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一处前身是一家小酒店,由山西浮山县北开村的王瑞福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立。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年节中的一个晚上,乾隆从外边闲逛归来,走到正阳门天已黑了,他有点饿乏,想找家饭馆吃点饭,歇歇脚。可大街上店铺早就关门了,发现这家小酒馆仍在营业,里边客人还不少,划拳行令,很是热闹。便进去用歺,掌柜的热情和美食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询问得知这小店没有名字后,乾隆便提笔写下"都一处"三个字,意为独一无二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都一处不仅因乾隆赐名而闻名,其精湛的烧麦制作工艺也吸引了众多食客。从和面到成熟共用16道工序,尤其是走槌压皮技艺独到,外观独特,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的花朵。味道香极了。都一处的烧麦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匾额为乾隆当年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价格变了,但味道没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阳门,又称前门,大前门,前门楼子。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北京城及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组成部分。是明清两朝内城的正南门。兼具防御和礼仪功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箭楼,是正阳门的一部分,用于防御和瞭望,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北京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供皇帝通行。民国时期,曾进行改建,增添了西洋风格的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福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酱肘子曾作为清宫御膳必备佳肴。获得了“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2008年酱肘子制作技艺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鲜鱼口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可追溯到明代,甚更早的元代,最初形成与古高梁河旧道及漕运密切相关。元代这里已有鱼市,明代更名鲜鱼巷,清代更名鲜鱼口,延用至今。历史上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的说法。鲜鱼口不仅与古代河道和鱼市密切相关,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内涵。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栅栏东来顺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由丁德山创立。2008年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明眼镜店可追溯到1937年,由天津大明眼镜公司及上诲,南京等亨得利表店股东36人集资创办。原址位于王府井菜厂胡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一元是北京著名老字号茶庄,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安徽歙县人张文卿创办。其茉莉花茶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仁堂始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在北京创建。自1723年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截至2024年12月,同仁堂集团拥有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第一批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瑞蚨祥1862年(清同治元年)创建于济南,获中华老字号和中国丝绸第一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消费者信赖的著名品牌等多项殊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内联升始建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最初主要为皇亲国戚和朝廷官员制作朝靴。(内指皇宫大内,联升寓意穿上这里的鞋子可连升三级)是一家以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闻名的百年老字号。认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布鞋第一家的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末时期,1905年原大亨轩茶楼改为大观楼影戏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栅栏德云社位于广德楼戏园,是北京现存最古老,最著名的戏园之一,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与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世界著名艺术场馆同时期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步瀛斋相传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在朝任官的李姓人士所建。前店后厂,以制作布鞋为主。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字号来历,但从字面理解,创始人有生意兴隆通四海,并带有浓厚的书香气息。在历史上曾与内联升,天成斋,同陛和并称京城鞋业四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栅栏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促进商业发居,在前门外修建800多间廊房,用于召民居住和招商居货。形成了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四条,其中四条便是大栅栏前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弘治元年(1488年)京城盗贼频发,官员建议在街巷路口设立栅栏,昼开夜闭。四条因商户众多,在胡同东西口各建了两座高大坚固的木栅栏,遂渐被称为大栅栏。这一名称正式使用时间已不可考,但清乾隆年间《乾隆京城全图》中,此地已被标注大栅栏。老北京人习惯将大栅栏读为"大拾烂儿’这一特殊读音保留古音,成为其文化特色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也称前门东站。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1906年正式启用。位于前门大街东侧。曾是北京最大火车站,承担着重要的枢纽功能。1958年新建北京站后退出运输舞台。改为铁路职工俱乐部,多次改造后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2004年旧址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庆园始建于1796年,初名为宴乐居,后被三庆班改造成专门演出戏剧的场所并命名为三庆园。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宇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戏班,取名三庆班,1796年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改造三庆园。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四大名园。清末民初又和其他几家戏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是京剧发祥地之一,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在三庆园轮演。后多次重建,2013年成为德云社剧场,继续承载着京剧和相声及其他传统艺术演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紫光园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民国初期,经营烧饼店的艾家先辈研究出了一种"艾家炒疙瘩”的独特小吃,取名紫光园,寓意:身在京城,紫气东来,一道家宴,光耀门厅。现在是清真北京菜肴的佼佼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麻子,中华老字号,始创于1651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荣宝斋是一家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前身松竹斋,创立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一位姓张的浙江人开设,主要经营文房四宝。1894年将松竹斋更名荣宝斋,并请清朝同治十三年状员陆润痒题写匾额,寓意次文会友,荣名为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书店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11月正式成立。当时古旧书业萧条,为保护古书资源不至湮灭,以郑振铎,齐燕铭为首的一批人倡议成立国营古旧书店。并迅速成为京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誉为京城传统文化守护者。几代员工为了搜求发掘珍贵古籍文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联美发可追溯到1956年7月29日,由上海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店联合成立。一直是北京理发界传奇。多次在国内外美容美发大赛中获奖。被誉为中华老字号,全国十佳美发美容院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裕泰百年老字号茶庄,始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由吴锡卿创立。生于安徽歙县昌溪村,祖上为茶商世家。后举家迁往北京。吴锡卿曾任北京京师茶行会长,最早牌匾由清末老秀才祝春年题写,后多次更名与恢复,最终延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栅栏的景泰蓝可追溯到元代,最终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鼎盛。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融合了铜,瓷器制作方法的独特工艺。当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因此得名。制作工艺繁复,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結,磨光,和鎏金等多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技师们的智慧和技艺!如今不仅是艺术品被收藏,还作为国礼重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大栅栏的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馄饨候历史可追溯到1946年,由候庭杰在东安门大街十六号门前摆摊卖馄饨开始。到1950年代已经名噪京城家喻户晓。还在人民大会堂招待过外宾。并多次在全国烹饪技术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2001年通过了国际质量标准体糸系认证。</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北照像馆始建于1921年,创立之初以精湛摄影技艺和严谨的服务态度闻名。许多老北京家庭的第一张全家福便是在这里完成的。在历史上承担了重要的拍摄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聚德,烤鸭店创始人杨全仁(1822一1890)祖籍河北衡水市冀州区徐庄杨家寨村,初到北京时在前门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后盘了杂货铺开了挂炉铺。杂货铺字号叫德聚全,意为以德聚全,以德取全。杨全仁飞字号颠倒过来,改成全聚德。全字暗含他的名字,聚德,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百年老店被誉为中华第一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曾有过健走大步流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也曾有过快步带风前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曾夏进深山老家寻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曾金秋枫叶红时留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曾初冬到香山寺登顶</b></p> <p class="ql-block"><b>五十年风风雨雨,五十年甜酸苦辣,五十年漫漫走过,五十年后《都一处》我们又来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