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王屋山(上)

大漠

<p class="ql-block">   王屋山作为上古名山,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其在导山部分简而言之道:“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在随后的《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篇也载有:“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中曰:“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地理志》中曰:“王屋山,沇水所出。”北魏的《水经注》在介绍济水时开篇便提到:“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到唐代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说:“有王屋山者,在洛阳北百余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岗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于昆丘,东连于沧海。”纵观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王屋山的认知,其范围和地理概念都有不少差距,除了古人由于受视觉范围及地理地质知识缺失的影响、所指山多指山头外,王屋山名的变迁,皆因对王屋山的攀附使然,由于王屋山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边各地均以攀附之为荣。如《沁水百科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序言中载:"北倚太岳,南屏王屋,西依中条,东接太行,四面环山相抱"。再如《垣曲上毫》(科学出版社)概述:"垣曲盆地位于中条山南麓,太行山踞其北,王屋山屏其右,黄河绕其南"。就连距离王屋山数百公里的霍州,也在其《中镇霍山志》(三晋出版社)中写道:"东及辅山之阴,与王屋、析城分界"。特别是位于山南的济源更是因此而做到了极至,直接将王屋山定位于域内的一个小山头,久而久之,让世人对王屋山的概念产生了混乱。现有必要就此作一个简要的梳理,让大家对王屋山有一个科学的判断,以视正听。</p><p class="ql-block"> 一、初始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王屋山名之所以讹传,与历史长期演变有关,也与昆仑文化的失落有关,更与人们对上古人类活动的祖居地存在不同的猜想有关,这就有必要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进行追溯。根据众多的专家学者考证:以析城山为中心的王屋山区即远古昆仑丘,其圣王坪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及其太皞部落的王都所在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早期的先民在此处留下了太多上古人类文明史的记忆,随后的历代帝王都将其作为祭祀的场所而名闻天下,出自国家非物质文化宝库中的许多经典创世神话,集中发祥于以析城山昆仑古墟为中心的王屋山区,这些创世神话故事包含了诸多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早期的历史状况。从《尚书·禹贡》及以后的《吕氏春秋》《国语》《淮南子》等都把其列为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可以说, 从上古开始,王屋山就因属上古时期众多帝王在此生活居住而久负盛名,其内涵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至于王屋山名称的来历,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在作片面的解释,《天坛王屋山圣迹记》描述:“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山也。”唐代《王屋山志·创置》篇载:“传云山形如屋,又云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后来明代李濂在《游王屋山记》中说:“以其山形如王者车盖,故名,或言山形如屋也。又曰山空其中,列仙宅之其内,广阔如王者之宫也。”简而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王屋山名称来由的描述,都是以山形、山势、山洞来命名。但山形说、车盖说、洞宫说,都是因形而说的一家随口之言,没有定论之实据。历史流传和现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都证明:王屋山是上古时期历代王者所居之山,而不是因高大、因形像屋而叫王屋山,更不是因有宏大山洞而叫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二、道教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汉初张骞的“凿空之旅”将佛教引入了中原,让本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此而兴起与之抗衡的道教集先秦时期的古代巫术、鬼神崇拜、道家思想,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谶纬思想等大成,形成了一个多而杂的本土宗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衹。