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6:45)(外劳宫、一窝风、膊阳池、三关、天河水、六腑、少商、列缺)</p> <p class="ql-block"><b>24、外劳宫 </b></p><p class="ql-block"><b>【部位】在手背2、3掌骨之间近中点凹陷处。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温阳散寒,温固下元。 </b></p><p class="ql-block"><b>【主治】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大便色青或绿,便物粗糙并有粘液等,疝气,脱肛,蛔虫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揉法。 </b></p><p class="ql-block"><b>【操作】4~20分钟。</b></p> <p class="ql-block">外劳宫跟内劳宫其实是相对应的。内劳宫定位于手心,微握拳中指到达的位置,也就是2、3掌骨偏中点的位置。外劳宫在手背,2、3掌骨偏中点的位置。外劳宫与内劳宫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内劳宫在于清热除烦、清心热;外劳宫在阳面,一般散寒温补,就是它有一个温的作用,温里、温补,所以温阳散寒、温固下元,用于寒邪、里寒。比如说拉肚子啊,寒痢或者外感的寒邪等等,都可以用外劳宫这个手法,特别是对于里寒的温里作用很强。在2、3掌骨的偏中点的位置上。揉外劳宫,找到这个点去揉就可以。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外劳宫在2、3掌骨中点的凹陷处,外劳宫与内劳宫相应,点揉就可以。</p> <p class="ql-block"><b>25、一窝风(乙窝风) </b></p><p class="ql-block"><b>【部位】腕横纹背侧中点凹陷处。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腹泻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风寒感冒、腹痛、痹痛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揉法。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3~5分钟。</b></p> <p class="ql-block">总筋会跟一窝风再对着讲一下,手背面叫一窝风,手掌面叫总筋,就是在掌腕横纹和掌横纹的中点的位置,腕横纹的背侧中点是一窝风。在阳面,其主要功用是驱寒,特别是外寒,发散风寒,宣通表里。还有里寒,温中行气,所以其主要作用是散寒(阳面的穴,主要是驱寒的穴位),对于风7寒感冒、寒痛、寒痹效果很好。记住一窝风是驱寒的要穴就可以。点揉一窝风,如果说我们用一窝风和总筋对揉的话,既没有驱寒的作用,也没有泻热的作用,它俩对揉的话就是调节阴阳,用阳面的穴和阴面的穴达到一个调和的目的。而且在我们的关节处,都能利关节、行气止痹。所以这两个穴位对揉,既能调节阴阳又能通利关节,能行气又能调和气血。所以这两个穴位呢,也是一个主要的穴位。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一窝风穴与总筋对应,总筋是在腕横纹内,一窝风是腕背横纹的中点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b>26、膊阳池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手背一窝风向心方向第一个凹陷处,在腕后高骨上方。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散风寒、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各种头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掐法或揉法,左右同数。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掐法3~5次,揉法止头痛以愈为度,揉不计数,便秘用揉法3~5分钟。</b></p> <p class="ql-block">膊阳池也是在阳面,在一窝风的上三寸,那么找上三寸的位置呢,手腕横纹和肘横纹的长度是12寸,找中点六寸,再找六寸的中点就是三寸。这是膊阳池,其实就往上推,找到第一个凹陷处就是膊阳池。其功效呢,在阳面儿肯定也能散风寒,还有一个特殊功效能通便。所以膊阳池是既能散寒又能通便。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有一个很神奇的(功效),就是风寒感冒夹积食的时候,最好用的穴就是膊阳池,既能散寒又能通便又能消积。所以止头痛,外感的头痛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通便,小便的短赤,能泻热。一般我们用掐或者揉,揉法以止头痛为主,如果是散寒一般也会用揉法为主,这是揉膊阳池穴最主要的功效——散风寒、通大便。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膊阳池,在手背面腕横纹和肘横纹之间。按骨度分寸的话,从腕到肘就是12寸,我们找到中点,是6寸,再找到中点就3寸,膊阳池穴就是腕背横纹上三寸的位置,这是一个凹陷处。也可以从腕背横纹往上推,推到一个凹陷,两骨之间就是膊阳池,主要功效也是发汗、通便。</p> <p class="ql-block"><b>27、三关 </b></p><p class="ql-block"><b>【部位】前臂拇指侧,自腕至肘方向成一直线。