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250)陕西(19)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5)2023.9.21-9.28

陈乐萍(拒私聊)

东侧石刻艺术陈列室,西侧为石刻艺术馆。<br>按照导图到石刻艺术室。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圆雕、浮雕、线刻等石刻艺术品。<div>一对蹲狮。<br></div> 进大门前看到的一组下马栓 《唐老君像》<br>国宝级文物。老君像是碑林石刻艺术室陈列的唯一一件有关道教题材的造像。老君像为汉白玉所制,通高1.93米,原属临潼骊山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老君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跌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座上,人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有安谧华贵之感。雕刻手法极为精工洗炼,堪称盛唐时期大型人体石刻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探讨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李和石棺》 《小石棺》 《石灯》<br>刻于唐代(618-907),高190厘米,宽71厘米,出土于陕西省乾县西湖村,1959年入藏西安碑林。<br>石灯, 原九层数叠,现存七层,通高180厘米。顶部呈方形,四边刻有八个花瓣屋脊形房顶,刻有瓦沟,似为一建筑物;下为一完整的方石,四面透风,是放置灯的地方;再下依次为莲花形圆形座,石鼓、八棱石盘,各刻有装饰性花纹;第六层为图形石柱,周围刻四条相交的蟠螭,各有一爪上撑石盘,一爪向下撑依于躯体;第七层为一方形座,西面有八座小山,使整个石灯如置于群山之上。石灯案的直线与花瓣的弧线、龙的角爪与云朵的柔和构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优美和富有节奏的音乐感。<br>它的造型从上到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奇巧,刻工细致;整体结构紧凑,布局和谐,是以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相结合的一尊石刻艺术佳作。 《永陵立兽》<br>原立于陕西省富平县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前,1959年移藏西安碑林。<br>永陵之前原有一对立兽,其中之一在1959年被移藏西安碑林。立兽昂头站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四足如柱,头似狮虎,方口阔唇,吐舌露齿,体似牛形,足似马蹄,胸部凸显浑圆肌肉,其一侧前后端还保存有阴刻云纹双翅。整个造型质朴厚重,雕刻手法简洁洗练,具有雄伟、浑厚的北朝石刻特点,是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陵墓石雕的代表。 《端陵鸵鸟》<br>唐会昌六年(846),原石立于陕西省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唐武宗)端陵前 1962年移藏西安碑林。<br>鸵鸟系在长方形背屏石板上用减地高浮雕手法雕刻而成,体形硕大,后肢粗壮,两爪前后分开,呈站立状,灵活的长颈折向后方,喙扁圆而长,眼圆睁,似在整理羽翼,体态生动。在鸵鸟的底部及后方刻有起伏山峦,仿佛在述说从西亚的吐火罗国经过千山万水的丝绸之路终于来到大唐的不易。 《献陵石虎》<br>唐贞观九年(635),原立于陕西省三原县李渊(唐高祖)献陵前。<br>石虎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四肢直立,躯体壮硕,前腿的棱角线,表现出肌肉的雄健有力,头颅硕大,双眼圆睁,两颊似在颤动,如发怒吼,显示出虎的威猛气势。在雕刻技法上,石虎沿袭了汉魏石刻厚重、质朴、雄浑的特点,体现了初唐雕刻的艺术风貌。 《昭陵六骏》<br>昭陵六骏之一、二、三、四,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br>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碑林。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636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近代人把二骏补上去了,没有裂痕的为补品,但总是没有原样的逼真,有人说:当年吴道子看见过这些马的。 《唐大石犀》<br>国宝级文物。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十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汉唐史书都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石犀的质地为陕西富平所产的青石,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头部表现为?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由于岁月磨泐,今仅能辨出“祖”“怀”“德”三字。这件石犀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十分恰当,反映了当时雕刻家对这种动物造型的整体把握。 《唐李寿石廓、墓门及墓志》<br>共3件,国宝级文物。李寿(577—630年),字神通,唐高祖李渊从弟,初唐诸王之一。李寿的墓志为罕见的兽首龟形,长1.66米,宽0.96米,高0.64米,龟的四足趴伏在长方座上,形如石碑的龟趺,整身彩绘贴金。龟甲、龟身分为二体,龟背为盖,刻字十六,背甲下的龟体上刻志文,有“灵龟是考”句。雕刻取其神龟永年长寿之意,历史上这种形式的志石仅此一例。石椁为歇山顶式石屋,高220厘米,长355厘米,宽大185厘米,由二十八块青石组成。外部减地浅浮雕并彩绘贴金,内容为四神、文臣武将、仙人骑凤等画面,椁内壁阴线刻乐人、舞伎、男女侍从、天象图等,底部四周线刻十二生肖,正面中部有可开合的两扇门。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象征石刻艺术最高工艺的皇家棺椁、墓志中,李寿石椁与龟型墓志堪称其中的典范。这不仅是一方石椁,更是地下的宫殿和世界。石椁被雕刻成宫殿模样,内外线刻出众多的人物与四神纹,展现出大唐皇室的威严。<br> 墓门上方一对神鸟<br>一对凤凰<br>下方一对孔雀<br>最下面一对狮子 《李静训(字小孩)墓》<br>隋大业四年(608)<br>1957年西安市西郊梁家庄出土<br>李静训为隋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字小孩,生长于皇族之家,去世时年仅九岁。<br>石棺是歇山顶、三开间、殿堂式房形的缩影。