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阿青

<p class="ql-block">说起四邑(台山平开恩平鹤山)自然想到侨乡,侨乡又以台山话为语言代表,台山阿伯曾是华侨形象和有钱的标签。很早之前,台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富得流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我在茂名工作,G325国道是经常跑的线路,沙坪,水口(三埠),恩城是必经之地,以上地区都作过客留过夜。其实台山只是个似曾相识,很可能自己把沙坪与三埠一些地理特征混合成台城的形象了,所以一直以为台山也在G325的路上,这个想法很顽固也很可笑,直至21世纪的咋天之前仍然认为自己年轻时在台城是逗留过的。</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G325是双向两车道,柏油路面大致到了三埠,往西多是黄沙路面,只有经城镇的一段除外。沙坪与三埠都设有华侨招待所,这些建筑物都比较新颖,晚上的灯光是最耀眼的。感觉其它县城只有昏暗的路灯,月光比灯光还明亮。至于建筑乏善可陈,都比较老旧,四邑地区相对要好上一些,毕竟有外国汇款的支持。</p><p class="ql-block">8、90年代四邑得天时地利,发展比较快,路面是率先扩建并硬化。G325最好跑的一段都在这里。直到沈海高速贯通,才逐渐退出视线。这里发点感慨:七十年代,从广州到茂名,长途汽车大约要跑十到十二个小时。跑两天也是常事,譬如搭的是顺风车,人家不急赶路。自七十年代底回到广州工作后,这条路很少再走了,偶然吧,例如去游玩,最远也不过到阳江。但听过一些朋友的传言,说从广州到茂名有六小时足矣。我重走这段路是在2002年,高速加国道在当时是可以做到的。现在嘛,就是高速全程还不一定走得赢呢!</p><p class="ql-block">近些年也会出外,首选是高速。高速也会堵,就难免下高速走国道去回避。慢慢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城镇都在扩张,而原先落后的地区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后发优势?!其中有什么道理也太烧脑了,只是说出直觉而已。</p><p class="ql-block">新台高速通车之后,去台城的次数逐渐多了,因为那里有温泉。经过台城都有意无意寻找一些印记,但对不上号。直到昨天导航带入了老城区,一条河从老城中流过,问题是这条不太大,看上去也不深,不似是水运发达时期有重要埗头的地方。第一次见到有成片的老式骑楼,始终无法与印象吻合。这才想到台城离G325有好几十里地,七十年代时怎会来过呢?不禁哑然失笑。</p><p class="ql-block">这个误会怎样来的?想了又想,好像有点道理,原四邑(现在叫五邑)的台山话是地方正宗方言,一般而言城镇人口集中,生活交流也多,乡音趋同,偏远一点的地方交流相对少了,所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沙坪与水口(三埠)又是城镇,经济会发达一点,而且相隔也不远。方言这东西很有意思,比好广东说白话的地方很多,有些地方的白话连会说白话的人都难以听明。在以前,即使视为正宗的广州白话,越秀与海珠,东山与荔湾,都存在尾音的差异,外人很难分别。</p><p class="ql-block">想当年也是想当然了,分不清台山话的地理区别,可能城镇人的发音更相近,侨乡县城的市容又漂亮一点。另外有个成见,台山阿伯等同金山客,金山客等同有钱,有钱等同繁华……住进这些县城是因为太夜,搭的是顺风车,司机又是四邑人,唯有顺其自然了。还有,以前的国道很冷清,晚上没有路灯只见树影。市郊与市区的灯火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白天所见和晚上所见也不一样。应该是地理知识肤浅和想象力太过丰富虚构出的台城。</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台城比以前的想像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但较之G325国道上的城市好像逊色了点点。粗粗远看,老区的老建筑相当规整,样子也漂亮。但没有开发成步行街,这比较少见了。这样一来参观也就不方便了,台城于我依然是个谜。</p><p class="ql-block">2025.3.2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