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共思共成长——记九年级语文组公开课教研活动

西瓜饼子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周二上午是九年级语文组雷打不动的教研时光。本周二,我们齐聚尹丽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堂,共同观摩了她精心准备的《无言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开课前一周,尹老师就主动与教研组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虚心征求大家的意见。组内老师们群策群力,从课堂环节设置到教学细节优化,纷纷提出宝贵建议,助力这节公开课更加精彩纷呈!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堂课中,尹老师不仅带领学生领略了艺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更为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生动范例。</p> <p class="ql-block">  一、以问启思:从边塞风光到美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伊始,教师巧妙呈现边塞风光图,并让学生对比两个描写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沙漠中有烟升起,河边的太阳正在落下"。学生们几乎一致认为前者更具感染力。这一设计不仅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自然地引出了"为什么简洁的表达反而更具美感"这一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路径,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美学理论从鲜活的审美体验中生长出来时,那些看似高深的文艺理论便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二、抽丝剥茧:解构"无言之美"的四重维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如同展开一幅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1. 问题缘起:从孔子"予欲无言"的典故切入,引发对语言局限性的思考</p><p class="ql-block">2. 理论剖析:通过言与意的对比,揭示"言不尽意"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3. 例证分析: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为例,展现各类艺术中的无言之美</p><p class="ql-block">4. 结论升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论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精彩的是教师对"摄影与绘画区别"的讲解环节。通过展示两幅黄山迎客松作品——一幅摄影,一幅国画,学生直观感受到:摄影追求"逼真",而绘画通过选择、取舍和理想化,创造出比实物更具美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三、思维可视化:让美学理论"看得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最富创意的环节是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无言之美"的论证结构。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明确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基础层(2分):找出论证的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发展层(3分):识别论证方法</p><p class="ql-block">- 高阶层(5分):用图表呈现并流利阐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分层评价既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又鼓励创造性表达。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投影展示时,抽象的美学理论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认知网络,真正实现了"思维可视化"。</p><p class="ql-block"> 四、美育启示:教育需要适度的"留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堂尾声,教师的寄语发人深省:"语言是表达的载体,也常成为表达的束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激发想象与联想..."这启示我们,教育何尝不需要这种"无言之美"?当教师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课堂不再追求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留有回味的余地;当评价不只关注标准答案,更珍视个性化的理解——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接近了美学的境界。 课后思考:寻找生活中的"无言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次公开课不仅展现了执教老师的教学智慧,也为听课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研讨素材。我们将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继续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让语文教学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优化,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