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

北京老许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患牙周炎,造成一颗下槽牙有些松动。那时家长在外地干校,我特意去北京最好的医院诊治。医生用钢钩检查那颗牙,猛然钩住它发力,把我从椅子上带得站了起来。我顿时感到一阵剧痛,却见她左手按住我的肩膀、右手一甩,那颗牙瞬间随着钩子从嘴里飞出,上面还带着一块血淋淋的肉。待我缓过气来,质问为何将牙拔掉,她说我该换牙了。那时我的身高已超过一米七五。由于缺乏知识,没有及时镶牙,其它牙向缺齿处错位,逐渐产生了牙缝。</p><p class="ql-block">1994年去美国,有一家美国大公司的董事长,很隆重地请我这个北京来的北京人吃北京烤鸭。我猜想可能他认为美国的北京烤鸭昂贵,显得比较热情。亦或是他对美式西餐缺乏自信,不如中餐高雅。也不排除他本人想吃北京烤鸭。无论如何,我对他的重金宴请深表感激。美国的北京烤鸭实在不正宗,片好的鸭肉片内居然有骨头,又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颗下门</span>牙硌致松动。虽然费用可全报销,但在美国看病<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麻烦,那时也</span>年轻,就没处理,导致那颗牙越来越松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回国,工作忙得想不起治牙。两年后那颗下门牙脱落,怕影响形象,决定镶牙。不再迷信大医院,就去了家门口的医院,报纸上说他们口腔科的治疗设备最好。医生说我满口牙的基础早已受损,安装活动假牙较好,便将仿造了早年失去的槽牙和那颗下门牙,安装在在一个牙托上。那时牙托是塑料的,厚,戴上后感觉口腔中容不下舌头,只在抛头露面时才戴,而且后来它又断了,只好委屈另一颗下门牙承担两颗牙的工作。几年后那颗下门牙也劳累到松动。</p><p class="ql-block">心想运动员掉牙者多,便去最牛的运动学医院,那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span>掌握当时算是高端的种牙技术。医生是东北美女,说我的“地”不好,种不了东西,现在的牙托是金属的,薄。她要拔掉那颗松动的下门牙,我让她打点儿麻药,她说牙已形同虚设,不会疼。她用钳子轻轻一扭,牙就掉了下来,疼得我惨叫一声。我抱怨,她却咯咯地笑。做假牙需要跑好几次医院,每次她都不让我排队,打电话叫我过去时立刻就诊。她给我做的假牙很好,精心调整多次,戴了二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几年牙不行了,陆续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颗</span>松动。每次都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门口的医院</span>找高级专家医治,结果都是拔掉。该<span style="font-size:18px;">医院虽然不大,却也是三甲,不仅口腔科医疗水平和设备不错,还是诺保科的临床与培训中心、全球终身质保机构。诺保科是1981年成立的瑞典公司,被誉为种植牙界的领头羊,其创始人1952年创始“骨结合理论”,</span>1965年成功实施全球第一例种植牙手术。前些日子吃东西硌了几下,又有两颗牙松动。今天闲着没事,又去该医院看牙。该医院最好之处是患者少。这次没找专家,11点多直接乘电梯上楼去口腔科分诊台,护士说有一位患者正在治疗,另有一位患者在待诊。她要来我的医保卡,当即娴熟地在旁边的机器上帮我挂了号。我都不必再下楼去挂号处,也不用付费,等了不久就被叫进诊室,后面已再无患者。</p><p class="ql-block">该医院的医生都很亲切,前两年我的假牙断掉一颗,本想重新配一副,医生说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她在牙托上粘上了一颗。今天的医生给我详细讲解了镶牙和种植牙的利弊以及各种解决方案。无论采用那种方案,那两颗松动的牙都必须拔掉。医生让我明天吃了早饭再来,做个CT检查,确定修复方案,再拔掉那两颗松动的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想到拔掉牙后很长时间不能大快朵颐,就决定今天先“撮一顿”再说。前两天在便宜坊聚餐,吃“乾隆白菜”时想到了都一处。听说近几年“都一处烧麦馆”恢复了几种百年名吃,从医院出来,直接与夫人乘公交车去了前门大街。</p><p class="ql-block">从公交车上下来,车站旁就是百香林西点店。这家店的葡式蛋挞一元一个,每次路过任何一家分店必买,当即买了两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廊房头条,看到这家店铺的字号为“国棉壹厂”,橱窗里摆着两台老式针织圆筒机。走进店门,发现里面销售的都是纯棉的服装,还有用纯棉、橡胶等天然材料制做的鞋类,看起来都很高档、时尚。问了售货员得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棉壹厂”只</span>是一个时装品牌,与旧时的国营企业并无关系。据说多年前,几个上海年轻人,亲眼目睹上世纪的国营老纺织厂被爆破拆除,他们用尽积蓄,买下几台老式针织圆筒机,经过修理后织出第一批布,做成了衣服。