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寄语:此文是作者、儿子和孙子三代在家庭教育中所经历的,在借鉴吸收他人做法的基础上完成的习作。鉴读这篇习作,或对一些年轻家长会有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引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与年轻父母接触交谈中注意到,这些年轻爸妈对孩子的期盼心理不经意间就被补课、考试、分数及所谓“成功家教”的愁绪所缠绕:听得别家孩子上补习班、辅导班或兴趣班、加强班,也赶忙把自己未上学或上学不久的孩子报这班那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初入学的孩子考试没拿高分或满分就不安,考题这么简单,拿高分满分才对,不拿高分满分,以后还有啥出息;幼儿补这补那,丢失童年,尤其休息天寒暑假,孩子被逼无奈,家长跟风随行,养育成本节节攀升;孩子玩耍少,睡眠不足,体能欠佳,视力下降,缺少童心活力;不让孩子学做家务,一切为分数补习让路,他(她)的一切全由家人包办,自理能力差;把所谓“成功家教”模式捧为圭臬,人家怎么做我就照着怎么做。在孩子养育上,缺乏独立性,丢失平常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育孩子,应有一颗平常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养育的基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先从孩子长大做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一基点思考。现在七八岁的孩子再过十几年就成为普通的大多数。这些普通大多数,做自己的事和过常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困难甚至挫折,要与柴(燃)、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握勺把,闻油烟,生活细碎鲜活;他们的人生不会由,也不应由家人预设安排好,他们的作为,将由自己选择及多种因素促成;从小就认定孩子的未来往往落空,他们的人生作为谁也说不清,家庭贫富也不能决定人的一生。重要的是家人做好表率,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融合起来,为孩子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全人格,善于从情境教育中,一点一滴促使孩子成为优秀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优秀的普通人,是所谓精英者初始的起点,而个人不解努力,积极向上,勤奋踏实,奋斗拼搏尤为重要。在认识和知行中,在比较和试错中,在失败和修正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加深对社会及工作环境的了解;是从低层细小工作做起,在与大众广泛接触,摸爬滚打中获得信任;在流血流汗,砥砺奋发,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和做出重要贡献中,成长起来;是在急难险危,顶尖高端的工作环境中磨练出的佼佼者;是经历苦闷、困惑、迷惘的洗礼甚至遭受困厄、挫折、失败的考验,在大风浪中走向成熟。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不是经过打拼磨练,从优秀的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起跑线在那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好文化是孩子的本分,人有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的学习实习时间,在这期间不努力学习,一门心思贪玩或不下点功夫,是不会有收获的。我孩子上高中时,回家说不想学语文,我问啥原因,他说语文老师讲课死板乏味,视同嚼蜡,听不进去,上语文课简直是浪费时间。我对他说,“你的语文老师不是你我能选择的,那是学校的事,只要你认识汉字,不管怎么学,都得把语文学好,你看着办吧。”这是我第一次对孩子说了狠话。后来高考语文虽没有其他科成绩好,也达到预想的目标。人生考试考核无数,它是考察所学知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不是一切都为分数让路。人生那么长,育人是长期的事,每前进一步,或做某一件事都可能是起跑点,都应把每一件事做对做好。对孩子应多元认知,不纠结眼前分数的高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竞技场在社会,每遇到困难、问题和挫折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解决办法,没有标准答案和预设方法可循,需要具备“刷题”以外的各种能力。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应该在孩子成长中逐步为以后离家独立工作生活做准备。依孩子的年龄身体全新培养,养成好习惯,特别是阅读与动手习惯,具有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懂得常识,坚守良知,体味生活,承担责任,学会做人,这是扎实清爽的起跑线,是走好人生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考分怎么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孩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读完初中高中的,那时考卷要带回让家长签字,学校的意愿是让家长了解考试情况,知道考分高低,督促学习,协助管理,也有給学生施压,特别是考分较低的孩子。当时我觉得考分在试卷上,明摆着,再給孩子施压,甚至训斥打骂,也不会提高成绩。我孩子自上学起,考了高分从不许愿奖励他,不管考题难易,不求考满分。带回的试卷签字,我只问两句话,一是考试有没有偷看、照抄、扔纸蛋对答案等作弊行为,二是不会做的题,答错的题,现在会了没有?孩子没有作弊就好,不会答,答错的题现在会了就行,像分数高低,问得很少。带回的试卷总是痛快签字,绝不因考分低盘问刁难,训斥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高中的一次数学考试,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地考了低分,我问要不要找个老师补习,他说,不用找老师补习,我会努力赶上。也就在下一次数学考试他就赶上了。找老师补习文化课,不应看作是提高成绩唯一有效的方式,补习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纯用考试成绩去衡量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容易掐灭孩子寻找自己兴趣和爱好的火苗,切断孩子在热爱的领域不断自发学习,深入挖掘的路径,会扼杀孩子在兴趣爱好方面被激发的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慌张自有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因孩子慌张答错题被扣分很惋惜,若不慌张得个高分满分,那多好。其实,孩子由慌张到不慌张有个演变过程。我孩子上小学时,一次考试就没有写名字,老师说不給分,他回家就哭,我说不要紧,那是老师吓你。后来又一次考试,也只写了名字那个字的半边,另半边没有写。他妈很着急,说“咱娃咋就改不了慌张的毛病”,我还是说不要急,再等等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对孩子的慌张也是束手无策,但有一点是做对了,决不指责训斥孩子,心想,叫他慢慢克服吧。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对孩子的观察,粗心慌张的毛病大体到高中阶段的后期会基本克服。回顾孩子从上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存在慌张的“问题”,到了高中阶段的后期,慌张的毛病才会减少,而是在家长不再提示,不用强调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克服了。