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助气通阳,活血,培补元气,熏蒸取汗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此为暖穴,大补元气,用于里寒症,或虚弱或久病之人,营养不良、贫血,黄疸、斑疹,疹痘欲出不透,小儿瘫痪,阴疽毒疖,手脚凉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推法(由腕向肘推)。 </b></p><p class="ql-block"><b>【操作】2~10分钟。</b></p> <p class="ql-block">三关这个穴位呢,在上肢的腕横纹和肘横纹这条线上,在拇指侧,这个方向叫三关。三关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温。温的穴,此为暖穴,除了“温”,它其实还有“补”,温和补。温—助气通阳,培补元气,熏蒸取汗,暖穴大补元气,用于里寒证、虚寒证,甚至我们说的疹透不出,如果大家见到一些小孩儿发疹,或者是幼儿急疹出不透的时候,可以用三关,能帮助正气把这个邪气往外散。三关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既能温又能补,用于一切的里寒证,以及外感的时候也可用,但是一般用于里寒证。就一切的里寒证偏用(三关),外感偏用外劳宫或者一窝风。三关包括我们的虚症,虚弱久了出现了寒凉,或者是我们的手脚冰凉等等都可以用三关。三关一般往上推,就是从腕推到肘的方向,叫上三关,其实是一个温补的穴位。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三关穴在这个手的挠侧面就是大拇指的方向,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条线的三关。三关我们一般用的是补法,就是往上的推叫上三关,从腕到肘的方向去推。也是做常规推法。</p> <p class="ql-block"><b>28、天河水 </b></p><p class="ql-block"><b>【部位】前臂掌侧中线,腕横纹至肘横纹方向。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性微凉,能清心热、除烦躁及燥痰。 </b></p><p class="ql-block"><b>【主治】一切热证,如外感发热、内热、惊风、烦躁,夜睡不宁,口干口渴、小便赤涩;重舌、弄舌,舌送口外,鹅口疮,失语症,口吃(初期有效),及癫痫等与心火有关的疾病。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推法。由腕推向肘,为清天河水。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1~30分钟。</b></p> <p class="ql-block">既然有温补的,肯定就有清热的,对吧。清热的穴在手心这一面儿就是阴面,阴面偏清热,阳面偏散寒。阴面中间这条线叫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个方向去推。在前臂的掌侧的中线上腕横纹到肘横纹这个方向,我们一般是用清天河水。清天河水的方向,只有这个特殊方向——由腕儿推向肘,就是向心推反为清。天河水是主要指一切的热,此穴穴性是偏凉的。刚才说三关偏温、偏补,而天河水呢偏凉。所以主要是清心热、除烦。我们讲心经的时候也说过心经一般我们不动,用清天河水代替的手法。天河水治疗一切热证,外感发热,内热惊风,或者是心经有热,小便赤,口舌生疮,弄舌等等的,或者是癫痫,一切心火有关的疾病。天河水有四种手法,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清天河水(就刚才这个手法);第二叫我们的大推天河水,从我们的手心往上推,这样的方向叫大推;第三个手法叫打马过天河,啥意思?就是用一些凉水,然后这样去拍着,边拍边打,叫打马过天河;还有的一个手法叫取天河水,取天河水的手法呢,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从肘推向腕,这叫取(天河水)。其实这所这四个手法的共性都是清热的,一切清热的穴,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清天河水是最常用的手法,大推天河水呢,是对于热比较盛的,从内劳宫这个穴位开始这样往上推,打马过天河呢,就是发热热的比较盛了,我们可以用点凉水去拍,更助于清热,而取天河水更偏滋阴,就是阴虚的发热,滋阴清热。一切的热证呢,如果是虚热的话,我们就偏用取,如果高热呢,我们可以用打马过天河,如果是心火特别旺呢,可以用大推,一切的热我们都可以用清。这是这四种,其实都很像,都是一个清热的穴,只不过各偏一些,清的有一些侧重。这是天河水的,记住它是一个清热的要穴。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天河水也是一个重点的清热要穴,在手心这一面,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条线。天河水的手法有四种,首先清天河水就是腕横纹向肘横纹的方向推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常用的清天河水;还有一种叫大推天河水,是从内劳宫穴一直往上推,叫大推天河水;还有一种叫我们的打马过天河,蘸一些凉水,打马过天河;还有一种是从肘横纹向腕横纹推,这叫取天河水。</p> <p class="ql-block"><b>29、六腑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部位】前臂的小指指侧,自肘至腕横纹方向。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凉血退热,消疮疖肿。 </b></p><p class="ql-block"><b>【主治】高烧惊厥,鹅口疮,牙龈肿、重舌、弄舌,喉肿痛,痄腮,无名肿毒,痢疾、里急后重,便秘,疹痘不消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推法,由肘向腕部推。 </b></p><p class="ql-block"><b>【操作】2~30分钟。 </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清热的穴叫六腑,六腑这个穴可以跟三关对比去记忆。你看手的拇指这一侧叫三关,小指这一侧叫六腑。三关是以补为主,所以从腕推向肘;六腑是从肘推向腕儿,叫退六腑,就是往下的方向退六腑。六腑穴治疗一切的里热,里热就是高热比天河水那个热证呢,要更偏里一些。所以六腑主要是凉血退热,比如说热入血分,比较热的里热证,或者是消疮疖肿,就是我们说长了一些脓包或者是疔疮,或者疖等。主治高热、惊厥、鹅口疮、牙龈肿,弄舌(也是这个心火旺的),或者是痄腮等等的,或者咽喉肿痛,甚至我们的里热的便秘或者疹痘不消,就是对于里热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六腑呢,用的也是推法。所以天河水和六腑,其实是不同程度的一个清热穴。在临床上的一般这两个穴位呢,一般不同时用,我们如果用六腑的话,我们就不用天河水了,如果用天河水就不用六腑。天河水一般适用于一些轻的热证。而六腑呢,一般用于偏里热。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三关在拇指侧,六腑在小指这一侧。六腑一般使用退六腑,就是从肘向腕的方向做推法。常见退六腑。 </p> <p class="ql-block"><b>30、少商 </b></p><p class="ql-block"><b>【部位】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挠侧距离指甲角0.1寸。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清热利咽,开窍醒神。 </b></p><p class="ql-block"><b>【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掐或点刺放血。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掐3~5次,或点刺放血直至血色变浅。</b></p> <p class="ql-block">少商是一个重手法的一个穴,一般我们用掐或者是点刺放血。少商主要有一个利咽的功效,就是所有的咽喉肿痛,其实我们是可以用的,大家来看这个穴位的位置啊,是在拇指甲角旁的0.1寸的位置上。少商的功效主要是我们的肺经的井穴,就是成人的肺经的井穴,这穴位干嘛呢,主要是泻肺热的叫清肺。如果是一些高烧或者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或者咳嗽、喘,或者是流鼻血等,或者发烧,都可以用少商。少商主要的手法用掐或者是点刺放血,那么大家根据情况啊,如果过小的孩子呢,我们就可用掐法,但如果是稍微大一点能承受的话啊,或者家长能愿意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一些采血针去放血,那么点一下,直到这个穴位的颜色变浅为止,因为这个穴位放血是没有人会告诉你说这个穴位放几滴啊,或者放到什么程度为止。我们看放到这个孩子的血的颜色稍微变浅。只要肺经有热这个血的颜色可能就偏暗偏深一些,当放血以后慢慢的看到颜色偏红了,或者是偏淡了,转的有一些清浅了,就达到这个功效了,主要目的是泻肺热。它治疗的就是我们说的肺热的一些疾病,比如说咽喉肿痛,咳喘、或者发热,甚至高烧引起的惊厥,或者小儿惊风等。少商也是一个急救穴啊,其实跟十宣一样,如果要急救的话,就可以放血。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少商穴呢,在拇指的桡侧面的指甲角旁,大家来看这是孩子的一个指甲,少商穴你从底下(侧面的这个赤白肉际处)画一个切线,然后再从这边儿(沿指甲根)画一个切线,这个连线的位置,指甲角旁稍微的掐一下,我掐的这个十字就是少商穴。一般呢,我们也会给孩子用掐法。如果热高热,可以用点刺放血。</p> <p class="ql-block"><b>31、列缺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部位】手腕两侧的凹陷内,非成人针灸指的列缺穴。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发汗解表,开窍复苏。 </b></p><p class="ql-block"><b>【主治】风寒感冒、风寒头痛拿之取汗,助痘疹发表等。取汗后需避风。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拿法,以拇、食指两指按住列缺穴相对用力拿按,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 </b></p><p class="ql-block"><b>【操作】中病即止。</b></p> <p class="ql-block">上肢的最后一个穴位列缺,小儿的列缺跟成人的列缺不太一样。但其实功效啊,有点儿像。成人的列缺在肺经上,在桡骨胫突上方。小儿的列缺呢,在我们的桡骨胫突的下边有个凹陷处,就是手腕两边有两个凹陷。这个穴位呢,是这样(从腕横纹两侧)拿住,两边儿同时拿,要拿列缺。列缺主要是功效是发汗,特别适用于风寒感冒或者风寒,一切的风寒证都是要发汗的,发汗的手法。这个穴位叫拿,其实就一个相对用力,两侧用力就可以了。拿法呢,主要是发汗的,发完汗以后呢,注意把汗擦干了,还要避风,这是小孩儿的列缺。而非成人的一个列缺穴,成人列缺在拇指这一侧,所以你也可以这样去拿。但如果小孩儿的列缺呢,我们可以这么(两侧)拿,这是我们的列缺穴。 </p><p class="ql-block">我们上肢的穴位就讲完了,这是小儿的一些特定穴里边儿的列缺穴呢,小儿的列缺和成人的不一样。小儿的列缺在腕横纹的两侧,我们拿住两侧去拿列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