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西南晴隆山下的鸦关,雄、奇、险、峻,是入滇必经之路,是滇黔古驿道扼险要隘。民国16年(1927)始建滇黔公路,在此修建“24道拐”,是滇黔<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路段</span>,民国26年(1937)峻工,坡道陡峭,弯道频急,被称为“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24道拐的设计师是民国时期著名工程师盐城阜宁人邹岳生,他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后。从事中国公路、铁路以及军用机场建设事业,因其突出的才能和深入一线的实干精神,在同行中获“公路巨子”的美誉。</p><p class="ql-block">24道拐设计巧妙,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道拐到第24道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蜿</span>蜒盘旋至关口,全长4公里,宽6米,第1道拐到第24道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滇黔公路作为滇缅公路的延伸线,成为连接前线与滇缅、滇印公路的重要桥梁,是抗战生命线,是一条英雄路。如今,放大照片,还可以看到数十辆在路上运行的车辆。</p> <p class="ql-block">1945年3月26日,援华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爬到晴隆山对面的山梁上,第一次用相机定格了这条公路的壮丽身姿,“24道拐”震惊世界。但由于摄影者未署地点,谁都无法知道公路究竟位于何处。不断有学者寻找未果。“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却神秘地消失了。</p><p class="ql-block">2002年,研究滇缅公路历史的云南学者戈叔亚,经过8年苦苦寻觅,终于在晴隆找到了24道拐。</p> <p class="ql-block">24道拐公路不仅因其卓越的工程价值著称,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推崇。这里成为旅游热门。</p><p class="ql-block">整齐待发的军车模样旅游观光车,让人直接走进那个血与火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穿迷彩服的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抗战公路。</p> <p class="ql-block">24道拐第一拐。</p> <p class="ql-block">坐车在24道拐行驶,过去只在教科书、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清晰得似乎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晴天出行,还在路遇上对面为消除飞扬的尘土洒水的车辆,更何况战时这里成天车辆飞驰,晴天沙尘满天,雨天泥泞难行,坡急弯陡,还有日机轰炸。难以想象,要保证抗战生命线通畅,需付出何等代价。</p> <p class="ql-block">停在路旁的军车,是穿越时空而来的吗?</p> <p class="ql-block">24道拐纪念馆前的雕像展示了美军工程兵和修路的民工点烟的场景,反映当时同仇敌忾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走进24道拐纪念馆,视频中,一个个当年的老兵敬礼,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当年。5万人口的晴隆县出动了1万多人修建这条公路,甚至包括能用的上的牲畜也全部拉了出来。为了抗战,当地人民贡献了自己所能贡献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最小的远征军士兵。</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身背孩子修路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身负重担修路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参加修路的女学生。</p><p class="ql-block">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仿佛就在眼前,每一件往事都让人辛酸,更是崇敬。</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建成,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24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志。</p> <p class="ql-block">为阻止抗战物资的运输,日军视24道拐为眼中钉,多次派飞机自河内起飞实施轰炸,意欲截断这个交通大动脉上的咽喉。因地势的险要奇特又极具隐蔽性,加上中美军人和“南侨机工”英勇顽强的护桥保路精神,24道拐一次次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铸成了这条生命大通道,又用血肉之躯保证了这条生命大通道的畅达。</p> <p class="ql-block">晴隆烈士陵园,有名的,无名的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24道拐纪念馆内,可以直接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走出纪念馆,又可以一览抗战生命线——24道拐全貌。站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会在人们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乘车来到这里都觉得不易,当年,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寻到这个绝佳机位,又是如何爬上这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2025年“激情贵州·赛动黔景”贵州晴隆“24道拐”CFMR汽车爬坡赛系列活动在晴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辆赛车在晴隆24道拐飞驰,追忆抗战岁月,谱写速度传奇。</p><p class="ql-block">24道拐,活着的文物,当年的抗日战场,如今的汽车赛场。</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包括晴隆县在内的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p><p class="ql-block">24道拐,当年的战场之路,今日的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来到24道拐,我们向那段彪炳史册的历史致敬,向那些曾经在此创造人间奇迹的前辈致敬:他们曾经来过,他们如此鲜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