棺身四壁由六块石板组成,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呈歇山式屋顶,两端雕有翘起鸱吻,屋脊中央置一火珠,屋面有角檐垂脊和浮雕式的筒瓦,其沿端为莲花瓦纹;棺背面中间瓦脊上刻“开者即死”四字咒文,以防止被盗。<br>石棺的正面为关闭的门扉,两边各线刻一站立的侍女;门的左、右分别雕刻了直棂窗,窗下刻有青龙、朱雀图案。四根立柱顶部雕有人字拱。石棺的一侧雕刻有石门和一对相向而立的男侍卫。门框、窗框柱、额、槛、方柱等处阴刻卷草、莲花、龙凤、宝瓶纹饰,雕刻精巧,造型逼真。 石椁阴刻的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历史和艺术珍品。 《西汉石兽》耳朵、眼睛、鼻、嘴模糊看到 穿过广场到对面的石刻艺术馆宗教石刻参观 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东侧,总面积达7900多平方米。其中不仅有北魏皇兴造像、和平二年造像、朱辅伯造像碑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密宗菩萨像。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 宗教石刻分为四大部分。<br>第一部分全是佛教的造像碑,把佛教的造像和中国古代的碑石结合起来。北魏时期的 第二部分放置的是一些小型的佛像,其中最为精美的就是菩萨造像,它有一个外号叫东方维纳斯,整体的造型虽然有所残损,它的双臂,头部都已经没有了,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可以说残缺的景致完美。 第三部分安国寺造像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里边儿主要是密宗密教,有 11尊极为精美的佛教造像。唐朝白玉的菩萨头像,面庞圆润,额上贴金,放到现在的标准,也绝对是一个大美女。 <p class="ql-block">想起了萨顶顶《左手指月》</p> 第四部分放置的是大型的佛雕像,从隋唐时期到南北朝,几百年的时间内,各个朝代各具特色的佛像。 七个陈列室,六个墓志廊和二个石刻馆走完了。<br>生活在西安的老百姓真幸福,可以利用双休日,规定一下这个双休日看完展一,下休息日看完展二。。。慢慢的把这些文化大餐全部吃进去,过了人生的一定阶段再来看看,当初是什么感触,现在又怎么样了?是看她还是看到了自己? “每一座石碑犹如时间之门”。。。发现这里的人特别知识渊博,进进出出的人像多是老学究满腹经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匆忙的脚步,飘过的声音仿佛又给我上了堂课,就是这个路过帮我拍照的男孩随手一拍,角度却出乎意外的满意。 <p class="ql-block">走出石刻艺术馆,向进来的地方出去,道路两侧分别建有形制相同亭子。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p><p class="ql-block">《景云铜钟》</p><p class="ql-block">我想问一下景云钟在什么地方?碑林里面扫地的人告诉我:就在门口进去的地方,一边是大夏石马,对面就是景云钟。不好意思。</p> 从资料里看到似乎是一口铁锈般的破钟,不会看第二眼,可是到眼前,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上面还有精致漂亮的花纹。<br>《景云铜钟》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高2.5米、重6吨,用铜5000多公斤,上面有铭文共18行292个字,上面的纹饰,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发出跨新年的钟声就是出自这座巨钟。。。说了这么好真想现场听一听,千里迢迢来不容易,旁边的人说:这个不能随便敲,随便摸的,有监控,是古物。 <p class="ql-block">我听过无锡惠山寺的钟声,敲一下,绵延悠长,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又一层层回荡过来,好长时间才停下来,而且钟声清亮雄厚,即使没有看到钟,就凭这声音也能感觉到那种不凡的气场。</p> 棂星门(已拆除的孔庙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中门书“文庙”(孔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泮池在文庙(拆除的孔庙)门口,二个半圆形的水池,中间一座小桥。碑林现存最早的建筑,它是元朝的泮池。 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 赶紧去邮局买明信片一套10张35元,写上二个外孙儿的和儿子的地址名字敲上西安碑林的邮戳,塞进特有的邮筒寄走。<div>然后取拉杆箱。<br></div> 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孔庙大门)气派,沉稳,恢弘,东西开门。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我想《关帝诗竹碑》会不会有可以放在书桌上的像台历一样的工艺品回家送给第三代,出了门,这里街道两边俱是售卖古玩字画、书法篆刻用品的店铺,非常热闹。从高德看是书院门,是西安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了,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居住于此。<br>结果书画市场没有像台历之类的玩意,都是1.1的拓片,家里要有20平方的空间才对得起这幅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 市文昌 门。<br>博物馆像一本翻不完的大书,无论什么年纪,置身其中的我们永远是个无知的孩子。。。<br>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宋代元佑二年,是公元的1087年,至今900多年过去了。。。只有到了博物馆,我们才能够真实的看到了曾经中国成长的那个痕迹和过程。。。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活动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的朋友圈也是有限的,那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媒体的通讯手段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很难在自己的视野范围里,交往范围里,可以找到如此伟大的人,也许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里头有些东西是孤独的,找不到一个可以跟你内心深刻交流的人(也不想跟人交流),甚至是你的父母亲,但是这不要紧,还有书籍,还有博物馆,当你在博物馆里面看到这些伟大的先贤的时候。。。肖静谈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