为纪念逝去的工厂和青春,2011年他们树立一个中国复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格的</span>品牌,命名为国棉壹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北京廊房头条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十家</span>金店。劝业场西侧的这座建筑原是清同治年间有名的金店,名为“三阳号”,现在是“国药中服免税店”,经销外汇免税商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劝业场东侧的这座建筑是当年的</span>宝恒祥金店,现在也是外汇商品免税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同旁一株玉兰树鲜花盛开,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廊房头条,沿前门大街向南走不远就是“都一处”。清乾隆初年,山西省浮山县北开村的王瑞福,经老乡介绍,到前门大街肉市的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酒馆“</span>碎葫芦”当学徒,投宿在前门外鹞儿胡同浮山会馆,三年多时间,学会了招待客人、整理店堂和制作下酒菜。他待人热情、手脚勤快,颇有人缘。乾隆三年(1738年),一位算命的同乡到他住的屋里聊天。他心血来潮抽了一根签,算命的验后大喜:“哈!老弟福在眼前,快到前门大街鲜鱼口南摆酒缸去!” 王瑞福马上招呼同来的两位老乡,请会馆首事帮忙,在算命先生所说的地方点搭起席棚,摆上几张桌子、几条长凳,自造炉灶,赊来酒和食材,挂上一个酒葫芦作幌子,上书“王记”二字,开起了酒铺,果然天天座无虚席。买卖火、信誉好,酒坊、面铺、油盐店等都把东西赊给他用。有了积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瑞福于乾隆七年</span>在鲜鱼口南路东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两层小楼。</p><p class="ql-block">王记酒铺自开张后,除了经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烧酒,还</span>自制下酒小菜,有煮小花生、炸豆腐、玫瑰枣、马莲肉、晾肉等,自制小吃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烧饼、炸三角等,后来又增加了洋酒佛手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瑞福勤奋,酒铺开门早、关门迟。正当买卖兴旺之时,王掌柜的得了重病,不久去世。留下内掌柜的带着一儿一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便把</span>买卖托付给王掌柜的师哥经营,依旧保持着早开门晚关门、待客热情、酒菜实在的作风。 </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七年除夕,官府封印、戏楼封台,一般人早已置办齐年货,都在家忙着过年,而王记酒铺仍遵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过子时不关门”的规矩。当晚</span>乾隆微服私访后从通州回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主二仆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但</span>一路上所有的店铺均已收市。途经前门大街时,见王记酒铺还在掌灯营业,便下马进店。掌柜的见他们仪表不俗,请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楼上</span>,把店中洋酒佛手露和自制的拿手凉菜糟肉、晾肉、马莲肉以及炸三角等端上桌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站在一旁斟酒、伺候</span>。乾隆见酒醇菜香、招待周到,尤其对爽口的麻酱拌大白菜赞不绝口,又听到楼外不时传来鞭炮声,不由对酒铺的勤业精神心生感慨,对掌柜说:除夕夜尚不打烊者,京都只此一处,以后店名就叫“都一处”吧,必有锦绣前程。店门外这组铜雕,便是展示当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宫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情犹未尽,</span>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命人将其制成牌匾送给王记酒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天后,太监带人来到酒铺,对掌柜的说:除夕在你家用膳的是当朝皇帝,命我等将御笔亲书的匾额赏赐与你家酒铺做字号。掌柜的惊喜交集,忙叩头谢恩,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位置。从此王记酒铺更名为都一处,声名远扬、延续至今。如今店门上悬挂的就是乾隆御赐匾的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自从挂上御<span style="font-size:18px;">赐匾,来看者甚多,生意日渐兴隆,</span>都一处也开始不断开发经营品种,酒类<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烧酒、佛手露扩充到黄酒和自制的五加皮酒、茵陈酒等,菜肴也由凉菜发展为数十种炒菜,面食增加了烧麦、饺子、馅饼等。