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7日,我和老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合肥直飞成都,下午就去拜谒诗圣杜甫。杜甫的诗大多反应唐朝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的疾苦,用现实主义手法写了1400多首诗,真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伟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正门进入,古木参天,翠竹丛生,鸟鸣啁啾,小桥流水潺潺,芳草萋萋,犹如置身于清幽的山林之中。跨过石桥,便来到了大廨,这里是杜甫的办公室,他生前做过不大的官,后人在纪念他的历史中给他建了一个大大的办公室。这里有一尊杜甫的铜像,他身体瘦长,目视前方,满脸忧愁,瘦骨嶙峋,我想到他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的双手和胡子都被游客抚摸得光滑锃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廨两侧的月亮门,如同一幅画框,我的好友映在画框中,两边有竹木掩映、碧草如茵、山石堆叠,清幽的环境和美人同框。</p> <p class="ql-block">走进诗史堂,迎面是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杜甫青年像。诗人微蹙的眉宇间凝结着千年忧思,深邃的目光穿透时空,望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冷峻的眼神里里藏着“朱门酒肉臭”的悲愤,“大庇天下寒士”的悲悯。塑像两侧,朱德元帅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笔力雄浑,道尽世人对杜甫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跨进“工部祠”,只见龛内的杜甫塑像身着青衫,左手执卷,右手握笔,仿佛刚写完“五更鼓角声悲壮”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侧配享的是黄庭坚和陆游塑像。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都是杜甫的粉丝,也都在四川住过几年,他们的诗风都能反应现实,满含忧国忧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柴门”牌匾将字和画合二为一。“柴”和“门”上面的一笔都巧妙地化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和正在鸣唱的黄鹂,使人想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这座茅草屋是1997年复建的,通过他诗词的内容和唐遗址的考证,确认杜甫当年就住在这里。踏进屋内,陈设简单朴素,一张木桌几把竹椅,还有堆满书卷的书架,仅此而已。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杜甫当年挥毫泼墨写下1000多首诗篇的情景。茅屋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诗词,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p> <p class="ql-block">“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伟大人生理想隔了1300多年,到21世纪的今天才得以实现。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如今我们国泰民安,农民都能住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房子了!</p> <p class="ql-block">在草堂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座明代石刻杜甫画像。他家门前曾是一江环抱,四周曾是绿竹环绕,在这里他幸福的生活了三年多,创作了400多首诗词。“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是他在成都草堂的幸福生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成都的幸福时光里,曾经因为一场及时的春雨,写下一首《春夜喜雨》,可以体会到他那天是多么的欢快呀!在草堂的农村生活,他和妻儿一起种种菜,栽栽花,还有种植很多中草药。这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径,我来到了一片竹林中的小亭子。茅草覆盖的顶棚下立一方石碑,碑文“少陵草堂”,因为杜甫曾在汉宣帝的杜陵和宣帝许皇后的少陵旁居住过,所以杜甫常称自己是“杜少陵”。碑上刻字有康熙第十七王子允礼题写。</p> <p class="ql-block">在草堂的庭院中,有一方池塘,水面平静,四周有高大的树木和绿竹相依,尽显川派园林风格。</p> <p class="ql-block">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溪从诗人门前流过,它是不是诗人笔下的浣花溪呢?</p> <p class="ql-block">在草堂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尊杜甫骑马雕像。背景墙上写着“游学壮歌”,他青年时曾和大诗人李白游览天下,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诗篇。</p> <p class="ql-block">在盛开的玉兰花下,我遇到了一位身穿汉服的女子。她正在赏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前,我抬头仰望篆书书写“花径”门匾。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诗句,想到杜甫那天特别高兴,来了一位客人,他“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杜甫的诗歌和他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