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古寺一一万寿寺

随缘

<p class="ql-block">万寿寺~最艺术的皇家寺院,素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是京西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曾是皇家祝寿圣地,慈禧太后的“水路行宫”。</p><p class="ql-block">红墙金瓦、飞檐入云,万寿寺像一卷凝固600年历史沉淀的对称美学、榫卯智慧与皇家气韵,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品。</p><p class="ql-block">​本次在北京小住几天,约了小姐妹去了两次,分别是3月16日和23日,遇见腊梅花开和玉兰花开,真是美的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1号,于万历五年(1577)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在聚瑟寺原址修建的,主要用来收藏经卷。</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曾经垂帘听政的慈圣李太后,为即将亲政的万历,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而修建的,赐名万寿,并由内阁首府张居正撰写万寿寺碑文。万寿寺契合了人生五福之说,人生五福的第一福就是长寿,因此也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到了清代,顺治帝赐万寿寺匾额一块“敕建护国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因慈禧太后往来于故宫与颐和园途中,时常在万寿寺驻跸休息,故万寿寺素有小宁寿宫、京西小故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p><p class="ql-block">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后于2018年3月起经过五年大修于2022年9月16日恢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目前开放的是中路前六进院及东路的方丈院。西路的行宫暂未开放。中路为主体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慧日长辉)、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殿两侧有配殿配房。大禅堂后建有三座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山,假山: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殿,山后为御碑亭。东路为方丈院和圃园,即僧人生活区。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万寿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是一座具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十二万余件,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p><p class="ql-block">5个基本陈列、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其中七成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去各个景点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乘地铁、公交都可抵达。</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被寺院内的玉兰花开再次吸引来时,山门前的长河边垂柳已发出嫩嫩的绿芽,给寺院增添了优美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四百年的槐树枝在阳光下透着岁月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山门,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面阔三间,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筒瓦屋面,中间为石雕穿堂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门上有清顺治二年(1645)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额边五彩降魔纹。</p><p class="ql-block">殿两侧是卡子墙和影壁,影壁为撇山一封书式,壁身的四个岔角内饰宝相花。影壁座为青白石雕须弥座,与卡子墙基座相连。殿内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像,今无存。</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是入院的进口,入院由山门向右走约50米即可。</p> <p class="ql-block">内券顶《青天流云百福图》72只红编蝠,让人抬头见福、洪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各设有一座随墙式门,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过去为寺院僧众、信众日常通行之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院落两端建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具有早晚报时的作用。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两楼形制相同,均为两层,下层为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曾放置“永乐大钟”(后移至觉生寺)。</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永乐大钟由汉经厂(今已无存)迁至万寿寺钟楼内。清乾隆八年(1743),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院落两端建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具有早晚报时的作用。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两楼形制相同,均为两层,下层为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万寿寺的腊梅悄然绽放。弥漫着迷人的芬芳,有一株独特的腊梅,盛开在钟楼旁,那一抹金黄,为这座古刹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雕梁画栋、红墙灰瓦的建筑与鹅黄色的蜡梅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唯美画卷,吸引了很多游人来打卡拍照。</p><p class="ql-block">3月16日我和两个小姐妹相约来万寿寺时,腊梅还未凋谢,饱了眼福,也打了卡。