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台山之旅2

赵洪海

2025年3月22日下午六点半,我从黛螺顶下来时过吊桥,进入金界寺。<div>五台山金界寺,又名上师塔院,位于黛螺顶东北方向的山麓,金界桥的附近。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两侧青山环护,是从黛螺顶北侧山路下山的必经之路。<br>据《清凉山志》记载:“金界寺:华严谷,唐建。张商英于此见神物。成化初,清玉禅师重修。”寺院据说是建于唐朝,原为华严宗道场,后为宋代名相张商英重修,明成化初重修。<br></div><div>到了清代,皇室崇佛护法。据寺内康熙年间所立《重修金界寺碑记》记载,康熙皇帝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许愿祈福,在宋元建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重修,辟为皇家道场。金界寺在清朝一度更名为洗心堂,占地面积很大,在五台山寺庙丛林中有着重要地位,后来寺庙在土改时期被毁。<br>1981年重建,1994年改建。<br></div> 进入金界寺 第三进院是“上师塔院”,这里是能海上师纪念堂,是为纪念能海上师而建立的。能海上师,原系涪陵白象山天宝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是一位精研密经,弘扬佛法,中外闻名的爱国高僧,是民国时代在汉地弘传密教的代表人物。<div>之后,能海上师的弟子清海上师、清定上师也建塔于此,白色圣洁的舍利塔依山巍立在清水河畔,山峰耸峙、流水潺潺,在松林的映衬下,形成满目葱茏之壮观景象。金界寺也成为了大般若宗追思先祖的重地,寺院藉由三座上师灵塔而闻名。<br></div> 第二进院现在是文殊殿。庑殿顶装饰华丽,门头雕花精美,顶部的几条龙很是显眼,顶脊正中安放着一座13级密檐式八角宝塔。 第一进院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规模宏大,重檐庑殿顶,殿前左侧立有一石经幢,右侧立一汉白玉方碑。 远处是东台顶 在停车场回望黛螺顶与金界寺 离开这里后,我们去吃晚饭,然后入住景区内的民宿,条件还不错,暖气开着,挺舒服。 3月23日一大早,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去请香,然后去慈航寺烧香。我是唯物主义者,只是见证同行的部分善男信女去做。不过,早上真的挺冷,零下五度,而昨天白天还是18度。<div>同行的善男信女烧香结束后,我们去了万佛阁,也就是俗称的五爷庙。</div> 凌晨5:43,在等待万佛阁开门时望向黛螺顶,山上的灯光处即是黛螺顶。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br>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br>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 ,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命名</div><div>五爷庙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又称此为万佛阁。</div><div>历史沿革</div><div>万佛阁修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时,仅有东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属庙。清代时,又增建了北殿(龙王殿),并由青庙(汉传佛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成为独立寺,是五台山主要寺庙当中面积最小,但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万佛阁北殿三间为龙王殿,始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北殿又叫五文殊殿,也称五龙王殿,殿内供奉五位龙王以及龙母、雨司。五龙王居于正中,民众为了表示对龙王的崇信与爱戴,将其称为“五爷”。<br></div><div>方位布局<br>五爷庙坐北朝南,东西长89.86米,南北宽101.24米,占地面积为9097.43平方米。建筑除斋堂、僧舍、文殊殿为新建筑外,余皆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五龙王殿(五爷殿)和文殊殿。<br></div><div>民间传说<br>康熙赐封<br>清康熙年间,皇帝又一次来到五台山,那是一个风清日朗的时日,皇帝趁兴朝礼了中台顶。一路上旗幡开道,大轿顺利前行。目睹台顶风光,奇花异草芳香扑鼻,观演教寺孺童文殊圣像庄严,香火旺盛,玄烨皇帝不禁联想到大清王朝的兴旺鼎盛,心里甚是高兴。返回途中,他与随臣人员谈笑风生,很是惬意。正在此时忽然一阵狂风吹来,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抬轿子的立即迷失了方向。玄烨皇帝有点紧张,撩起轿帘一看,但见眼前一片迷芒,风沙迎面扑来,他急忙闭上眼睛,恍惚中,只见眼前站立一人,黑脸全身,体魄健壮,大声问到:“我主何事惊慌?”玄烨忙答:“朕去中台寺庙朝礼已毕,正要返回,却遇狂风骤起,使我迷失途径。”黑脸人道:“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驾回宫。”待玄烨皇帝睁开双眼,人已离去,眼前却出现一道亮光,仿佛有人在黑暗中点燃一盏明灯。抬轿人顺着亮光赶路,顺利抵达行宫。