</span>京城有名的诗人李静山,在其刊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增补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记述了他在都一处小酌时的情景:“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可见那时都一处的名气已不亚于著名酒馆“碎葫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伪时期,北京城里所有的工商业都受到沉重打击,许多饭馆倒闭。</span>都一处虽幸免于难,但生意一直不振。北京解放后,都一处重获新生,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迁到鲜鱼口北现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大了</span>营业面积。1964年扩建,营业面积达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观赏御赐匾,又为都一处写了这块匾。郭沫若常偕夫人去都一处用餐,其夫人于立群也为该店手书了高2米宽3米的壁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都一处改名为燕京烧卖馆,1981年恢复老字号。1997年4 月都一处翻建,1998年 8月18日剪彩,营业面积四百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一处现为中华老字号、北京一级餐馆、北京市旅游定点餐馆、北京市先进单位,店铺、菜品、员工等获奖无数,一层大厅内挂满了各种证书、奖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层大厅的一角安装了电梯,门旁也挂着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电梯到二楼,迎面挂着乾隆皇帝的画像。当年店主得知乾隆光临后,将皇帝坐过的大红色罗圈椅盖上黄缎子,下垫黄土,称为“宝座”,供奉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许任何人再坐</span>。据史料记载,那把椅子一般搁在小楼凉台上,外观很是庄严、精美,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扔进杂物堆里,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当年店主还不许打扫乾隆从门外到柜台走过的路,日积月累形成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古迹之一,与永定门外的“燕墩”齐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span>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世的</span>《都门纪略·古迹》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民国年间,土龙每年都会被铲一次。迁到新址后,土龙完全消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御赐的匾比较幸运,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人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欲</span>用刀将其劈碎,怎奈该匾为上好硬木制成,只留下几处刀痕,后被员工们藏在了库房的杂物底下。1981年恢复老字号,匾被取出,油饰整理后供在二楼电梯口旁。此匾与众不同,外观为椭圆形,上下左右各有一个雕刻精美的蝙蝠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有福”,人称蝠头匾</span>。匾中央黑漆油饰,浮雕的“都一处”三字贴满金箔。</p><p class="ql-block">御匾、宝座、土龙使都一处名声远扬,食客纷至沓来观赏、品味。至今仍有海内外食客特意到都一处用餐,只为看御匾、打卡拍照。</p><p class="ql-block">御匾两旁的展柜内是做烧麦皮的独创工具。都一处做烧麦有16道工序,需要经六至七位师傅之手方可完成。对烧麦皮儿规格有严格规定,直径三寸三,中间厚1毫米、边缘薄如蝉翼,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擀出24个褶儿,象征二十四节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层大厅内古色古香,四周墙壁上挂满名人字画。大厅西侧精美木雕格栅上挂着几幅国画,离电梯最近的那幅画出自李嘉存之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张大餐桌可举办多人宴会</span>。大厅南侧再现了该店清乾隆十七年前的场景,门楣上挂着“王记酒铺”的匾额,两侧楹联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人不道佳肴美,</span>有客常来满座香”,都是从左向右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雕格栅的西面挂着两幅书法家爱新觉罗•好雨的作品,一幅是“紫气东来”,一幅是“群贤毕至”。