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22日,我在“齐鲁文学”公众平台发表散文《养猪记》。今天偶然发现来自北京一位没有署名的作者,写了一篇读后感。自己以拙劣文字写出的文章,能让这位素不相识的佚名作者产生共鸣,实乃荣幸之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罢此文,顿生感动。美篇发布,以飨读者,并向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养猪记:母亲与猪的温情岁月 </p><p class="ql-block">2025-03-22 10:06 发布于:北京市</p><p class="ql-block"> 在浮华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有人总会不时被某些童年记忆牵回到那个简单质朴的年代。姚常法,这位1972年出生于日照的教师,带着浓厚的乡村气息,用笔触将自己的童年回忆化为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养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为日照市作协与诗词学会的会员,姚常法用自己脱颖而出的散文作品《养猪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乡村景象。故事的开首,勾画出作者儿时的村庄,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猪圈。养猪,曾是许多农村家庭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猪圈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养猪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渗透了乡村家庭的日常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姚常法回忆道,虽然他在“农转非”后搬到了城市,但对养猪的印记无时无刻不在。他觉得每头猪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依赖,更像是家人的陪伴。猪圈不仅是养猪的地方,更是在父亲的手中用石头垒成,而父亲一砖一瓦的辛勤努力,更让这段记忆显得分外珍贵。</p><p class="ql-block"> 养猪在当时有着严格的规矩,父亲照顾的每头猪都被赋予了任务,不能随意买卖,必须“存”到乡里。这种制度下,猪的出栏不仅代表了经济的生计,更是家庭生活的希望。姚常法用一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形象地道出了养猪对农业的重要性。猪的粪便是宝贵的有机肥,养猪成了循环农耕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在姚常法的回忆中,养猪更是母亲日复一日的劳作。她每天为猪准备食物,像对待家人一样,用心良苦。他们家的猪食主要是糠,甚至有时还会有地瓜、菜叶等杂粮来“改善生活”。这不仅仅是供给,更多的是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动物的关怀。即使在食物短缺的年代,姚常法的母亲也从未挑剔过食物,反而把每一餐都做得温暖而丰盈。</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养猪的生活早已成为了一段怀念,但对于姚常法来说,养猪不仅仅是经济形式,更寄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生活哲学。母亲在猪圈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猪吃食的情景,让人心生温暖。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疼爱,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吗?</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小朋友们对这段记忆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们可能觉得养猪是苦活,但姚常法却在繁忙的生活中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在猪圈旁,他感受到生活的本质与价值,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的品格与胸怀。</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农村养猪方式不断变化,现代化的养殖让养猪的成本和收益有了不同的方式,但在姚常法的笔下,传统的养猪文化却因浓厚的人情味而愈加生动。他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一种乡愁情怀的传递。这种根植土地的情感,是每个在城市打拼的人或许都曾渴望过的。</p><p class="ql-block"> 最终,《养猪记》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乡村情怀的交织之中,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中温暖的瞬间、人与动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永远是我们心底珍藏的印记。无论是关于猪的故事,还是关于生活的哲学,姚常法用他温暖的文字,让我们重温了那份简单而真实的乡村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