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长治县六中

张歌

<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长治县六中度过的。它也是我大哥、二哥和三哥的母校。学校坐落在长陵路南董村段路东,是1957年“大炼钢铁”时成立的,原名叫“五七中学”。当时我入学的时候学校改名叫“长治县苏店职业中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又改名叫“长治县第六中学”。现在,旧校址仍在,已经变成“南董小学”了,长治县六中却已经成为了历史。前几天我进去学校办事,看见依然挺立的杨柳,破旧的二层老师家属楼,蹦蹦跳跳的孩子们,不仅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旧时学校大门是坐东朝西的。学校大门是由钢丝焊接而成的,中间是镂空的;进去校门,北边是门房,我记得当时看门房的是一个周姓老师的家属。校门南面是学生们都必去的小卖铺,里面商品琳琅满目,既有学习用品,又有零食百货,当然还有“违禁品”香烟。当时学校是明令禁止卖香烟的,但是架不住学生们暗里的需求和利益的驱使,香烟可以一根一根零卖,而且还可以用学校食堂的饭票购买,这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吧!当时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班当时就有同学为了“吃烧饼”打赌,硬是为了填饱肚子蹲在旱厕上吃烧饼,仅仅为了省几两饭票。</p><p class="ql-block"> 沿着甬道进入学校向东就进入了教学区。路北是教务处和领导办公区,再往北是校办工厂,路南是教室。甬道中间有一个花坛,花坛东西南北把教学区分成两部分,那时候的教室大部分是平房。路西的是高中部,路东的是初中部。顺着花坛一路正南走到尽头,东南角就是学校的食堂。那时候的伙食质量实在不高,只能勉强让人吃饱,有时候甚至能从饭里吃出老鼠屎,当时就是那个条件。为了学习,大家只是吐槽几句,把老鼠屎挑出来继续吃。不过我记得也因为伙食有时过于差,罢过几次灶。在当时也是重新换个承包人而了事,如果放到现在,那就是演变成公共卫生事件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命根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教学质量。当时初中部的教学质量放眼全县也是名列前茅,首先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比如:语文教师王志斌,数学教师王合林,英语教师王爱珍,还有很多的名字记不得了。当然那时候学生都也非常努力,每年都会有一二十个学生考上中专和师范。毕业后有经商的、有从教的,有做企业的,有从政的,许多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这里就不说名字了。高中部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可以,后来慢慢地就没落了、一般般了。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优秀的老师、尖子生都去县一中了。剩下的学生就相对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也有后来居上的,出人头地的,只是人数相对少一些。</p><p class="ql-block"> 当时宿舍条件相当的差。我们那里也把宿舍叫做“斋房”。记得宿舍在学校东侧的二层楼的一层窑洞里,一进门就是用架板铺成的大通铺,一个宿舍能住25---30人,卫生条件极其简陋,女同学比较注重卫生,情况还好点儿。男同学平时一个个懒得要命,情况就一言难尽了。如果你平时没有去过男生宿舍,头一次进去,那种五味杂陈的浓郁味道能把你熏出来。特别是男生宿舍门口,晚上大部分都是站在宿舍门口小便,夏天过去一股尿味,冬天过去能结冰,简直是一言难尽!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一批批的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学校文体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春运会、秋运会、体操比赛、演讲赛、文艺晚会、智力竞赛,大家通过一个个的活动、一项项的比赛、一次次的排练,培养出了凝聚力、战斗力、团队精神; 锻炼出了自信、开朗、阳光的性格;铸就了以后发展道路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再一次站在校园里,矗立在甬道旁,抚摸着杨树上的印记,看着斑驳的老楼,一刹那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懵懂的年代,看到了腼腆的自己,想起了昔日的老师和同窗,只是内心知道那已经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想而不可得。</p><p class="ql-block"> 周末吧,约几个当年的同学 ,煮一壶清茶,畅聊一下儿时的故事,聊以慰藉自己的思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