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花开行致远,不负春光满庭芳

哈哦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5日下午,郑州市中原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教研工作会的全体数学老师如约而至,相聚在中原区桐淮小学,开展分享单元备课情况探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高雅老师主持,活动分为三个环节:</p><p class="ql-block">一、每组教师代表分享单元备课情况;</p><p class="ql-block">二、各小组结合备课情况进行研讨和交流;</p><p class="ql-block">三、教研室李燕老师的专业点评及引领。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小组赵丹丹老师对《数量间的加减关系》进行了单元整体备课的分享,从课标“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入手,提炼出核心素养: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借助学情分析对教学进行指导,确定上课思路:先全面展示与分类,再对比异同,最后统一模型。充分感悟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运用模型来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第二小组的李茹涵老师对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这一内容,从课标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几个方面进行分享。单元落实的主要核心素养是推理意识。通过学情分析,得出应注重逻辑推理的训练,强调题目要求,写出思考过程,熟练掌握简单推理的方法。选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注重推理表达,在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发展推理意识。</p> <p class="ql-block">  第三组申一然老师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在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单位换算及解题策略多样性上存在困难。“铺地砖”是生活中用“面”量“面”的典型例子。在解决“铺地砖”问题之前,孩子们已经建构了面积观念,知道了面积的基本含义,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了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但真正解决“铺地砖”问题时,学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另一种方法——地面的面积里含有多少个地砖的面积。对此需要引导学生回归“面积意义”的本质,在“铺”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感悟解题策略的区别,领悟策略的适用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四小组赵思齐老师设计《四边形内角和》这一课,本课应通过激活经验定位立足点,丰富素材定位支撑点,思辨内化定位提升点,多维体验定位落脚点。搭建学习支架,让思维进阶看得见。学生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掌握四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初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发展推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  精彩的单元备课分享后,老师们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对每位老师的分享给发表了自己的感悟,并对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一些有针对性的想法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 李燕老师围绕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的单元备课分享中充分体现了“一致性”,李燕老师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依据学情调研的结果,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对比及模型建构上,凸显加法和减法模型的建立,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什么样的问题要用加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用减法解决。</p><p class="ql-block"> 第二组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围绕推理意识来开展这节课”。学生要想通过学习这节课,推理意识有所发展,必须紧扣如何解决推理问题这类题型去思考,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有逻辑、有条理、有理有据地去进行推理过程的表述和最后完整的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于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分享,李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建议,为教师们指明了方向,激励教师们不断追求卓越。</p> <p class="ql-block">  当暮色浸染教研笔记的扉页,教育者的思考仍在星夜中生长。单元整体备课不仅是教学环节的优化,更是对数学教育本质的深情凝望,让我们带着这场思维盛宴的余韵继续前行,让每节数学课都成为通向星辰大海的航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