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段麟郊(1894-1945),字相柱,1894年11月12日出生于新化县球溪尚稳山(今冷水江市禾青镇炉竹村三组)。其祖父段时化英年早逝,祖母杨氏独力支撑家业。其父段黼文成年后以农耕与副业维系生计。其母潘氏勤俭持家,规划井然,深得祖母喜爱。在全家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经济逐渐步入小康。1924年冬,段麟郊与长沙黄淑云结为夫妇。其子段剑瀛,在段麟郊辞世后,成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学生,1949年随校迁往台湾,后担任该校校友会总干事。另有四女,分别为段海华、段海明、段海石、段海强。另据冷水江市原文联主席段志东介绍,段麟郊在老家亦有家室,原配60年代末过世;一子因家庭成份问题甘肃劳改,饥亡;一子远走江西从事搬运,退休返回家乡,后居冷水江市布溪街道,十多年前过世。</p> <p class="ql-block">段麟郊七岁入私塾,启蒙恩师为房叔段月秋先生,十一岁时外出求学,师从宿儒喻吕溪老先生。1912年,段麟郊以优异成绩考入新化公立中学,国文与历史尤为突出,荣登榜首。时任校长杨鉴渟先生,国文教师谢玉芝先生,以及擅长刑名与国学的刘静甫先生,对其才华赞赏有加。1913年秋季,全县成绩展览会中,段麟郊的国文成绩冠绝全县士子,其祭宋教仁先生文更是慷慨悲歌,一字一泪,深受史学家杨光仕与汉学家谢玉芝等先生推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段麟郊考入中华大学(武昌),历经预科至本科毕业,前后六年。校长陈叔澄,师从系主任林卓然,李汉俊(中共一大代表),深入研读《资本论》,但最终选择了信仰“三 民 主 义”。在校期间,创办了《杨子江杂志》,宣传五四运动爱国思想。由他自己担任大部分纂稿及全部经费。在校内以文字募款创办中华图书馆而主任其事,还主持消费公社业务,其日食生活也借此而解决。另主持武汉学生联合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11月13日,陶行知在湖北期间,于湖北教职员联合会发表演讲《学生与平民教育》,后由段麟郊记录整理,刊发于1924年2月11日湖南《大公报·湖南平民教育周刊》第八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秋初起,段麟郊先后在湖南岳云教专、雅礼大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英、日帝国主义在青岛、上海屠杀我国工人和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6月4日,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在长沙成立,段麟郊被农工商校律五界代表拥立为主席代表兼纠察部长。</p> <p class="ql-block">段麟郊曾主导策动湘军叶开鑫部易帜,使其于1927年3月初投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在北伐中立下战功,担任该军(第四十四军)少将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起,段麟郊先后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政训教官、总教官、特别党部第一第二两届之执委、党务常委兼秘书,办理该校特别党部达三年之久。武汉分校七、八两期近三千毕业生,皆可视为他的门生。据民国史学者胡博先生统计,仅武汉7期同学,最终任少将及以上职务的共计77人,成才率极高,甚至超过了黄埔总校。其中包括杨伯涛、尹俊、戴坚、戴朴、谭鹏、刘鼎汉等名将。此外,有白世维、徐远举等人进入军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秋至1934年夏,段麟郊在“赣粤闽湘鄂剿匪军”担任党政处长,佐陈武鸣(陈继承)肃清鄂南“积匪”时,组织“清乡委员会”,邀请石蘅青(时任南京市长石瑛)回鄂襄办“清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秋至1937年7月,段麟郊任南京市府参事及自治事务处处长等职三年。其主导南京市自治及乡建工作,成绩斐然,上海市长吴铁城及各省市政府均派代表来南京参观并仿效;蒋某人曾大规模检阅国民军训,时以南京市成绩优良,特别予以奖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段麟郊在南京陆军大学任同少将级教官。受战局的影响,陆军大学屡次搬迁。先至长沙,后到遵义,1940年初迁移到重庆歌乐山上的山洞镇。此时段麟郊生活极为困顿,自述“余以不善经营家事,廉洁自爱,出诸天性与庭训,半生革命,两袖清风。因抗战事起,所有什物留于南京,损于武汉,毁于长沙,入川而后,又用亏带款二三千元。今则子女教养费用,已陷入无力负担之境,瞻念前途,我心如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段麟郊因积劳成疾,不幸在重庆病故,葬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段麟郊去世后,时民国《中央日报》头版发布讣告,称其为国民党元老。</p> <p class="ql-block">段麟郊著有《中国民族道德的研究》文章,刊发于《西三纵队半月刊》(创刊于1933年,出版至1934年4月第8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有《照妖镜下的汪精卫》一书,由独立出版社出版。1939年9月印行。</span></p><p class="ql-block">著有《袁四卖与汪四变》文章,刊发于1939年11月12日《国人皆曰汉奸汪精卫第五缉》。</p><p class="ql-block">著有《评五五宪草总纲中之国体领土与民族》文章,刊发于《地方自治半月刊》1940年第1卷第7期。</p><p class="ql-block">著有《县政建设与六不废主义》文章,刊发于《地方自治半月刊》1940年第15期。</p><p class="ql-block">著有《中国人才动员的要道》,刊发于《军事与政治》1943年第三卷第4期)。</p><p class="ql-block">著有《总裁言论讲授》一书,1946年1月国民图书出版社印行。</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于岳收集《段麟郊自传》及其档案照片。</p><p class="ql-block">2.部分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