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樱参禅

电视功夫茶

<p class="ql-block">  蛇年春分刚过,南京鸡鸣寺樱花盛开。花下人头攒动,交通管制,一个平常的周一,人流量如同重大节假日一般。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洒落,阳光透过树叶落下的斑点与地上的花瓣重叠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好一派春日胜景图!</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是南朝名刹,相传达摩北上时曾在这里与梁武帝有过一段公案——这是我在南大选修的宗教概论课上学到的——梁武帝萧衍是虔诚的佛教徒,问达摩:“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 达摩回应“并无功德”(据《景德传灯录》)。达摩本来并不否认因果功德,但反对将功德视为可量化、可占有的对象,反对对“善业果报”的强烈执取。说到底,梁武帝“执有”,而达摩“悟空”。达摩的回答直指胜义谛——功德若执为实有,即非真功德,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梁武帝的提问停留在因果层面,尚未触及更高智慧的空性。如果仅执著于此,易陷入“功利化修行”,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可是,佛教不是口口声声主张因果报应、业力不空吗?梁武帝推广素食、创立“梁皇宝忤”,将许多大乘佛教思想融入治国理政当中,他关心自己的宗教实践所能带来的因果,又有什么不妥呢?禅宗的“万法皆空”与“业力不空”“因果不空”的矛盾是如何得到解释和圆通的呢?我一边赏景,一边苦苦地思索起来。</p> <p class="ql-block">  禅宗所言“万法皆空”,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强调一切现象皆无独立自性。空性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对事物“缘起性”(万物因缘和合而生)的深刻洞察。缘起本身包含了因果法则。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指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万法有自性,则因果无法成立;正因为万法空性,因果业力才能流动不息。所以,空性不是否定因果,而是揭示因果运作的本质——因果就是缘起法,是对万法无自性的最好阐释。</p><p class="ql-block"> 禅宗还强调“二谛圆融“即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并存。从世俗谛来看,因果业力真实不虚,善恶行为必有果报。从胜义谛来看,一切法毕竟空寂,因果亦无实体可得。禅宗强调二者不可割裂。《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者既要证悟空性,又不废世间因果。两者分属不同的真理层次,并行不悖。执空废有是断灭见,执有废空是常见,禅宗以中道超越二边。正如六祖慧能在《坛经》中直言:“佛法是不二之法。”空与有、本与用,都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矛盾源于思维的割裂,而非实相本身。佛教的思维特征就是“不二”。</p><p class="ql-block"> 对禅宗而言,说“万法皆空”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现象的执著,避免陷入功利化修行;说“业力不空”是为了防止执空、落入虚无主义,强调修行者仍需敬畏因果、净心行善。禅者“于相而离相”,在因果中证悟空性。最后,学佛之人都应回归“平常心是道”的生命实践——在担水劈柴中体悟空性,在因果业行中成就解脱。</p><p class="ql-block"> 所以达摩与梁武帝的“争论”,正是体现了两人从不同的面向看问题。梁武帝把自己当作凡夫,说因果业力,宣扬止恶行善。达摩是印度来的高僧,强调修行者必须破执归真。无头无脑说一句“无功德”,恰似一记棒喝,正是后世禅宗常用的教化手段。</p> <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的佛教文化十分发达,称为“佛都”当之无愧(如果当年梁武帝能够留住达摩在南京弘法,恐怕南京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会更高)。最著名的是城东北四十里的栖霞寺,是三论宗的祖庭。然后是城南牛首山弘觉寺,牛头宗的创始地。达摩在中原建立禅宗之后传到五祖,六祖慧能(作者有专文撰述)到南华禅寺创立“南禅”。南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中间经历了牛头宗的传递。牛头宗是禅宗中国化、老庄化的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有一个网络热点。江苏某官媒借“杭州六小龙”的话题发问,“交汇点”转发,“澎湃新闻”定性为“江苏官媒的重磅发声”,于是“江苏六问”掀起网络巨澜。我的观点是,南京大可不必焦虑。有学者专家说,城市品牌有等次:三级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如烟台因苹果而名、鄂尔多斯因煤炭而闻,城市品牌价值依赖于资源;二级城市是产品型城市,如深圳有华为、比亚迪,杭州有娃哈哈、Deepseek;一级城市是信仰型城市,如伦敦有大航海、巴黎有大革命、佛罗伦萨有文艺复兴。南京号称博爱之都、文学之都,宗教文化、东晋匡复中原、南宋抗金、郑和下西洋、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南京抗战……等诸多IP元素,充满了家国情怀,或许可以说,就是一座国内为数不多的“信仰型城市”。就看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历史牌、宗教牌、爱国牌……怎么组牌怎么打牌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想着走着,不觉已经到了自家单位的门口(2025.3.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