看作者的姓氏,应该与乾隆皇帝的家族有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雕格栅的西侧是一个细长的大厅,与前门大街平行。可见都一处门脸貌似不大,二层以上远超门脸宽度。我俩在临街位置选了一个餐桌,窗外就是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一落座,服务员立刻送上一盘免费的炸咯吱盒,又酥又脆,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俩目的明确,只想品尝<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皇帝用过</span>的佛手露、晾肉、糟肉、马莲肉、炸三角。这东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已失传多年,</span>上次在这里只吃了烧麦和乾隆白菜,喝的是啤酒。因为这些东西做法复杂,1998年才恢复供应。查了菜谱、问了服务员,只有马莲肉,48元一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烹饪马莲肉,须将五花肉或后腿肉切成一寸多宽、二寸多长的矩形肉块,然后选一肥一瘦的两块肉用马莲叶子捆扎起来,加入佐料煮一个多小时至软烂。将肉捞出放在容器中,再煮肉皮二个多小时,煮烂后停火沉淀十几分钟。将汤倒在盛放肉的容器内冷却成冻,上桌前去掉马莲叶,切成薄片摆盘。早年间这道菜在天气炎热时无法制做,因为不能形成肉冻。乾隆算是有口福,除夕夜<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寒地冻,</span>马莲肉的口感最佳。如今有冰箱、冰柜,马莲肉已不受季节约束,四季咸宜。此菜属上等佐酒凉菜,肉中有马莲的清香,肉烂味浓、<span style="font-size:18px;">肉冻</span>晶莹、清凉爽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询问佛手露酒,服务员一脸茫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手露是舶来品,在乾隆初年开始流行。喝西洋酒、吃中国菜也是王记酒铺首创。</span></p><p class="ql-block">选了冠名便宜坊的冰镇啤酒。便宜坊与都一处同属一个餐饮集团公司。发现这便宜坊啤酒是北京双合盛酿制,当即又加了一瓶。</p><p class="ql-block">双合盛开创于1915年,是北京第一家啤酒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开办的啤酒厂,因由两人投资,故名。开创当年,其生产的双合盛牌啤酒便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项“金奖”。1921年至1930年,工厂两度扩建,推出五星牌啤酒,主打国际市场。1921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五星啤酒获得两项大奖;192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五星啤酒获得金奖;1937年出口五星啤酒标,并荣获当年多特蒙德博览会金奖。1949年双合盛五星啤酒厂成为北京最早公私合营的企业之一。1956年全国啤酒专业会议,五星啤酒名列第一。1959年国庆前夕,五星啤酒被指定为国宴用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最出名的啤酒品牌五星和青岛,我常喝五星啤酒,比青岛啤酒好喝很多。早年五星啤酒的酒精度为6度,味道醇厚。后来推出淡爽型啤酒,酒精度4.5度,仍不失醇厚口味。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上,特制五星啤酒获金杯奖,淡爽五星啤酒获银杯奖。1986年五星啤酒亮相美国市场,即刻被争购一空,随即在欧美亚太畅销。1989年,五星啤酒在全国啤酒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已排名第一。后来五星商标被美国人恶意抢注,市场大幅萎缩,被迫改为九星商标,但认知度很低。2022年重启“紫禁城、双合盛、五星”品牌,当即一样买了几瓶,重温年轻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现在市面上的啤酒,为提高发酵速度、增加产量,都在酿造时加入大米,带有一股酸味。为降低糖度,酒精度也降到3.6度以下,甚至喝不出啤酒花的味,寡淡如水。而现在双合盛的啤酒,酿造时不加大米,酒精度大于等于4.5度,原麦汁浓度12.5度,喝起来是真正的啤酒味道。一经推出,2023年即在布鲁塞尔国际啤酒挑战赛、世界啤酒大奖赛WBA、澳大利亚国际啤酒大赛AIBA上均获金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懂行者来都一处必点炸三角,此物应为都一处首创,因为最早的记载是</span>成书于乾隆二十三年的《帝京岁时记胜》:“正月荐新品物,则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说明那时的北京人,在正月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这种美食作祭品,简称炸三角。