时不时地望向门口,眼神里满是期待。我仿佛能看到点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来,看到饭菜时眼里亮起的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着一天的经历。那简单的饭菜,那温馨的氛围,成了我们在艰苦岁月里最珍贵的回忆。即便时光流转,这一幕始终刻在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收工后,饿了吃饭的,挑水</p> <p class="ql-block">王存艳正在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工去,走出知青点。</p> <p class="ql-block"> 回想三年的生活,2015年我来到当时的伙房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回想起当年,我们下乡插队那三年,真的是走过了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啊。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去田里干活,累得腰酸背痛那都是家常便饭。可即便如此,我们这群知青依然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在那片土地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到了一九七八年、七九年的时候,我们点上的知青开始陆续招工考学。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着,寻找着新的出路。而我呢,在一九七九年的时候,很幸运地被招工到了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敦煌三车队,巧的是,那也是我父母工作的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一方面,我特别激动,因为我终于结束了这三年的知青生活,要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了;可另一方面,我又有些不舍,毕竟在这三年里,我和这片土地、这里的乡亲们都有了深厚的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地前进。我告别了那片熟悉的乡村,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挑战等着我,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要在新的环境里继续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 我们把四十年前的那张珍贵.照片,调整彩色,留下美好的回忆</i></b></p> 永远记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