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下海庙

zmzg王永新

<p class="ql-block">“有上海必有下海”。上海滩的下海庙,一座独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寺庙,这是全国佛教寺庙中唯一同时供奉五神的庙宇,包括释迦牟尼、观音、城隍、海王和妈祖。这五位神祇,其中两位来自西方,三位则是华夏本土之神。为什么会这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需求,故佛道诸神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span>对老百姓来说,只要能贴近他们的生活,保佑平安赐予吉祥,带来精神上的护卫,老百姓都会尊它为神,顶礼膜拜。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五神供奉,和睦兼容的有趣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印度锡克教,诸教齐全。然而最负盛名的佛教寺庙,要数境内东部靠近黄浦江,海门路以东昆明路73号的下海庙。</p> <p class="ql-block">揭开历史的尘封,追寻那些古老的岁月,从下海庙的五神同时供奉,我们发现了这种独特的信仰现象--佛、道混合信仰的寺庙。这种寺庙不仅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下海庙,其名与下海浦紧密相连。传闻在1955年,毛泽东主席莅临上海视察时,曾询问陪同人员是否知晓上海还有一处名为“下海”的地方。面对主席的提问,在场人员面面相觑。毛泽东主席则意味深长地说:“应该有。”尽管这则传闻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无疑为下海庙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畔,曾经屹立着十八条大浦,其中便包括上海浦与下海浦。上海浦,位于现今十六浦以东,北抵外白渡桥附近,向东延伸至陆家嘴,再往北在嘉兴路桥汇入吴淞江。然而,随着水系变迁,上海浦逐渐被黄浦江所侵并,其名称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观上海的地名,却源于这条历史悠久的上海浦。</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下海浦,位于现今的海门路一带,是船民和渔民们出海的重要起点。他们在此驾舟启航,前往广阔的海洋。在出海前,他们携带供物篮子,穿过桥梁,来到下海庙焚香祷告,以求佛祖神灵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清同治年间,原本的下海浦地区被填平成为马路,下海浦这一地名也随之消失。然而,下海庙依然屹立于此,那个曾经提着篮子过桥的地名“提篮桥”也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上海滩的下海庙,俗称“夏下海庙”或“义王庙”,这座古老的庙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起初它是下海浦(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前的一座海神庙,建于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改为尼姑庵。2011年,下海庙完成了佛教寺院建筑文化“三门并列”的格局,彰显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下海庙以明清建筑风格建造,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等建筑,飞檐斗拱,古朴典雅,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据说,来到下海庙,求平安是最灵验的。</p> <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前,下海庙的香客,除了一部分附近的农民外,主要是在水上讨生活的船民、渔民、沙船船主等。出海前,他们驾舟驶入下海浦,系舟上岸,过提篮桥,入下海庙。焚香叩拜,祷告佛祖神灵,保佑舟顺人安。然后出庙解缆扬帆启航,驶入波涛滚滚云水苍茫的大海,年年如此,代代如此,下海庙香火终年兴旺。</p> <p class="ql-block">此后,下海庙几经波折,屡遭灾难,但是善良的精神祈求是不会断灭的,于是下海庙一次次重建复庙,香火依旧旺盛。1992年下海庙扩建,现面积是最初海神庙的五倍,为沪上东部地区名闻遐迩的庙宇。每逢初一、十五,进香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摩肩接踵,梵音声声,香烟袅绕,异常兴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下海庙,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静静地诉说着上海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可以领略到上海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