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乘大巴车西藏走起之五东达山与怒江大桥篇

天地聚焦

<p class="ql-block">今天3.25日已经是自18日开启赴藏之旅的第八天了,是进入藏区的第二天,继续在山路上前行。</p> <p class="ql-block">在这山巅之间到处都是皑皑白雪</p> <p class="ql-block">藏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藏区的建筑基本都是白墙,而四川藏区的基本都是棕色的墙面。</p> <p class="ql-block">真是山高水长沟豁纵横</p> <p class="ql-block">来到东达山打卡,海拔5130米。</p> <p class="ql-block">在这最高的天路上释放一下!</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贡嘎县</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品尝到牦牛肉面,很软烂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怒江前行</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著名的天路72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看这曲曲弯弯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怒江72拐,是从怒江大桥沿业拉山盘旋而上,俯瞰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海拔4618米高峰打卡</p> <p class="ql-block">走过今天的弯路今后人生尽是坦途!</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桥是中国318国道川藏线上的标志性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横跨怒江峡谷,是川藏公路(南线)的咽喉要道,因地理位置险要、建设难度极高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桥位置:西藏八宿县怒江段,连接318国道“怒江峡谷”与“怒江72拐”段。是川藏线进藏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是军事运输和物资进藏的核心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形特点:两岸为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被称为“怒江天堑”。桥头紧贴山体,通过隧道与公路相连,是川藏线最险要的路段之一。</p><p class="ql-block">老怒江大桥(1953年建成):1950年为解放西藏、保障边防,由解放军第十八军筑路部队修建。当时在无重型机械的条件下,官兵们用绳索悬吊在悬崖上凿石开路,牺牲众多。桥墩中曾浇筑了一名战士的遗体。桥栏杆上摆放着许多鲜花和贡品,所有过往车辆均鸣笛以示对筑桥英烈们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单车道石拱桥,桥长仅74米,但因其险要被称为“川藏线鬼门关”。</p><p class="ql-block">新怒江大桥2018年通车。旧桥因通行能力不足且存在安全隐患,2018年新桥建成后,老桥作为文物保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桥不仅是川藏线的地理咽喉,更承载了新中国筑路史的血泪与荣耀。其险峻的地势、悲壮的历史故事和军事管理区的神秘色彩,使其成为进藏旅行者心中不可忽视的“圣地”。如今新桥的建成极大提升了通行安全,但老桥的遗迹仍提醒着人们:每一寸进藏公路,都是由血肉铸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