<br>次日一早醒来,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台迷失方向之事,也想起那位救驾回宫的黑脸僧人?他就问五台山僧会会长,僧会长想了许久,也没想起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僧人,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行人。吃过早饭,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宫,来到万佛阁。他登上五龙王殿,抬头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脸金身塑像与他昨天见到的救驾人一般无二。他非常激动,当下就说:“原来救驾脱险就是你啊!朕封你为广济龙王菩萨。”说毕,还随赐半副銮驾,以示威严,后来这一传说不胫而走,龙王菩萨的地位就确定了。<br>此外,五爷和佛菩萨不一样,他是一个龙王,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和人们一样也喜爱世俗的喜庆热闹,另外,也有人说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五台山有形形色色的文殊像,比如殊像寺的荞面头文殊、清凉桥的灯笼文殊、显通寺的千钵文殊、明月池的金刚文殊等等,而五爷则被称为“写戏文殊”。 <br>黑脸传说<br>五爷本是黑脸,据传说文殊菩萨曾化作五爷广济众生,普降甘露,所以由黑脸变成了金脸。五爷头戴皇冠,身披皇袍,金脸辉煌,眼睛似龙眼,而身上穿的则是菩萨装。每年春节期间,香火旺盛,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即便是观光游客,大多都会到五台山的五爷庙。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烧头炷香、点头盏灯,祈祷家人平安、生意兴隆、子女成才等,应验之后,有的还要唱还愿戏、送匾。<br>相关典故<br>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br>那歇龙石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龙王不想借出,他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表面答应。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文殊菩萨回来后,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得清凉无比。至今,五台山又叫清凉山。 <br>五龙王经文殊菩萨度化,修成正果,住在北台顶的一座庙里,每日四处奔波施风布雨。一有闲暇,总想多为众生百姓排忧解难,谋福谋利。这样以来,专门前往北台顶求助于五爷的善男信女便越来越多。<br></div> 等着进入的人真多。 大白塔正在修缮。 六点半开门,进入五爷庙内。 五龙王殿<div>五龙王殿在大白塔南端东侧,背靠北台顶,坐北朝南,基本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为204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占地面积为20000多平方米。 创建于清代,民国6年(1917年)重建,殿建3间,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建有抱厦,雕梁画栋。殿内正中供五龙王,人们习惯称为五爷,万佛阁也因此有了另一个称谓“五爷庙”。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爷、龙母,还有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各位兄长。殿前过厅两旁,置放着半副銮驾。五爷庙内供奉的五爷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寺内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里面有高度一模一样的10000座佛像,所以叫万佛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div> 明代建筑万佛阁,是五爷庙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建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是台怀镇寺庙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层供奉的是五爷的顶头上司——骑着绿毛狻猊的文殊菩萨,周围的三面墙壁上是木制的方格,方格内满满摆放着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阁的二层悬挂一口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重达7000斤的铜钟,是五台山第二号大钟,周围塑有“十殿阎王朝地藏”,三面墙壁同样是木制的方格,方格内同样摆放着贴金小佛像,上下两层的小佛像加起来号称一万尊,万佛阁因此得名。 戏台<br>古戏台,为五龙王唱戏而建。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请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文殊殿<br>文殊殿是五爷庙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重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动逼真。 