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相聚在武汉

万端阳

血浓于水,亲情无限 <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的初春,在草长莺飞、樱花绽放时节,接到北京的三哥电话,告之,已和三嫂自去年十月从北京出发,下云南、走贵州、去四川,抵武汉,一路跋山涉水,赏尽云、贵、川的大美风景,于三月十六日抵达武昌。</p><p class="ql-block">接过电话,内心一阵激动,屈指算来,我们兄妹俩已有多年没谋面了,距上次三哥来汉相见,至今应该有十年以上了。</p><p class="ql-block">我1956年出生在北京三家店,生父是铁路工程部门的技术人员,生母带着兄弟姐妹随父亲走南闯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路艰辛,一路苦地把孩子们拉扯大,尤其是三年饥荒岁月,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我还怀在娘肚子里的时候,邻居赵阿姨因膝下无子,再加之两家关系甚好,就和生母商定,不论肚子里是男是女,生下就过继予她。就这样,我满月养母赵秀英就将我抱回家抚养。直到1962年养父调动工作,我即随家长搬迁至武汉(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直到1992年春节前夕,因生母思女心切,托亲戚打听到我的下落,才于当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省亲。当时母女相见,抱头痛哭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如今,生父母,养父母双亡,逝人已去,滿腹的愁怅,深切地怀念,只能化为一句话:感谢他们生育、养育了我!剩下的就只有兄弟姐妹亲情了……。</p> <p class="ql-block">尽地主之谊,打卡武汉网红地</p><p class="ql-block">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哥三嫂来汉的时间有限,为了让他俩吃好、玩好、休息好。征得他俩同意,我们夫妻俩陪同他们去了全国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网红打卡地——昙华林;全国4A级风景区——园博园。他俩到汉的前一天,慕名去了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樱花时节,武汉大学揽胜。</p> <p class="ql-block">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距今已有132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的自强学堂。1913年,北洋政府以自强学堂为基础,组建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这也标志着武汉大学前身的正式成立。此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调整:</p><p class="ql-block">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p><p class="ql-block">1926年与多所学校合并,组建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p> <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政府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迁校址至珞珈山,成为当时国民政府投资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p><p class="ql-block">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西迁至四川乐山,坚持办学;</p><p class="ql-block">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武汉大学经历了多次调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部分院系被拆分或合并,但武汉大学仍保留了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地位;</p><p class="ql-block">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武汉大学。</p><p class="ql-block">如今,武汉大学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学科涵盖文、理、工、医、法、农六大门类,涉及多个领域。拥有不少国家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p> <p class="ql-block">此行武汉大学校园,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赏武大樱花。</p> <p class="ql-block">武大樱花同样在全国享有盛誉!种植樱花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p><p class="ql-block">1.1930年初期,武汉大学的樱花最初是由日本友人赠送的。</p><p class="ql-block">2.1938年抗战时期,武汉遭沦陷。武汉大学被侵华日军占据,作为驻汉军事指挥部。为了缓解在汉日本人的思乡之情,指挥官高桥大佐主导在校园内种植了38棵樱花树,这些樱花树是武汉大学樱花的起源。</p><p class="ql-block">3.1972年中曰邦交正常化,在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下,日本友人再次向武汉大学赠送了一批樱花树苗,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这些樱花树的种植,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樱花景观。</p><p class="ql-block">4.1980年以后,武汉大学开始有意识地扩大樱花种植规模,并引进了多个品种的樱花树。如今,武汉大学的樱花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春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p><p class="ql-block">樱花也成为武汉大学乃至武汉市的一张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漫步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p> <p class="ql-block">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这条街在明清时期已形成,最初是武昌城外的居民区,因昙华寺得名。</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昙华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外国传教士、商人、医生等在此活动,修建了教堂、医院、学校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昙华林出现了多所教会学校,如:文华书院(后发展为华中大学),成为武汉近代教育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这里还聚集了图书馆、印书馆等文化设施,推动了武汉的文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昙华林还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许多革命党人在此策划起义。抗战期间,昙华林成为抗曰宣传和活动的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昙华林的建筑融合了中式传统与西式风格,如:哥特式教堂、西式别墅等,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昙华林不仅是历史、文化和革命的重要见证,也是武汉的文化符号,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曾经在此居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自然遗产。如今,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p> <p class="ql-block">走进武汉园博园,打卡汉口里</p> <p class="ql-block">武汉园博园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张公堤公园区域,占地面积约2.01平方公里,是2015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的核心展区。展会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举办,闭幕后转型为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持续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园博园前身为城市垃圾填埋场及棚户区,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成功转型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成为国内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典型。</p> <p class="ql-block">汉口里怀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复原晚清民国初汉口建筑风格的文化街区,提供汉绣、老字号美食等沉浸式体验。 </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一瞥</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濒临长江,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公元223年),最初为军事瞭望楼,后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胜地,是武汉的文化地标与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关于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最早始建三国,孙权为扼守长江天险而建,后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历经唐、宋、元、明、清朝多次重建,因兵灾、火灾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1985年以清代样式为蓝本重建。</p><p class="ql-block">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因为唐代诗人崔颢题写的《黄鹤楼》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千古名篇闻名,被誉为“诗楼”。其中,关于“诗楼”还有些被后人误传的典故,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一首,抬头看见崔颢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叹服而止笔,并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上,这两句是出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记载,并非李白本人的诗作。。</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形制,楼高51.4米,共五层,外观攒尖顶,层层飞檐,形如黄鹤展翅。风格,融合传统木构与现代建筑技术,内部陈设历代诗词、壁画《白云黄鹤图》,顶层可俯瞰长江与武汉三镇,感受“楚天极目”的壮阔。</p><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武汉“江城”的千年文脉与豪迈气韵。黄鹤楼已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是武汉旅游必打卡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