</p> <p class="ql-block">腊梅花未凋谢,玉兰花还是小小的花苞,等待玉兰花开时再来欣赏红墙玉兰花开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时隔一周再次来到万寿寺,从古寺的门向里望,一树玉兰花开,玉兰花瓣随风轻舞,洁<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的花瓣如凝脂般细腻,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span>似是在诉说着古寺的悠悠岁月。红墙黛瓦,玉兰飘香。</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的一棵玉兰树,洁白的玉兰花开探出拱门,似乎在迎接来寺院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寺内白玉兰花开烂漫,一树繁花一片,个个洁白无瑕,花香四溢扑鼻,与周围古建筑相映成趣,玉兰满园的春日盛景,红墙掩映的纯白,只叹这春天的美好和珍贵。一直觉得红墙与玉兰是绝配,当百年古刹遇上一树玉兰花短暂而惊艳的花期,不可错过赏玉兰最佳地。</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后为天王殿。天王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代重修。天王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筒瓦屋面,中开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殿内正面原供奉弥勒菩萨像一尊;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像。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功德无边”,均无存。</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植有楸树、槐树各一株,均为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楸树寓意长寿富贵,槐树谐音“怀”,有思怀故土、故人之意;同时,其可代表“三公宰辅”,亦是科第吉兆的象征。楸树与槐树、柏树同栽,寓意“千秋百代”“春秋万代”。</p> <p class="ql-block">主要几株玉兰树集中在第一进和第二进院子里,无论是从门洞里框景,还是跟飞檐红墙合照,都美不胜收。只是人有点多,没人的角度是找不到了,只好把人也带上了。</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前两侧各竖立一通《敕修万寿寺碑记》,双龙首、方座石碑,形制相同,为乾隆十六年(1751)敕立。其中东侧碑阳书汉、满文,西侧碑阳书蒙、藏文,乾隆皇帝亲撰碑文,记录了重修寺院的原委,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意。两通石碑的碑阴分别书乾隆御题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独特的大树,它的枝干拥抱着藤蔓,两者缠绵共生。这就是令人惊叹的藤缠树。</p><p class="ql-block">3月中旬,树还没有发芽。</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是慧日长辉殿(大雄宝殿),是万寿寺的正殿,位于万寿寺中路二进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原称“大延寿殿”,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月台之上,月台南、东、西三面出陛,南面正中设缠枝宝相花纹御路。</span>面阔五间,庑殿顶,琉璃瓦屋面,檐下饰有斗拱及彩画。殿内供奉毗卢佛及三世佛,东西配殿各三间,歇山顶,筒瓦屋面,东曰“祝延万寿”,西曰“安心镜”。</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题匾额慧日长辉。乾隆皇帝首次进入万寿寺时为大殿题匾额为法云常住。两匾额曾同挂于大殿门首。两匾额均无存。现挂匾额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丹陛石上的花枝10朵10个宝物,寓意美好,埋在地里的或者是在阳光下都是那样的透着岁月的美丽、庄严。</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晖殿。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像",正面为毗卢遮那佛,后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像。</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的天花格六瓣莲花,花花六字大明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像</p><p class="ql-block">这佛像头藏五佛冠,两手于胸前结最上菩提印,结跏跃端坐于千叶莲座之上,莲座的每一莲瓣上均雕刻有一一尊小释迦佛、共一千尊,整尊造像体量硕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体现出明代造像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毗庐遮那佛莲座千片花瓣千铜佛,尊尊法向庄严。</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正面供奉的三世佛像,为清初造像风格:中为释迦牟尼佛像,东为药师琉璃光佛像,西为阿弥陀佛像,三尊佛像木骨泥胎,并使用泥金工艺制作。大殿背面为清代彩绘泥塑自在观音菩萨像,结半跏趺坐于山岩之上,周围饰有南海碧波。康熙二十五年(1686),东西两侧配殿中的泥塑十八罗汉像被移入正殿,分列于大殿两侧,这十八尊罗汉像姿态各异,身着袈裟使用拨金工艺制作。殿内金柱悬挂的楹联为乾隆十六年(1751)御题“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67年间,大殿作为库房,堆放的大量物资将造像遮盖,使其得以保留,成为万寿寺中唯一一处保存了清代供奉原状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的衣襟泛着闪闪的金光。</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背光华丽的雕刻,人物和云纹都那样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的衣襟还泛着闪闪的金光。</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双佛显圣(传说轶事)</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初年,慈禧太后正谋划二次垂帘听政,太监李莲英颇会揣摩上意,就让万寿寺的僧人制作了一尊观音菩萨像,面容与慈禧太后相仿。万寿寺前临长河,慈禧太后坐船去颐和园,必定在此拈香礼佛,休息更衣。待慈禧太后至此,僧众山呼“太后老佛爷”,并把她领到大殿的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音端坐于此。“万寿寺双佛显圣”的故事越传越神,老佛爷这个称呼也就叫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的东西配殿: 祝延万寿殿,安心境殿。