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识人(三)

曾众

<p class="ql-block">  五、享乐</p><p class="ql-block"> 齐国派人向鲁国实际掌控朝政的季桓子(季孙斯,姬姓,季氏,名斯,谥桓,史称季桓子,季孙意如之子,鲁国三桓之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赠送了多名歌妓,季桓子非常高兴的接受了。于是整日沉醉于歌舞声乐之中,很长时间都不理政事。孔子见此情形,认为象季桓子这样贪图享乐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不值得自己帮助,便带弟子一起离了鲁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p> <p class="ql-block">​ 六、违礼</p><p class="ql-block"> 1、孔子说:季平子(鲁国大夫)这个人将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奏乐舞蹈(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竟然在自己的家宴上使用。这样违反礼制的事情他都敢去做,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去做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p> <p class="ql-block">​ 2、孔子得知季平子(鲁国大夫)要去泰山进行祭祀活动的消息后,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担任季氏的宰臣)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劝阻不了的。孔子感叹说:哎!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字子丘)这样普通人的懂得礼仪吗?季氏这种违背礼制的祭祀行为,泰山山神是不会接受的。(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p> <p class="ql-block">  3、原壤(姓原,名壤,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故交、老相识)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见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点礼貌都没有,而且很不尊重人。就骂他说:你小的时候,就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母亲去世了,不仅不悲伤,反而还噔噔地敲击着棺木唱淫词艳曲:“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成年后不思进取,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现在年纪一大把了,还是象小时候那样的不懂得,和盗贼有什么区别。于是就举起手杖敲打他的小腿。(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p> <p class="ql-block">  4、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如果把师(颛孙师,即子张)与商(卜商,即子夏)两个人作一个比较的话,老师认为哪一个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言行经常超过了周礼的要求,子夏的言行则经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如此看来,师是不是要比商好一点?孔子回答说:一个人的言行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但一个人如果说话表达不充分别人难以理解执行、做事没有尽到努力就会半途而废,两种情况的结局同样都不好。只有恰如其分,才能把事情做好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