在五爷庙内看大白塔 主持室 五爷庙不大,里面拜佛的人太多,我转了转便出来了。 五爷庙北侧是十方堂,又称广仁寺,位于五台山罗睺寺东下方,与罗睺寺仅一墙之隔,是罗睺寺的属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br>广仁寺系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修建,与罗睺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台,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该寺又就近度了汉人喇嘛,并有汉人喇嘛当总管的堂住,僧众逐渐增多。于是在罗睺寺门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处所,迎接藏族僧俗佛教信徒。<br>道光年间,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面,泛指范围广泛,包括大地之间。<br>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睺寺承担,实为一体,因此不以独立的寺院出现。<br>人们看到的广仁寺仍是这种情况:大门前挂有 "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而在院内宗喀巴大师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 因为广仁寺还没有开门,我便去了殊像寺。 导游让八点集合,我看到时间还早,我便先爬了殊像寺前面的梵仙山。<div>谈及五台山,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五爷庙、塔院寺和显通寺等知名寺庙,然而,在台怀镇大白塔以南仅一公里之遥,还藏匿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神秘仙山——梵仙山。山上矗立着一座古朴的寺庙,名为灵应寺,其中供奉着数尊由千年狐狸修炼而成的神通广大的大仙。这些大仙被传闻为极为灵验,声名远扬,甚至在佛国之中也享有盛誉。<br>梵仙山,这座鲜为人知的仙山,其实隐藏着一段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被称为紫府山,这里常年紫气环绕,宛如仙境,道观遍布。据明版《清凉山志》记载,在汉明帝之前,此地圣境之名闻者甚少,五峰之路艰险难通,然而,人们常能在五峰之间望见祥瑞之光与神灯夜流,因此认为这里是神人之所。<br>东汉永平年间,迦叶摩腾传法至五台山,汉明帝遂将此地由道家名山改为佛教圣地。随着道士们的皈依,僧人逐渐成为山上的主流,佛道两教开始在此山共存。如今,五台山上的道观已寥寥无几,唯独梵仙山保留着一座佛道交融的灵应寺。尽管“梵”与“仙”在字面上似乎对立,但在这里,两者却和谐共存,相互融合。梵仙山上还流传着狐仙的传说,以及在五台山当地广为流传的梵仙山求姻缘最灵验的说法。<br>梵仙山,亦被称作仙花山,巍峨耸立,海拔高达1842米,为台怀四峰中的佼佼者。据《清凉山志》记载,这里曾有五百仙人以菊为食,得道成仙。远眺山巅,隐约可见一抹红墙映衬其中,仿佛是岁月静好的见证。而山间那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径,路两旁飘舞的五色经幡,似乎在为游人指明前行的方向。一旦登上山头,台怀镇核心景区的壮丽风光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br>登临梵仙山之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灰瓦红墙的古建筑,它便是灵应寺,亦被尊称为“大仙庙”。据寺内碑文记载,灵应寺的创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在明弘治年间与清代都曾有过重建。这座寺庙坐西向东,占地广阔,达到了1092平方米。外观上,灵应寺的建筑风格与其他佛教寺庙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其殿内的塑像却独具特色,引人驻足。<br>灵应寺的大殿别具一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木构建筑为主,主要供奉的是大仙,包括胡大太爷和胡大太奶。而大殿的下层则是一个石券门洞,门洞内分奉二仙,即民间传说中的狐仙,包括胡四太爷和胡四太奶。其中,大仙被传为是由千年狐狸历经修炼而来,因其灵验非凡,声名远扬。<br>南边则是一座观音殿,殿内供奉着送子观音、善财童子以及龙女,此外还有一尊石刻带箭文殊。<br>很久以前,梵仙山曾是一片寂静的荒野,然而山头却总是紫气缭绕,云雾蒸腾。这里曾是道家修行之地,吸引着众多前来求签问卦的信众。传说梵仙山常有大白狐狸和黑狐狸出没,它们被视为狐仙的化身。因此,梵仙山的狐仙灵应之说流传久远,吸引着无数登山求签的信众。<br>如今,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僧侣们对原先道士们的卦辞进行了精心整理,编纂成一百个签谱。这些签谱分为上上、上吉、大吉、中吉、中平、下下等多个等级,其上的卦辞均源自深奥的易学数理,既简洁又富含深意。信众们来到灵应寺的大仙殿,在仙家塑像前虔诚焚香,默念心中的疑问。接着,他们轻轻摇晃签筒数次,亲手拔出卦签,再前往客堂前的案桌旁,根据卦签上的号码查找相应的签谱,自行解读其中的吉凶寓意。<br>狐仙显灵指迷途<br>在民间,梵仙山的传说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江南的秀才,他虽用心苦读,却屡次落榜,这让他深感失落,终日沉浸在忧郁之中。