</p><p class="ql-block"> 王屋山作为上古名山,许多专家学者认可的昆仑墟,自古至今就一直是道教活动的一个中心,有大量的史籍、金石资料和遗迹在诠释着道教在此辉煌的历史,探究成因,盖因王屋山和道教形成的上述历史渊源、教义以及发展轨迹有很大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一是王屋山区系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创世神话的集中发源地、是道教众多神话故事的基础、是道教神仙学说昆仑丘大罗天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二是道教将昆仑丘称为所有帝王贤达归葬之地,所有的创世神话神仙原型的所在地,成为上古人类祭祀文化的源头,道教的祭祀文化在此地兴起并延续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三是百王之先的伏羲通过在此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定方正位、授时推历(伏羲画卦)所创的伏羲八卦图及其出生地环境是道教谶纬思想的根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四是道家以修炼得道成仙为最终目的,这里大量的岩龛式溶洞是古人类躲避洪水风雨猛兽穴居的天然房屋,也是道教进行隐修的一个天然去处,此处特有的创世及祭祀文化及众多古人类居住的喀斯特溶洞成了道家修炼的首选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此处作为修行的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正式进入发展期。据《后汉书》《三国志》及曹植《辨道论》、张华《博物志》等书记载,葛洪曾多年入王屋山炼丹,著《抱朴子·内篇》一书,在书中极力推崇王屋山,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难”,“有道者登之 ,则山神必助之”。书中还大量罗列了自战国以来的神仙故事,记述了晋代以前的各种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辟谷、导引、房中、医药、炼丹等,系统地论证世界上确有神仙存在的观点,劝导有志者勤学苦练必定能够修成神仙,引得众多的修行之人以王屋山区大量的洞龛为宫,进行修行。此时的道士认为闭门炼成金丹是成仙的唯一通道,许多著名的医者都系道人出身,加之王屋山区中草药遍布,宋人所著《扁鹊心书》、《苏沈良方》等医书中多次提及的淋药炼丹定型升华器“阳城罐”也因此享誉全国,此处的鳌背山也被当地人称为药柜山。</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除了衣冠南渡和西行外,也有许多高人遁入王屋山中隐修,后随着社会的稳定,道教也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南梁著名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陶弘景,游历王屋山后,在其所著《真皓》一书中,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诣阳台。阳台是清虚之宫也”。此时王屋山的山山水水,被蒙上了神秘灵异的色彩,又引得诸多道人争相进山隐修,王屋山的道教活动进入了活跃期。</p><p class="ql-block">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采取了扬佛抑道的措施,王屋山区道教进入低谷期,唐王朝建立后,尊老子为李氏之始祖,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列入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位次排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道教成为唐王朝的国家宗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王屋山区的道教进入鼎盛时期,位于王屋山中心 腹地的析城山由于山阻水隔,不便于皇家开展活动,国师级道士司马承祯便入住离中原东都洛阳最近的王屋山区老爷顶主持道教活动、玄宗胞妹玉真公主也入住到王屋山脚下灵都观修行,交通方便、离东都洛阳较近的王屋山南部山脚下此时道观林立,一片辉煌。 </p><p class="ql-block"> 唐末五代,因社会动荡混乱,许多道教宫观被毁,道士星散,经书零落,原来曾经兴盛显贵被唐王朝尊为国教的道教也倍受冷落。尽管如此,王屋山区的道教仍保持衰而不绝的态势,为了躲避战乱,一些文人儒士和失意的王公官吏隐遁山林,其中不乏喜好道教仙术者。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源于此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烟萝子。这也为北宋王屋山道教的再度复兴和发展创造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由于道教的兴盛,也将析城山的雩祭活动推向了高峰,王屋山系腹地的析城山也成为了北宋皇家祷雨的神山,先御赐析城山神为“诚应侯”,30年后又加封为“嘉润公”,并赐析城山汤帝庙“广渊之庙”门匾,皇家在此增建豪华的祈雨拜亭和汤庙,碑碣记载:宣和七年(1125),重修析城山汤庙,“增饬庙像,以其余材完嘉润公祠,合二庙凡二百余楹。”</p><p class="ql-block"> 从道教兴起的东汉末年开始,东晋丹药学家葛洪、王屋山人燕萝子、唐代道教首座司马承祯、全真派祖师吕洞宾、道教理论家杜光庭、四川金华人麻姑、北宋贺兰栖真、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和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等高道、茶仙卢仝和山水画宗师荆浩、药王孙思邈等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在此炼丹修道行医、感悟人生、留下了不少的人生轨迹,此时的整个王屋山区都留下了不少道教代表人物活动的踪迹,王屋山腹地的人迹罕至处,成了道家隐修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在地图中的位置和面积</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区从析城山延伸至济源王屋山景区的一系列山峰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风景区在王屋山区的地理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专家研讨成果</p> <p class="ql-block">太形、王屋二山三维图及山南山北济源和阳城的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相关文章</p> <p class="ql-block">中学课本后注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