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后的跨时空合演

黄山黄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月20日,纪念插队逊克55周年聚会活动中,有一出京剧《红灯记》选段的表演,两位演唱者是我的熟人,他们是曾在松树沟插队的知青,也曾是新立宣传队队员的李君梅和洪凤美。这一演出,完全可以说是这两位宣传队员半个世纪后的一场跨时空合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君梅演唱的是李玉和的经典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一如半个世纪前那样,唱得是高亢激昂,声音洪亮,韵味醇厚。洪凤美继唱完《光辉照儿勇向前》后,又唱了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她也是唱得清脆明亮,婉转灵动,情感真挚,韵味十足。他俩的精彩演出博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他们的精彩演出后,除了赞叹,还有感慨,也带出了一段有些久远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君梅和洪凤美的联袂演出</p> <p class="ql-block">  李君梅演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p> <p class="ql-block">  洪凤美演唱《光辉照儿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洪凤美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世纪前,我们在农村那会儿,也许是我国文化生活最贫乏的年代,那时的文化园贫瘠得几乎如一片荒漠,即使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除了文革早期的语录歌外,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充斥于人们眼中和耳中的8个“样板戏”。那时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除了中国的"三大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外,也就是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等一些与中国关系较好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人们把那些电影戏称为: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立宣传队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农村情况则更糟,那时根本没有电视,除了收听收音机里播出的样板戏以外,人们几乎没有其它可以享受文化娱乐欢乐的途径,即使这种方式也因很多人买不起收音机而作罢。农村文化生活的最高享受也许就是看电影,农村中一年半载难得放一回露天电影,一旦轮上放电影的时候,屯子里就像过节一样,除了身子动弹不了的,全屯子的男女老少几乎一个不落地凑到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显然,仅有以上的那些文娱活动,是很难满足老乡和知青的文化需求的,哪怕这仅仅是一种最最基本的、看看乐乐的简单需求。因为农忙时,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和知青们,需要一种调节情绪、放松心情的方式;农闲时,显得无所事事的农民和知青们,更需要一种消遣或不致太过无聊的精神给养。于是,在一些有条件的农村中,文艺宣传队便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  新立宣传队的留影,后左一为李君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插队所在的新立大队的文艺宣传队,便是这种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显得有点红红火火的一个“标杆”。那时,在新立能够进入“宣传队”,也似乎是一部分年轻人的向往。这部分年轻人既有上海知青,也有不少当地青年,一些有些文艺特长、喜欢吹拉弹唱,或并无太大特长、但喜欢表现的年轻人于是便成了宣传队队员。</span></p> <p class="ql-block">  新立宣传队参加县里汇演后的留影。前排右二为洪凤美,三排左三为李君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全国各地到处播放革命样板戏的录音和电影,有条件的文艺团体都在排演革命样板戏。当然,我们那儿的宣传队也不甘落后。尽管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像样的舞台和舞台美术、没有专业的配器和乐师,但是,宣传队竟然也开始一本正经地排演起了革命样板戏。令人称奇的是,居然还像模像样地在逊克电影院演出过《红灯记》的全剧。</span></p> <p class="ql-block">  样板戏学习班留影,后左二为洪凤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演出的有京剧《红灯记》,还有《智取威虎山》。尽管演出的客观条件很差,但大家在主观上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演出的阵容还算齐整,凑齐那些演员也不是难事。演《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便是由二龙大队借调来的李君梅扮演,有着母亲演员基因的他,那模样、扮相和表演的一招一式,以及有板有眼的唱功,还真不比一般的专业演员差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从兴亚大队借调来的洪凤美,则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宝的角色。《红灯记》中的鸠山便由五三大队借调的陈龙根扮演。总之,各个角色也都尽心尽责,演得颇像回事。配器和乐师也是就地取材,会拉二胡的则改拉京胡,与其他负责拍板、敲鼓和打钹的幕后人物,一起把整个乐队凑合得热热闹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期新立宣传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毫无疑问,队里宣传队的演出水平肯定无法与专业团体相提并论,他们的"唱、念、做、打”更难与银幕上样板剧团的童祥苓、浩亮、刘长瑜等名角相比,不过,他们演得倒也十分认真,队里的老乡和知青也比较认可他们的劳动付出,对演出的精彩之处亦不惜给予阵阵掌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宣传队员不仅带来了难得的精神欢乐,而且也带来了不同一般的文化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意想不到的是,新立宣传队还渐渐演出了名堂,演出了名气。他们不仅在公社演,还到县里演,甚至还被推举到黑河地区参加汇演,而且得了奖,以后还上了《黑河日报》。</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君梅参加县知青活动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李君梅在丹阳演唱锡剧时的留影 </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李君梅在松树沟公社聚会时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  今年初,李君梅在高滩大队知青聚会时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久而久之,新立的宣传队在公社、县里有了点小名声。继而,便有了“增资扩容”的想法和可能。于是,就像如今足球俱乐部那样,通过“租借”和“转会”,开始在公社范围内广招文艺演出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新立经济条件不错,收入在公社中一直居前,再加新立的地理位置在松树沟所有的大队中属最佳,距县城最近,交通最为方便;更重要的是新立的文艺氛围最能吸引那些钟情文化演出事业的年轻人,所以,新立“招兵买马”之举自然十分顺利。于是,颇有文艺表演天赋的李君梅,吹得一口好笛子的赵伟建,分别从二龙和北镇大队调入新立,正式加盟新立的宣传队。李君梅还成了逊克的文艺骨干,以后被招入县文化馆,开始成为专职的文艺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洪凤美参加逊克知青活动的历次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知青的大返城,洪凤美和李君梅像许许多多的上海知青一样,先后离开了逊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凤美回到了上海,进入一家缝纫机工厂做工。忙于工作和生计的她,一度也远离了她所喜欢的演唱爱好。因为工厂效益不好,她在45岁那年便离开工厂退休。于是,她先学了好几年的木兰拳并取得了教练的资格。后来,重拾京剧玩票的爱好,开始参加卢湾京剧票友的活动。其间,学习了一点正宗的京剧段子,在圈子中唱得也是小有名气。以后,还参加过上海电视台的精彩老朋友戏曲活动并得了奖。十几年中,她参加过街道、区、市和全国的不少比赛,大大小小的奖项也拿了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洪凤美参加演唱比赛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洪凤美获得的部分奖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君梅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调到了江苏的丹阳市文化馆工作,成了一位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以他的努力认真和才干,为当地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专攻京剧的他,在锡剧演唱方面也是颇有造诣,游刃有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君梅和洪凤美也是逊克知青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无论是公社或县里的知青活动,他俩都会积极参加,还会非常谦恭地为大家表演他俩的拿手戏——京剧清唱。每回听他俩的演唱,不仅能很好感受国粹的魅力,也会把我们带回到久远的年代,带回到难忘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点遗憾的是,他俩虽多次同场演出,但从未联袂进行表演。这次,应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他俩合作演唱了《红灯记》的一段经典唱段,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当年宣传队员的跨时空合作演出。尽管,因为音响和录像的缘故,无法很好重现他俩的表演;再加,前两年动过肺部手术的洪凤美的演唱,已不如她的鼎盛时期,但她的一招一式,吐字发声,依然令人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李君梅和洪凤美的精彩演出,感谢他们给我带来了一段半个世纪的久远追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5年3月2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