偶然间,他听闻五台山乃佛道共融的圣地,于是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心愿,踏上了前往参拜的旅程。<br>在五台山的茫茫夜色中,一位江南秀才独自徘徊,寻找着落脚之地。当他精疲力尽之际,远处微弱的灯光仿佛为他指明了方向。那灯光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为他的旅途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他走近灯光,发现那是一户人家,便轻轻敲门。不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打开门,将这位远道而来的书生请进了屋内。他随老翁走进一间小屋,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期待。<br>在灵应寺的小屋中,那位江南秀才刚刚用过晚餐,正准备安歇。此时,一位身姿绰约的年轻姑娘,如轻风般飘然而至。她面带微笑,扭动着纤细的腰肢,缓缓靠近书生,轻声细语地问道:“请问相公,您此番是要前往何处?”书生答道:“在下欲往五台山修行,不知此地距五台山还有多少路程?”姑娘莞尔一笑,甜甜地答道:“您要去的五台山,其实近在咫尺。”<br>随着姑娘的动手动脚,秀才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慌乱,他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双手合十,连声念诵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而,那姑娘却笑言:“修了道,信了教,不羞不臊就了悟。”话毕,她便飘然而去。<br>次日清晨,秀才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头枕石头,躺在白杨树下,昨晚的宅院已无影无踪。他起身继续前行,不久后遇到一位僧人。秀才将昨晚的奇遇告知僧人,僧人语重心长地说:“你屡试不第,皆因心神不宁,遇事慌乱,临场易失误。昨晚所遇之狐仙,实为梵仙山的仙灵,她意在点化你,无论何境遇都应保持沉着稳健。”<br>秀才回乡后,于次年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官运亨通,被誉为一代贤臣。此佳绩迅速传开,人们纷纷传说那神秘女子为千年狐仙所化,而此事恰好发生在梵仙山麓。于是,一座狐仙庙应运而生,后更名为“灵应寺”,由僧侣主持,香火鼎盛。<br><br>另有一则古老传说,在遥远的塞外草原,曾有一对恩爱的小夫妻。他们在放牧时救了一只受伤的狐狸,然而数年后,他们已将此事淡忘。某日,一场猛烈的龙卷风袭来,风暴过后,牛羊散落,妻子失踪,牧羊人悲痛欲绝,寻觅多日,直至声嘶力竭、双眼红肿、体力不支。<br>在朦胧中,牧羊人似乎听到了妻子的呼唤,她告诉他,自己被五台山的仙人所救,希望他能尽快前往五台山寻找。牧羊人醒来后,毫不犹豫地穿上了羊皮坎肩,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他日夜兼程,经历了整个深秋,终于抵达了五台山地界。然而,此时的风雪交加,大风呼啸,山头白雪皑皑。在他眼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迎面走来,身着单薄的衣服,手拄拐杖,步履蹒跚。突然,一股狂风袭来,老婆婆一个踉跄,险些摔倒。<br>见此情景,朝山人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的羊皮坎肩,披在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身上。他背起老人,艰难地走进一座破旧的寺庙,点燃柴火为老人取暖。经过一番努力,老婆婆终于苏醒过来。此时,牧羊人因疲惫不堪而刚要合眼休息,却发现自己被几人温柔地搀扶着,引领他来到一个鲜花烂漫的所在。随后,他们又走进一座宏伟的殿堂,那里摆满了珍馐美馔,衣着华贵的男女们纷纷举杯向他敬酒。<br>在他尽情享用之后,一位华贵的老妇人引领他来到一间闺房。他惊讶地发现,床幔之后坐着一位如仙女般的人物,满身珠光宝气,美丽非凡。仔细一看,竟是他失散多年的爱妻,如今出落得更加端庄美丽。夫妻二人深情相拥,倾诉着离别的情怀。<br>妻子告诉他,那位婆婆正是他们几年前救下的那只狐狸所化。她在梵仙山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得道成仙。在那场狂风暴雨中,正是这位仙人出手相助,才使他们得以安全抵达五台山。据说,后来这对夫妻也在梵仙山潜心修道,最终也得以成仙。<br><br></div><div>南天门外撒禄马<br>除了灵应寺的狐仙传说,梵仙山的“禄马”大会同样吸引着众多信众。寺院东南角的南天门,是这场盛会的举办之地。历史上,佛教信徒和道家方士都会在此恭迎“禄马”大会的降临。尤其是在早春农历三四月之后,每逢初一、初七,前往梵仙山南天门放飞禄马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仪式,能测得吉凶、化险为夷,并祈求智慧与福报。<br>那么,“禄马”这一传统习俗究竟有何历史渊源呢?原来,五台山自明末清初以来,便成为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圣地。这里不仅存在着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还融入了汉传佛教的元素。骏马作为藏蒙民族众生心中的神圣图腾,与他们的游牧生活紧密相连。“禄马”的形成,正是这种以马为象征的图腾崇拜的体现。<br>在南天门,人们将红、黄、蓝、白、绿五色纸剪成3寸见方的纸片,并印上“马拖元宝”的图案。随后,他们站在这里,将五张禄马抛向空中。