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编者:GW 2025 /4 /4

GW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追思,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清明,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寄托哀思的日子。当细雨润泽大地,万物焕发生机,我们以最深的敬意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先烈。他们用热血浇筑了和平的基石,用生命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一代人的心灵。一、清明:血脉中的传承与敬畏清明节的哀思,不仅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慎终追远”的态度铭记历史,而先烈们的牺牲,正是这段历史中最悲壮的一页。他们中有冲锋陷阵的战士,有坚守信仰的革命者,也有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从解放战争的号角到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刘胡兰15岁面对铡刀时的凛然,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赤诚,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绝笔信中那句“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的深情……这些画面穿越时空,提醒我们:和平的今天,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明天。二、烈士精神: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先烈们的精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更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他们的选择,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而是为了民族的觉醒与复兴。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棉絮充饥,战至最后一刻;江姐在渣滓洞中绣红旗,用信仰对抗酷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瞬间,诠释了何谓“舍生取义”。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照亮未来的灯塔。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烈士精神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是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真正的力量,是面对困境时永不低头的脊梁。三、传承:以行动续写英雄篇章缅怀先烈,不仅需要追思的泪水,更需要行动的践行。在新时代,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他们的精神: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医护人员逆行抗疫一线,扶贫干部扎根乡村书写“山乡巨变”……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平凡的英雄”。对青少年而言,传承可以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可以是努力学习、锤炼品格;对社会而言,传承是守护公平正义,是推动国家进步。正如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先烈们未竟的事业,正等待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去完成。四、清明之思:让历史照亮未来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清明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为烈士献上一束白菊,点燃一盏心灯,也是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爱国、奉献、坚韧的精神代代相传。唯有铭记“来时路”的艰辛,才能更坚定地走好“未来路”。“山河无恙,如你所愿。”今日之中国,高铁飞驰、北斗耀空、乡村振兴、国泰民安——这盛世,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让我们以清明为契,将追思化作责任,将缅怀转为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结语:清明雨落,山河肃穆;英魂不朽,精神长存。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以先烈之志为灯,以家国情怀为帆,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让英雄的热血永远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軍委主席,习近平向革命烈士默哀!</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及国家重要领导人向革命烈士碑默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天安门广场成千上万人民群众,自发向无名革命烈士默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的由耒与历史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它的起源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饿得走不动路,忠臣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十九年后重耳当上国君,介子推却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隐居。晋文公听信小人之言三面烧山寻人,最后发现介子推抱柳树而亡。第二年烧焦的柳树竟抽出新芽,文公便把这天定为清明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节的诗词,以下是几首著名的清明节诗词:1. **杜牧《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行人心情沉重,寻找酒家以解愁绪。2.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时,人们祭扫坟墓的凄凉景象。3. **王禹偁《清明》**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时的孤寂心情,以及对读书生活的热爱。4. **黄庭坚《清明》**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5.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人们回乡祭扫坟墓的凄凉情景。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时,人们祭扫坟墓的凄凉景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王禹偁《清明》**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时的孤寂心情,以及对读书生活的热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 **黄庭坚《清明》**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人们回乡祭扫坟墓的凄凉情景。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渊源1. **起源追溯** - 清明节扫墓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以前。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 最早,墓祭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墓地直接祭祀,依据坟墓的方位、年代及逝者的辈分等进行施礼。另一种是树木碑立,人们将死者的姓名刻在木板或石头上,供在祠堂,在祠堂里祭祀。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墓地祭祀逐渐在宋元时期成为墓祭的主要形式。2. **文化融合与发展** -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原本是一个独立于清明节的节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寒食等,逐渐融入清明节,使得清明节的内涵更加丰富。 - 古人认为“清明之时,天气清澈,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清新明朗的景象。这种自然现象与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相结合,使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和对祖先的敬重。### 二、意义1. **传承孝道** - 清明扫墓是对孝道的一种体现。通过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延续家族情感。这种仪式提醒着后代铭记祖先的养育之恩,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 例如,一个家族的成员会在清明节这天共同前往祖坟,长辈向年轻一代讲述祖先的故事、家族的历史,让年轻一代在祭扫过程中了解家族的传承,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2. **文化传承** -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清明扫墓在文化中的地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清明扫墓的情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 扫墓过程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为坟墓添土、献花、供奉祭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保留了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使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3. **心理慰藉** -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清明扫墓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到墓地祭扫,人们可以在宁静的氛围中回忆逝者,倾诉内心的思念和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 当人们站在亲人的墓前,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和照片,会有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逝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三、现代清明扫墓的形式1. **传统形式** - **墓地祭扫**:人们会亲自前往墓地,对坟墓进行清扫,清除杂草,修整坟冢。通常会带上鲜花、水果、酒等祭品,在墓前摆放整齐,然后进行鞠躬、磕头等传统礼仪动作,以表达哀思。 - **献纸钱**:过去人们有烧纸钱的习俗,现在虽然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但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开始用鲜花或其他更环保的方式来替代。2. **新型形式** - **网络祭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殡葬服务网站推出了网络祭扫平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为已故亲人建立纪念馆,通过上传照片、撰写回忆录、献花留言等方式进行祭扫。这种方式方便了那些无法亲自前往墓地的人们,尤其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身体不便的人。 - **集体共祭**:有些地方会举办集体共祭仪式,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组织,众多家庭共同参与。