</p> <p class="ql-block">六、早教的分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教育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其内在潜力而定。因性施教,不预设,不强求,积极引导,顺其自然。而今幼儿教育年龄不断提前,所涉内容颇多,目的是想摘早熟的果子。看到有孩子能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多位数就赞叹不已,甚至坦言这是未来的什么家。我倒觉得这些聪颖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更应思考怎么全面健康的成长。即使这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不能保证会把他们送上成功的传送带。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催熟的果子寡味,循序成长才是孩子的本色。按着生命的节律和内心的召唤,道法自然,不过高期待。没有早熟的果子可摘,只有锲而不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凡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期待在实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期待孩子必须达到父母要求的标准,不奢望孩子被亲人认可和外人接受。有家长把孩子与一些名人、成功人士做比较,期望从中获得营养和动力。其实这些名人、成功人士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努力中打下基础,从底层工作和细小事情做起,甚至在跌倒、失败中爬起,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是后天努力和诸多条件、多种因素及机遇所促成,是从优秀的普通大多数中脱颖而出。教育孩子没有可套用的成功模式,不能照搬复制,犹如美国不会有第二个乔布斯,中国不会有第二个唐骏。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好的有用的。好的家庭教育都是个性化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别家怎么做。精准解读自己的孩子,在交流沟通,探寻摸索,观察思考,比较试错,借鉴吸收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是养育孩子希望之所在,也是不易之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孩子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少家长想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要求孩子沿着父母选择的方向努力,甚至急不可待地看到孩子能在人多众广时露一手,以显示养育的成功,把孩子当成赢得脸面和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孩子间存在差异,禀赋有高低,应对自己孩子有个基本定位。像学外语,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我初中学的是俄语,记得一次考试只有11分,以后测试成绩也是稀里哗啦,难提上桌面,俄文那个卷舌音至今都发不准。人学知识,有人自学就通,有人点到即明,有人讲了会懂,还有人需要下点气力才行。有的孩子各门知识都学得好,有的就偏科;有的孩子学习普遍吃力,但在体育、绘画、语言表达等项突出;一母所生的孩子都不一样,就连多胞胎孩子也鲜有一致。有的父母优秀,但孩子平平;有的父母认不了几个字跟文盲差不多,其孩子读起书来如鱼得水般的畅通,现实就像阳光没有公平地照在每个人身上一样,上天就是这样不公平地把孩子送到世间。应有宽容意识,承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坦率接纳和适应自家孩子不优秀不完美的现实,不与别家孩子攀比,迫使自家孩子要这要那,更不要动不动就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了来刺激甚至挖苦自家的孩子,只要他努力了,没有染上坏毛病坏习惯就行。观其人,有早成才,也有晚出名,某人多年不见突然干了点事有了名气;人生有时是在已有基础上因某种原因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而奔向前的也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期和发展节奏,都有自己的四季,都有盛开的花期。我之所以细说这点,是孩子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的早开,有的晚开,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用玫瑰的标准苛求世上所有的花朵,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被遮蔽的光芒,甚至是迟到的芬芳,时光自有积少成多的力量,也许在某个转角,带給你意外的惊喜。可惜的是,一些家长不能根据孩子的情况,过分苛求,无边责怪,眼睛只盯在分数上,看不到孩子的其他长处和潜能,以至于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向上的动力,破罐子破摔,甚或发生让人痛心的事。天赋不足的孩子不意味着人生无为。上天关上这道门,就想法开启那扇窗。先天不足后天补,培养好习惯,特别是终生学习和善于动手的习惯。认准目标,动手起步,坚持下去,准有收获。“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孩子会选好适用的地方。孩子的闪光点并非家长有意栽培。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年龄等进行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在中学阶段后,因禀赋差异产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不同。家长应根据这个实情,做出切合孩子实际的要求。这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却难,原因是一些家长脱离孩子的实情,要求过高过急,甚至用“你咋这么笨”、“我白养了你”的话刺击孩子。“勤能补拙”,家人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鼓励前进,况且一个人的成才,绝非单是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还有家长常把自家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家的孩子也应做到,关键是你努力的如何。其实未必如此。</p> <p class="ql-block">九、家长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是为人父母实现人生价值极为重要的尺度,也是一个家庭以养育子女的方式对国家的默默作为。一个家庭除了生计外,没有比养育孩子的事更重要了。应考虑怎样养育好孩子,怎么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幼儿受于家庭的教育,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生而不忘。”(蔡元培语)父母对社会、家庭及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孩子正确思想行为的形成,孩子通过模仿大人,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新人。如果每个家长能够负起教育责任,每个孩子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会加快四化建设步伐。教育孩子,意义重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