</span>虽然炸三角在很多地方都有,但都一处的最为有名,独树一帜,<span style="font-size:18px;">符合《帝京岁时记胜》所述</span>。都一处炸三角是将面团擀成的直径约17厘米、厚约2毫米的圆面皮,对折后一刀平分为二,把弧形边捏紧便形成三角形面兜。将瘦肉切碎,用油煸熟,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煎肉”。将肥肉末加高汤搅拌成糊状,冷凝后切碎即“卤馅”。将油煎肉、卤馅和切碎的青韭装入面兜,封闭严密后放</span>入六成热的花生油锅内炸至外皮焦黄,捞出沥油装盘即成。此时里面的卤馅已化为汤汁,类似油炸灌汤包,这正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一处炸三角与众不同之处。也有店铺用肉皮冻代替卤馅,口感差之千里。因此炸三角成了都一处的代表名吃,当年前门各商号掌柜都来吃。京剧名家谭富英,经常吃完后再打包带走一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都一处炸三角,须先用筷子在皮上扎几个眼,将馅中热气放出,以免烫嘴或喷出油汤。吃起来外皮焦脆,里面的肉丁鲜嫩、韭菜清香爽口,满口浓郁的汤汁。</p><p class="ql-block">早年炸三角也有季节性,天太热则无法制做,有些季节又没有韭菜,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一处有几十年</span>时间不再做此物。如今有了冰箱,而且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韭菜,炸三角随时都可供应,所以近几年都一处恢复了这道美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一处原本是酒馆,今天到此只为小酌、吃些近几年恢复的美食。但都一处的烧麦堪称烧麦界的天花板,看着便令人垂涎,忍不住想买一笼尝尝。这里的烧卖有多种馅,选了最经典的三鲜烧麦,58元一笼。</p><p class="ql-block">有传说乾隆吃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一处</span>烧麦,应为杜撰。都一处在清同治年间才供应烧麦,即1862年1月30日之后、1875年1月12日之前,乾隆已死了六七十年,当时烧麦并非都一处招牌食品。民国时期的掌柜李德馨,成天拿店里的钱在外吃喝嫖赌,克扣店员工钱,给他们吃窝头咸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傅与</span>伙计们都恨他,就以浪费店内东西报复,炒菜多放油、烧麦猛加料、斟酒必超额,本想把买卖搞垮,反而顾客越来越多,都夸酒食质量好、分量足、烧麦好吃。</p><p class="ql-block">烧麦起源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朝鲜李朝(1392年至1910年)流行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说元大都有稍麦、素酸馅稍麦出售,并<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述</span>烧麦 “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 “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金瓶梅词话》中有宋朝人吃烧卖的描述,但那只是一部明代的小说,不足为据。有传说忽必烈在元大都宴请大臣时,御厨做的包子没封好口,忽必烈当场赐名为“烧卖勒”,也是说烧卖最先出自元代宫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烧麦在传播过程中,外观变化不大,但其名称、馅料变化多端,并产生了无数传说。 名称有纱帽、鬼蓬头、捎卖、稍美等。馅料则有山珍海味、各种肉类、排骨、下水以及蔬菜、水果、鱼虾、豆制品等,南方人还加入了糯米。捎卖得名于“捎带着卖”,说是茶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捎带着卖</span>,可其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捎带着卖</span>的东西却不叫捎卖。烧麦不封口的传说也与捎卖有关。一说是店家经营多种馅的包子,伙计喊一声“包子捎来了”,食客便通过包子上的开口辨认馅,此说纯属异想天开。另一传说是呼和浩特的两兄弟以买包子为生,新婚嫂子要求亲兄弟明算账,弟弟便做开口包子在哥哥的店里“捎带着卖”,但包子可做成各种形状,大可不必以开口区分。</p><p class="ql-block">自从民国时期都一处烧麦因祸得福后,便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号后面</span>加上了“烧麦馆”,制作也越来越讲究,春有春韭馅、夏有西葫芦羊肉和素馅、秋有蟹肉馅、冬有猪肉葱花和三鲜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选的三鲜烧麦,皮薄馅满,</span>外观如花,馅中有鲜肉、鲜虾仁和鲜海参,咬一口便欲罢不能。以前都一处烧麦是用大屉蒸,我们都是按斤两买,如今已改成小笼。我爹会做烧麦,我幼年起就常吃他做的烧麦,样子不如都一处的好看,味道却好百倍,每次都吃到肚歪。现在每次吃烧麦,都会想起老爸的音容笑貌,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上烧麦,服务员亲切地告知,收藏打卡可赠送甜点,有粟米粥、银耳羹及特色点心。