在仪式上,会有专业的礼仪人员主持,通过默哀、敬献花篮等环节,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能够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清明扫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新型形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意义1. **传承孝道** - 清明扫墓是对孝道的一种体现。通过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延续家族情感。这种仪式提醒着后代铭记祖先的养育之恩,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 例如,一个家族的成员会在清明节这天共同前往祖坟,长辈向年一代讲述祖先的故事、家族的历史,让年轻一代在祭扫过程中了解家族的传承,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2. **文化传承** -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清明扫墓在文化中的地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清明扫墓的情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 扫墓过程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为坟墓添土、献花、供奉祭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保留了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使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3. **心理慰藉** -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清明扫墓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到墓地祭扫,人们可以在宁静的氛围中回忆逝者,倾诉内心的思念和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 当人们站在亲人的墓前,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和照片,会有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逝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三、现代清明扫墓的形式1. **传统形式** - **墓地祭扫**:人们会亲自前往墓地,对坟墓进行清扫,清除杂草,修整坟冢。通常会带上鲜花、水果、酒等祭品,在墓前摆放整齐,然后进行鞠躬、磕头等传统礼仪动作,以表达哀思。 - **献纸钱**:过去人们有烧纸钱的习俗,现在虽然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但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开始用鲜花或其他更环保的方式来替代。2. **新型形式** - **网络祭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殡葬服务网站推出了网络祭扫平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为已故亲人建立纪念馆,通过上传照片、撰写回忆录、献花留言等方式进行祭扫。这种方式方便了那些无法亲自前往墓地的人们,尤其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身体不便的人。 - **集体共祭**:有些地方会举办集体共祭仪式,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组织,众多家庭共同参与。在仪式上,会有专业的礼仪人员主持,通过默哀、敬献花篮等环节,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节省资源,还能够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清明扫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新型形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书法家刘震老师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郑板桥真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则徐人物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中国清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期间曾奉命赴浙江镇海协防,并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他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林则徐的主要作品包括《林文忠公政书》等,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则徐铜像在美国纽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是中国清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总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志愿軍老战友含泪手抚扶毛岸英的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岸英迁葬所在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最大规模的革命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其中有恽代英,邓中夏等多位中共领导人和无数革命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恽代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2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2009年恽代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文名恽代英国籍中国籍贯江苏武进出生日期1895年8月12日逝世日期1931年4月29日毕业院校中华大学主要成就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出生地湖北武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与颜老親切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医学教育泰斗,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他的铜像竖立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颜福庆博士颜福庆于1882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YSM),他作为一名医生、公共卫生倡导者、政府官员,以及两所著名医学院的创始院长,为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颜福庆选择从医的动力,可能源自父亲早逝以及一位主张社会改革的叔叔对他的鼓励。他是1909年耶鲁医学院班级中15名毕业生之一,同时也是两名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之一,还是该校首位以亚洲人身份毕业的学生。他对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也体现在他的毕业论文中,题目为《皮肤结核素试验的Von Pirquet法与Moro法及其与其他结核素诊断法的比较》。1914年,颜博士回到中国,成为湘雅医学院(湖南-耶鲁医学院)的创始院长,这是湖南省政府与耶鲁-中华协会合作创办的。颜博士积极倡导让中国人担任领导职位,并关注包括鼠疫、结核病等在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还是湖南红十字会和中华医学会等组织的创办核心人物。1920年代末期,他在上海规划建设一所医学中心,并成为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首任院长。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颜博士受命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担任卫生部长。他建立了多处医疗救护站,并为战后中国医院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建打下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博士继续在上海从事医疗、行政和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遭受迫害,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清白。他于1970年逝世,享年88岁。到1978年,颜博士在中国被公认为国家英雄,因其对国家卫生事业的巨大贡献而备受尊敬。这座铜像由湘雅医院和颜博士家人捐赠,并于2023年10月25日安置于耶鲁大学库欣/惠特尼医学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缅怀上海医学院创始人,医学教育之泰斗清明时节,思绪悠悠,我们缅怀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中国医学教育的泰斗、鼻祖。您以非凡的远见和坚定的信念,奠定了中国医学教育之基石。昔日风雨,您披荆斩棘,开创医学教育新篇章。您的智慧与汗水,化作了无数医者的力量,守护着万千生命的安康。今朝回望,您的精神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前行。在医学的殿堂里,我们传承您的遗志,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未来之路,虽长且艰,但我们满怀希望。愿秉承您之教诲,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让健康之光普照人间。泰斗永存,医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者的话</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我是上海医科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医七十一年学习,生活,工作中见证了上医兴衰,发展,及很多上医老教师在猩风血雨年代,坎坷的悲惨遭遇,特别颜老亲手创办的中山医院,在遭受极不人道待遇而处于病危时刻,竟被中山医院拒收院门外,在痛苦煎熬中含冤离世,这是中国医学界最大的悲哀与无法㳽补的损失!天理何在!在我前往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被作为复旦大学医学院代表时,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十分驚讶,震惊,中国人第一个自办的全国一流【上海医学院] 竟会人间蒸发了,在石美鑫教授发起下,百余名教授上诉中央,经历多次努力,保留颜老创办的上医,现称(复旦上海医学院),才部分平息二校合併广大上医师生心中对去除【上海医学院】,心中的不满,后由中央高教部,卫生部,上海市对上医共管。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上医学子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国,勤奋学习,工作,都遵循校训,为母校,中国爭光,为医学科研,教学犮展,为支援非常贫困非州国家医疗,卫生!及抗击冠状病毒流型都作出巨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5/ 4 /4 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雨落,山河肃穆;英魂不朽,精神长存。愿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以先烈之志为灯,以家国情怀为帆,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让英雄个的热血永远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本文部分文字,图片由网上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