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随笔‖陈亮的“事功”思想:历史的智慧与传承

寒风飞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书看了一些,但总感觉所有关于陈亮的书内容大同小异,并没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鲜论述。运用的词汇语句,以及历史人物的评说,基本也如出一辙,在陈亮框定的这个历史人物里,翻来覆去的就是相同语言的各种排列组合,每篇文章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事功学说后来成为了永康学派,究其事功而言也并非陈亮首创。全祖望在续修《宋元学案》中说“永康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粗莽抡魁”,这话说得并无道理。</p><p class="ql-block">事功学说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就是事功学说的典型践行者。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其思想中既有儒家的影子,又有法家的实用主义。法家学问的主旨就是事功,所谓事功,不谈过程,只谈结果;不谈人性,只论功过。这种功利的风格显然与儒家倡导的谦谦君子不符,但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往往就是事功而不是天理。</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学思想有其蛊惑人心的一面,但也难逃坐而论道的虚伪性。表面上的清高孤傲,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但朝堂之上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也正是这些人。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们除了独善其身,很难兼善天下。也正因为儒家思想的劣根性,才有法家的事功学问诞生。</p><p class="ql-block">在我认为,任何学问的诞生都有其必然的延续性,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出现的。正如儒家和法家根本没必要争什么正统和大道,本就互为补充互为表里的学说,就拿读书人的三不朽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不也包含事功在其中?儒家学子为了所谓的正统性而排斥事功,其实既没有道理也不可理喻。</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看来,陈亮的事功也跳脱不了儒学,也是儒家门下的一个分支,就像朱熹的理学也是儒家门下的一门学说而已,本就可以共荣共存互为补充的,但在朱熹眼里事功却成了异类,这是朱熹的固执和偏见造成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事功,是其通过史学研究,借鉴历史人物的功绩,开物成务,始成事功之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永康学派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事功学说群体,从头到尾都是陈亮一个人在单打独斗,这跟永嘉学派的学术氛围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永嘉学派通过温州学者王开祖、林石、丁昌期等人在永嘉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永嘉学术的先河之后;又在永嘉人周行己、许景衡等号称“元丰九先生”的发扬和传承下,融合了王安石的新学、吕大临的关学、程颐的洛学,这些学说为永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强大的文化基础,让后来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郑伯熊、郑伯英等等一大批推崇事功学说的文人学者,有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和土壤,可以说永嘉学派的学术确实渊源深厚。</p><p class="ql-block">从学术的传承来看,陈亮无疑是永康学派的开山始祖,从陈亮的经历来看,学术的创新发展所遇到的阻力和打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任何一门学说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何况像陈亮这样无权无势的一介布衣,要想让自己的理念得以实现,靠谦谦君子的醇儒之道是不可能达成的。就如陈亮的上书,如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也正是因为陈亮的“狂悖”性格,做出了让天下人侧目的举动,才让陈亮的《中兴五论》为天下人所熟知。这也难怪全祖望会说:“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尤有惭德。”</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仅凭永康学派是陈亮所创,就以此判定陈亮的学说“无所承”,这未免过于武断。陈亮经世致用的事功学说,本就以史为鉴,许多理念与法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我们现代就有人认为,儒家理学思想的盛行,才让南宋失去了血性,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在南宋之前,大多是以法家理念治国,就像秦国商鞅,他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实践,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使秦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还有韩非子,主张以“法、术、势”相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以德治国”。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会遵守秩序。