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28元一盘的</span>驴打滚和10元一碗的宫廷奶酪。驴打滚做得精致、小巧玲珑,颇具宫廷风范,黄豆面香气扑鼻,糯米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绵软柔韧,红豆沙香甜细腻。</span>宫廷奶酪<span style="font-size:18px;">滑润细嫩、凉爽清淡、奶香四溢。宫廷奶酪与发酵制作的奶酪不同,也并非酸奶,</span>是用新鲜牛乳溶解白砂糖,加入适量江米酒搅匀,分装入碗中,置于加盖大木桶中,经桶内木炭火盆烘烤后再冷却而成,没有发酵产生的酸臭。 </p><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餐饮业兴旺发达,而都一处的顾客多为老年人,生意不温不火。此时一位名叫吴华侠的女侠再次让都一处的招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吴华侠是河南省固始县洪埠乡范郢新庄村的村姑。1999年,16岁的她瞒着母亲退学来到北京,在顺义一家食品厂当学徒工。由于勤奋好学,她成了全厂包烧麦最快的员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吴华侠被厂长介绍到前门都一处。在食品厂数一数二的她,被派去擦桌扫地刷碗干杂活。她仔细观察师傅做烧麦,厚着脸皮请教,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店,打扫完厨房便练习包烧麦技术。一年多后技术突飞猛进,不但能把烧麦皮擀出24个褶,还能包出花一样的精品烧麦。2002年8月,都一处接待一场二百余人的宴会,后厨忙得不可开交,两位师傅包烧麦供不应求,她包了一个样品请求助战,当即得到师傅认可,从此被编入面点部。</p><p class="ql-block">老师傅们逐渐退休后,21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华侠</span>成为都一处面点顶梁柱,对烧麦制作工艺和流程了若指掌,不仅把包一屉精品烧麦的时间从10分钟减少一半,还练就将面皮擀出103个褶的绝活。为吸引更多年轻人,2006年情人节她研发出情人烧麦,烧麦皮一半红、一半绿,码放时红色部分朝向中心,盘子中间放一个全红的烧麦,酷似一捧玫瑰。2006年8月,她成为都一处烧麦第八代传人的候选,竞争者有经理、厨师长、总经理。次月荣获“全聚德杯”烹饪大赛中餐面点乙组银奖。受奥运会启发,她用蔬菜汁创作的五彩烧麦于2007年5月获中国美食节金鼎奖,不仅顾客广泛好评,还被众多媒体关注、报导,把都一处推上热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吴华侠被认定为都一处烧麦第八代传人,名字被写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16日,她在人民大会堂领到了25岁生日礼物:“全国优秀农民工”奖状。此后她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的东城工匠、老字号工匠、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北京市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还读完了大学本科、成为了中共党员、被评为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立了“北京东城区吴华侠烧麦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span>都一处前门店面点部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华侠</span>现为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烧麦总厨师长、都一处前门店副经理、全国人大代表,除带徒弟外,还负责管理店面日常运营。</p><p class="ql-block">都一处二楼的店面14点停止点菜,为的是打扫卫生、清理席位,准备接待晚宴的汹涌客流。一楼的店面则从9点半连续营业到21点。自从乾隆赐匾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一处</span>便开始从酒铺向餐馆转型。经过几代传承,如今的都一处,既有各种京味小吃,又有各类京味大菜,开了好几家分店,既可小酌小吃,又能举办大型宴会,还经常去海外推广,五湖四海之宾客纷纷慕名而来,早已不是普通的酒铺或烧麦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一处的历史堪称传奇,掌柜频繁变更,店铺却长盛不衰。以席棚酒铺起家时有人赊账供料,生意惨淡时乾隆赐匾。民国时员工泄愤,反造就了招牌烧麦。日伪时期挺过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扶持,破四旧时还保留了御赐匾。进入二十一世纪,天上掉下个河南村姑,生意又如火如荼。如今民富国强‌,天天顾客如潮。真是想不赚钱都不行。</p><p class="ql-block">如今看牙不用排队的三甲医院,在京城应该也只有我家门口那家医院一处。可惜我不是乾隆,否则也会写一块“都一处”大匾,派太监送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