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

惠康

<p class="ql-block">去年十月,我们去镇江旅游,在游览西津渡古街时,看到一位搬运工人推着独轮车的铜雕,顿时让我想起来母亲年轻时的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已快十五个年头了,你在那边还好吗?</p> <p class="ql-block">儿时,我非常喜欢去小舅家玩,原因是去那里可以逃避家里的管束。所以,只要母亲回娘家,我都要死皮赖脸地缠着要跟去。</p><p class="ql-block">每年一到秋天,母亲总要去小舅家几次,目的是从他家的左邻右舍那里收购一些高粱穗,然后把它们运回我们自己家,由我爷爷将它们分类整理,制成扫帚。我爷爷眼睛不好,全凭灵巧的双手,凭感觉摸索着先将高粱穗根部的合适位置砸匾,然后捋顺捆扎成扫帚由母亲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零钱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去小舅家时,母亲总要推上我们从邻居家借来的木制独轮车,以便在返回时运回在那里购买的高粱穗。途中,我走累了就坐在车上,让母亲推着,很是惬意。这种独轮车中间凸起,凸起部分用木条将轮子框柱,以避免货物将轮子缠住。这样,两边可以装货或坐人,十分安全。在交通工具匮乏落后的年代,这样的独轮车在农村十分普遍,有钱人家雇佣这样的独轮车,作为出门串亲访友的一直选择。</p> <p class="ql-block">干过农活人都知道,推农用独轮车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是老爷们干的活,但我父亲当时在上海,我哥和我都还小,所以在家里,推独轮车这样爷们的活就非我母亲莫数了。</p><p class="ql-block">推独轮车还有这样的特点,要是两边都装有等量货物,推起来比较平衡,也比较省劲。但要是将货物只装在一边,那推起来就十分费劲,弄不好还容易侧翻。我当时哪懂这些?走累了就坐在车上让母亲推着。现在想起来,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还让她受额外的罪,真是后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母亲将爷爷扎好的扫帚要拉到庙镇或其他的集市上去卖,才能换回家里的零花钱,尽管一把扫帚卖不到多少钱,但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也算是个补贴。在邻里们的眼中,父亲在上海工作,家里的生活应该不错,但他当时的工资实在太低,我们一家六七个人的吃用开销哪够。家里的生活拮据到底有多难,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母亲才知道。</p> <p class="ql-block">只有在母亲推上装满高粱穗回家的途中,我才能出上一把力。我用绳子的一头栓在独轮车的前辕,另一头抓在手中,搁在肩上,像纤夫一样弓着腰,用力地向前拉。我不知道当时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劲,能给母亲减轻多大的负担,但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是最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去舅舅家,回家时推了一车满满的高粱穗,母亲在后面推,我在前面拉,开始还算顺利,我还得意地哼着小曲,但走了离家不到一半的路,麻烦就来了。突然间,天上乌云密布,雷电轰鸣,眼看着倾盆大雨即将来临,我和母亲心急如焚,加快了脚步。但走到一个落差较大的陡坡时,麻烦就出现了。车上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沉,我们铆足了劲,还是无济于事,就是上不去。母亲无奈,只有试着让我在后面推,她在前面拉,可我当时的手臂太短,根本就够不着两边的车把。我只好又回到车前拉,母亲在后面推,就这样不停地来回折腾了多少次。</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怎么上的坡,怎么安全回到家里的?是否有贵人相助?还是有某种神威显灵? 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当时的困境和无奈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