他批判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这些都是虚伪的说辞,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回头看陈亮的事功学说,其“义利并举,王霸并用”已经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了中和,跟前人相比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了。是不是可以认为,陈亮的事功学说更具有法家的思想精髓?</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事功学说本质上是以人性趋利避害为理论基础,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无疑是创造性的破局。我想当时如果皇帝重用陈亮,未必不是诸葛亮,不是商鞅或者韩非子,也真有可能为南宋“开社稷数百年之基”。但天不遂人愿,陈亮有救南宋于危难的雄才大略,却没有良驹遇伯乐之命,也没有诸葛亮遇刘备这样的明君。</p><p class="ql-block">陈亮的落寞只有陈亮自己知道,当一个人怀才不遇时,那种失意和郁闷是没有人能体会的。我在想,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都是事功学说的倡导者,而且永嘉学派推崇事功的人更多,影响力不比陈亮小,但朱熹反事功针对陈亮的多,对永嘉学派却相对宽容,虽然最大的原因是朱熹和陈亮有交集,来往比较密切,但我觉得很大原因也是看到了陈亮一介布衣,并没有很深的社会背景,从小到大也没见师承何人,在乡野自学成才野蛮生长,在朱熹眼里不过是一个“自处于法度之外,不乐闻儒生礼法之论”的粗鄙之人,而朱熹不管社会地位和儒学造诣,无论哪方面都在陈亮之上,自认为拿捏陈亮应该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你就看他在与陈亮的书信往来中,字里行间总带有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人的姿态,说什么“以老兄之高明俊杰,世间荣悴得失本无足为动心者;而细读来书,似未免有不平之气。区区窃独妄意:此殆平日才太高,气太锐,论太险,迹太露之过;是以困于所长,忽于所短,虽复更历变故,颠沛至此,而犹未知所以反求之端也。”大意是你才气过高、性情刚锐、言论过激、行事张扬,却不知道反思改过,早晚还会出事。你最好“细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p><p class="ql-block">朱熹的话不管是发自肺腑还是冷嘲热讽,以陈亮的性格听了自然不可接受。陈亮对朱熹的说法自然选择了反唇相讥:“亮之才虽不足以行其志,然其气则未尝不锐,其论则未尝不正,其迹则未尝不显。”意思是我陈亮自认为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并没有错,而是你没有理解我的真实意图。我虽然才疏学浅,但志向坚定,行为光明磊落,你不应无端指责我。陈亮接着还说:“亮平生所为,皆本于公义,而非私利。若以小节论人,则天下无人可取矣。”意思是我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公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你朱熹太过于注重小节,而忽视大义了。</p><p class="ql-block">陈亮的反击对朱熹来讲,可能意料之中也可能意料之外。但陈亮犀利的回应还是让朱熹有些招架不住,本来想规劝和教训一下陈亮,但最终结果事与愿违,朱熹没有达到目的,相反让自己陷入了无力应对的尴尬境地,这场举世瞩目的辩论,到最后以朱熹不再回应宣告结束,名义上是不了了之,但就影响力而言,陈亮无疑是赢家。</p><p class="ql-block">或许,也正因为陈亮是赢家,陈亮才对朱熹尊重有加。陈亮不管朱熹爱理不理,逢年过节或者朱熹生日,依然都会让人送上礼物带去问候的信,但朱熹似乎并没有打消对陈亮的成见。从陈亮写信想让朱熹为抱膝斋题词就可以看出,朱熹对与陈亮的心结有多深,朱熹不仅拒绝了陈亮的要求,在回信中甚至说:“《座右铭》固知在所鄙弃,然区区写去之意,却不可委之他人,千万亟为取以见还为幸,自欲投之水火也。它所诲谕,其说甚长。”这里朱熹不仅要求陈亮归还自己写的书法,还表达了对陈亮轻易将书法转赠他人的不满。从这一点看,朱熹并不是一个大度之人。</p><p class="ql-block">吕祖谦在世之时,朱熹和陈亮通过书信往来关系比较融洽,有矛盾吕祖谦也能居中调和。陈亮曾称朱熹为“人中龙凤”,朱熹则称陈亮“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两人的分歧是从朱熹发现两浙“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后开始,朱熹对陈亮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这之后,朱熹与陈亮发生了“义利王霸”的三年论辩,本意是朱熹想规劝陈亮放弃“义利并举王霸并用”的思想学说,规劝陈亮“以醇儒之道自律”,但陈亮并没有认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相反在事功学说这条路上,开创出了一条全新的理论体系。陈亮的所作所为,加深了朱熹对陈亮的成见,理念的不同,导致两个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到最后只能说是表面敷衍的友好了。</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事功学说经世致用,只可惜的是,陈亮的理论并没有通过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丰功伟绩,但他的家乡通过他的事功学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永康人的经商理念无疑传承于陈亮的事功学说,不谈过程,只谈结果;不谈人性,只论功过。</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理念过于功利,但就是这种功利主义才造就了今日的永康。人做好了才能做好事,还是事做好了你自然就是好人,陈亮用“义利双行”“义利并举”为我们诠释了是先做好人还是先做好事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其实,事功中的利益、谋略本就是客观的中性事物,本身不存在善恶之分。之所以有区分,就在于谁在用,怎么用,用在谁身上。论语中说:“言利而不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言谋而心正”,“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不就是陈亮事功学说中所阐述的理论和观点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