若“禄马”能顺利飞起,便象征着“五星高照”,福禄将会降临;而若飞不起,则可能预示着灾难的来临。这种独特的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br>由于梵仙山南天门地处高耸,加之风力强劲,多数被抛出的“禄马”都会乘风而起,腾飞于空中。正因如此,人们常言:“在梵仙山放飞禄马,意味着时来运转,吉星高照。”尽管梵仙山在五台山中可能并不显赫,但其神秘与灵验却吸引着无数信众。他们不畏艰辛,沿着蜿蜒的山路前来朝拜。对于前往五台山的信众而言,梵仙山的南天门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圣地。<br></div> 过了桥,由此上山 很陡 往下看更明显 山上都是白杨树 结伴的多是夫妻情侣 梵仙山上望中台 一座小白塔 梵仙山上俯瞰台怀镇 这影壁墙有点儿破旧啊 早来的人都在等着灵应寺开门,人家八点才开门。 影壁墙上被善男信女涂鸦了,不知道狐仙会不会恼了这些乱涂鸦的男女。 在梵仙山顶遥望东台、北台、中台、西台。 既然灵应寺不开门,我便下山了,去往殊像寺。 下山后回望梵仙山。 梵仙山对面就是殊像寺。 殊像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的寺庙,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div>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br></div><div>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br>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br></div><div>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br>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月台北起主殿会乘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前后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问设槛窗,后封实墙。殿内奉主尊文殊菩萨(骑狮),两侧有观音、普贤(骑象),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今寿塔犹存,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br>殊像寺,两侧墙壁置经橱,藏满文大藏经三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劫运一部,现存东京;一部流落西欧,现存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殿内横匾“会通三际”,条幅“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br>殊像寺,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br></div> 在殊像寺内看梵仙山 7:40,我离开殊像寺,去集合点集合。 万佛阁与殊像寺离着并不远,步行几分钟就到。 殊像寺与梵仙山 五台山碑刻 8:15,我们离开台怀镇。 9:15,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山西与河北交界处。这里也有一所寺庙,当年毛主席曾在这里留宿,可惜被毁了。 我没有跟着导游去听忽悠,而是来到了一边的长城岭口长城。 岩石纹路清晰 如果去阜平找长城,长城岭口是一个必去的地方,它是阜平内长城的代表。长城岭关口处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在明代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前沿隘口,具体位于在龙泉关西约 10 公里,阜平县与山西五台县交界处。<div>没有想象中长城的伟岸,看到的是一座关楼残破、一段墙体茕茕,冷风中,怆然感到苍凉。不过,推开历史这扇门,可见这残旧的一楼、一墙之中,历史底蕴是那样的厚重。<br>现存的这段修于明朝的长城,墙体全长二里,中间为关门,关门两侧各有二战台对称骑墙而筑,为空心底楼,不与墙接。这段墙建,建筑雄伟、坚实、精美,关门顶上的旗杆石、赑屃,关门内的别门闩眼,墙上龙头水口,残存的垛口、射孔等无不折射着当年的雄姿。<br></div> 有整修的痕迹 细看城墙,让人不禁产生许多疑惑。长城岭长城石土混砌的墙体内,并不是填有同样的石头。有的整块白如羊脂,有的青中泛红,有的灰里透黑。这不是来自一个山体。再看墙面的石头,许多留有劈凿的纹路。这些有着数百年印记的石块,仅从相同颜色断定,该是来自一座山。而绕长城两侧踏勘,这样的石头在附近山上没有,证明来自远山。 爬上长城岭,凉风飕飕。西看山峦,空然寂寥;东望沟谷,村庄渺远。从关口空手爬北侧的长城,很是吃力;修筑时,自然会更费力。敌楼的条状基石,最长的有两三米。而城墙的石头,重的动辄上吨。在山险处筑起这道城墙,不用人海战术是不行的。<br>人们尚不知,当时筑起这段长城,动用了多少军士和百姓。但可肯定,按当时开凿技术和运输水平,仅周边居民修筑是不够的。据了解,阜平段长城上有些柴烧大块青砖,就留有烧砖人住址和名字。 从一侧下山,很陡峭 回望长城 回到大巴车上。 十点多,我们离开这里,返回五台山。 上午十点半,在五台山上高速,往山东方向赶。 11:10,达到阜平服务区,在这里吃午饭。 下午三点,在沧州服务区做停留。 下午四点半到无棣。 4:45,来到去时的拐弯立交处。 下午5:15,在滨州下高速,结束了两天的五台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