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造像馆

<p class="ql-block">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造像馆展示了47尊佛造像,涵盖了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的汉传佛教和汉藏佛教造像,以及周边国家佛教造像作品。这些造像包括木质、石雕和铜鎏金等材质,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艺术演变。造像馆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多样性,还反映了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大千世界,宝光灿烂,令观者心存敬畏。</p> <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初年传入中国,此后佛教艺术渐兴,对我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均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南北朝佛教大兴,各地的佛教石窟造像庄重肃穆,风格多样,尤其北魏时期,雄浑古朴的风格逐渐向秀骨清像过渡,为后来的隋唐造像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寺院历经劫难,多数造像今之不存,偶尔存世的石造像能充分展现宗教的虔诚达观,为世人仰视。</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佛立像 唐代(公元618-907)</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台阶式金刚座释迦摩尼坐像 唐代</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唐代的汉白玉台阶式金刚座释迦摩尼佛坐像,金刚座象征了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它原本是印度神话里的山名,释迦摩尼结半跏趺坐端坐其上,左手扶膝,右手已残,身着通肩式僧衣,内穿僧祗支,面相圆润,神态安详,其头上肉髻低矮,表面无螺发。下层台阶三方一圆,雕饰以宝珠与莲瓣装饰。</p> <p class="ql-block">佛造像碑 东魏(公元534-549)</p> <p class="ql-block">木雕金漆佛造像 18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木胎金漆的阿弥陀佛立像,先后施以朱漆。头顶肉髻圆隆,额头正中以一白色透明宝石镶嵌白毫,符合经典中称之为“三十二相”的“顶上肉髻相”和“眉间白毫相”。头顶螺发细密,面庞圆润丰满,容貌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两手指相拈成来迎印,表示接迎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大衣宽敞,衣纹密布,胸前呈现U字形,头后背光符合江户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透雕龛式一佛二菩萨造像 北齐</p><p class="ql-block">此尊为“龙树背龛”式造像,以龙华树作为背屏,其上贴金,清晰可见。中部雕有一弥勒,两旁各有一菩萨。主尊头戴花冠,头后有莲花式头光,面相方圆,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菩萨身着长裙,头戴宝冠,胸前饰璎珞。上方为阿育王塔,两侧有龙口吐华绳,六位飞天双手各持华绳,长带飘舞。佛座中间有一摩尼宝珠,两侧有护法狮子。这尊佛像为“邺城模式”的代表性作品,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在1260年封西藏萨迦派的教主八思巴为国师,藏传佛教成为元朝的国教。有清一代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崇,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藏传佛教造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