</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前设东西配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原统称罗汉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配殿内的十八罗汉像移进正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祝延万寿”,西配殿匾额“安心竟”,“安心竟”一词出自慧可与达摩祖师间的段对话,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我与汝安心竟”。现悬匾额为2015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白玉兰依附在红墙灰瓦前,浓装重彩的古建为娇美的白玉兰花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神秘,而洁白的玉兰花则为古寺注入了一抹清新与无限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寺庙中处处是景,处处可以入画。</p> <p class="ql-block">繁花盛开的美景环绕着一座红墙灰瓦的传统中式建筑。这些建筑看起来历史悠久,充满了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红墙浮玉瓣,绿意散春寒。</p> <p class="ql-block">透过一扇朱红大门,我看到了一幅庭院景色。人们在门框内行走或举起手机像机拍摄,门外的一棵盛开的玉兰花树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慧日长辉殿后是万寿寺最高的建筑-﹣万寿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置石供台。面阔七间,歇山顶,筒瓦屋面,东西配殿各三间,东为韦驮殿,西为达摩殿,歇山顶,简瓦屋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万寿阁位于万寿寺中路三进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称藏经阁、宁安阁,原为贮藏经书之所。清乾隆时期改称万寿阁,赐匾“欢喜坚固”,并在万寿阁内设围屏、寿联以备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27日,万寿阁因用电导致火灾,付之一炬。现建筑为2003年在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万寿阁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体量巨大的仿须弥座造型石供台</span>,满饰各种花纹:顶面一周满饰莲纹,中为簇六填花毯路纹:正而主纹饰为高浮雕胡宝,上下各有多层辅助纹饰,由上至下分别为云鹤莲瓣纹、缠枝莲纹;两侧而主纹饰为高浮雕狮子纹:主纹饰为高浮雕麒麟纹 其中狮子、麒麟、胡人的形象为明代早期风格,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万寿阁前的丹陛石是一块明代中晚期的石雕,被玻璃围挡起来保护。这块丹陛石是在万寿寺的修缮过程中从地下发掘出来的,被认为是明代万寿阁前台阶中间嵌置的原始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皇帝题写的匾牌。</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为吉寿文物专题展,其中“斗彩灵仙祝寿图盘”、慈禧太后御笔“颐寿”字轴为馆藏之宝。</p> <p class="ql-block">西洋大镜子,玻璃已不在,酸枝木雕花极其精美!</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前东西各有一座单檐歇山顶配殿。明代,东配殿称韦陀殿,西配殿称达摩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赐东配殿匾额“广大圆满”,西配殿匾额“普度群生”。</p> <p class="ql-block">走进万寿寺,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向人们述说鲜为人知的过往历史….…</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后是大禅堂,位于万寿寺中路四进院,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大禅堂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寺内住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大禅堂东配殿为影堂,原为陈设尊师画像的场所;西配殿为小禅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万寿阁后面与大禅堂前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大禅堂,万寿寺中路四进院,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大禅堂五间,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东西配殿为小禅堂,都是僧人坐禅之处。</p><p class="ql-block">现正举办文房四宝展。</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禅堂后东西两侧的卷棚顶院门,是万寿寺的园林景观,院落中部叠石成山,因其造型俯瞰似一只展翅的蝙蝠,又称“蝠式山”。假山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上修亭榭,为万寿寺初建时的景观遗存,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代假山后原为一片圃园,清代万寿寺中路扩建为七进院落,假山被囊括进寺院的第五进院内。</p> <p class="ql-block">大禅堂后边由青石堆成三座山。</p><p class="ql-block">现存假山整体结构分三组,象征普陀、五台、峨眉三大佛教名山。山上分别有三大士殿,中为观音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普贤殿。山上有侧柏等古树十余株以及紫藤等花卉。山间以沟壑相隔,上以小桥相通。观音殿下有地藏洞。</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全木结构建筑,前后廊,悬山顶。</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建筑,前出廊,硬山顶建筑。普贤殿形制与文殊殿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五年(1577)万寿寺初建成时,假山周围原有水池:山前三池,山后一池,并配有亭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缮万寿寺时,将全部水池填埋。这条木桥是观音殿通往普贤殿的</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乾隆乾隆二十六年(1761)给崇庆皇太后过七十大寿而立。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这是万寿寺首次出现黄琉璃瓦的建筑。亭内立有乾隆御制的满、汉、蒙、藏文合璧碑。