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div><br></div> 林州市原为林县,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坐落在太行山脚下。距河北涉县仅一步之遥(跨过图中的栈桥就到河北)。 年逾九旬的老太太,精神矍铄,无疑是我们队伍中一道靓丽风景。 团队集体打卡合影。 地势险峻的太行山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喊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口号;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前后共有10万人马鏖战3600天,硬生生用自己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钎一锤,“整形”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林滤山上建成了总长度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十水言碑于1990年立,碑文由原国务院扶贫办顾问、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所撰,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div>羊群走路靠头羊。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就是修红旗渠的“头羊”,带头人。他以百折不挠的勇气,风雨前行的气概,带领林县人民缔造了这个让当今世界殊的伟业。<div>杨贵带领林县人一共挖出了2225万立方米的土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万里长城。美联社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看后令世界震惊”。</div></div>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耸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象老虎张开的大口。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20世纪60年代修渠民工住过的山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少,修下崭除险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搭席棚,打土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建渠艰苦岁月。 青年洞所在的山崖因突出部分似一只雄鹰耸立崖上,而名叫鹰咀山。山体上刻着“山碑”二字,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碑就是山,山就是碑。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長6.5米,高12米,宽13.5米,分水闸为河順公社1965年3月修建。<div>林县红旗渠则是缔造了史诗级的传奇,被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世界。<div><br></div><div><br></div></div>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主要代表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青年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以愚公移山精神,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下,全靠最原始的人工凿洞,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这个险峻的工程胜利完工,水从大山的腹部穿过。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这个题字是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书写的。<div>青年洞前合影——我们也曾年青......<br><div><br><br></div></div> 人们评价杨贵,“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杨贵带领大家在修红旗渠的事迹昭示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 红旗渠的修建时间起于1960年2月10日,林县召开“引漳入林”誓师动员大会,第二天元宵佳节,三万林县人雄赳赳走上了工地。1969年4月5日,这条“生命渠”、“幸福渠”,这项奇迹工程终于完成。当水闸开启的那一刻,望着滚滚而来的漳河水,人们激动万分,有的号啕大哭。这个常年干旱的地方,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历史。<div><br></div> 红旗渠纪念碑为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而建,于1990年4月5日建成揭碑。碑体通高2.2米,共六面,每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雕刻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记述了红旗渠修建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城郊乡小屯村人常振华书丹;第五面为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是碑文,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论述;正面碑座上为“碑记”。红旗渠纪念碑的碑文由王宏民撰 。<div>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多次十分自豪地对来到中国的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