</p> <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为“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七旬万寿盛典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亭内汉白玉地馒饰寿山福海图,藻井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p> <p class="ql-block">黄色的琉璃瓦、绿色的屋檐、红色的柱墙颜色相处的如此和谐。</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后建有无量寿佛殿,面阔一间,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檐歇山顶,筒瓦屋面,两侧有两座巴洛克式门。</span>该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殿内原供奉铜漆金无量寿佛立像一尊,今无存。现置渗金多宝铜佛塔,为明代天启年间所铸。塔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四百余尊雕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内的滲金多宝铜塔,六角形十三层密檐式,是49年以后从北京长椿寺迁移而来。明天启年(1621)铸造,一丈五尺高,佛塔周身用熔化后的金液渗透。浮雕精湛人物刻画丰富。无量寿佛殿的藻井九龙吐水,姿态生动画。</p><p class="ql-block">明铜佛塔可算是镇寺之宝了!</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的风铃随风摇曳着和屋脊上的小兽动静相宜,陪伴着古老的寺院经历风经历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两侧建有西洋门,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为乾隆皇帝吸纳西洋装饰艺术的见证。西洋门总体的造型为中式圆光门,门顶端为金刚宝座塔式造型,墙头、墙面装饰了中西合璧的砖雕。砖雕图案由八宝、莲花、梅花及茛苕叶纹相互组合,使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也使得万寿寺成为京城独特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为了庆祝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乾隆皇帝下令在无量寿佛殿两侧增建了这扇西洋门。</p><p class="ql-block">据说,西洋门和圆明园的西洋楼是同龄建筑,都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乾隆十二年,圆明园开始建造西洋楼景区,而万寿寺的西洋门正是在这个影响下建造的。这也让万寿寺成为了北京城内区别于其他寺院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目前,北京现存三处西洋门,除了万寿寺,还有颐和园和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左边是行宫,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的右边是方丈园。</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内建有万佛楼与光绪御碑亭,暂不开放,仅能窥见其一角。</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殿前建有硬山顶东西配殿,配殿前各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370-380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造假山区域景观时移栽至此,是万寿寺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两株银杏树分别位于万寿寺中路假山北侧,东侧为雄树,西侧为雌树,树龄均在380年左右,高度分别为15.4米和11.7米,胸围分别为338厘米和368厘米。这些古树不仅见证了万寿寺的历史的变迁和文物古迹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原假山所用的石头为太湖石,后乾隆时期太湖石被拆掉改用青石堆砌。因有一块太湖石被大树的树根缠绕,未被拆掉,至今仍留在原处,被称为古树留石。</p><p class="ql-block">花园里868块太湖石只剩下树间一块向世间宣告它们曾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路为静谧的方丈院。院内充满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精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方丈院内抄手游廊的花窗</p> <p class="ql-block">素有“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有着与故宫相似的建筑风格,红墙黛瓦、苍松古柏,斑驳树影,七进院落层层递进,明清宫廷和圆明园时期的西洋风建筑,规整大气,雍容华贵。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寺中可打卡参观的地方非常多,建筑、造像、书画都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在万寿寺的时光是那么容易就溜走了,五个小时还没拍够看够,那些明清精美的物件甚至匆勿瞥眼无暇顾及。</p><p class="ql-block">冬末初春,柳芽还没生出绿韵,古树伸展着光光的枝桠,唯有腊梅黄色的花朵透出幽幽的清香。360年的楸树紫色喇叭花400年槐树芬芳的花朵将在四月开启,十月两株300多年的古银杏树金黄灿灿,是自万历年来四百多年漫长时光的沉淀。万寿寺本身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冬日的万寿寺,没有了大树的遮挡,更能让人感受到每一处细节的精致。</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值得来N次。</p> <p class="ql-block">走出万寿寺向东方向去紫竹园,看见与万寿寺相邻的延庆寺,皇家祈福的古老禅院,目前是断垣残壁的景象。</p><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是皇家祈福的重要场所。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山门和一棵古老的国槐树依然屹立,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延庆寺最初作为“万寿寺”的一部分,专为接待各地僧人而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独立的庙宇。清朝帝后前往颐和园时,常在此休息或上香,而延庆寺则成为一般官员和侍从的用餐和休息之地。</p><p class="ql-block">延庆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也是长河畔的民间庙会胜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建筑残破,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容小觑。</p> <p class="ql-block">手机随拍于2025年3月16日、23日</p><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