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漫记之《白鹿洞的柏影与书声》

满溪流水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鹿洞的柏影与书声》</b></p><p class="ql-block"> 晨光穿透车窗时,外孙子正趴在玻璃上数掠过的白鹭。导航提示驶入海会镇,庐山五老峰的褶皱里忽然旋出一带清溪,朱漆山门上的"白鹿洞书院"五个字,在春阳里泛着温润的苔色。孩子指着溪畔啃草的老牛问:"这就是驮书的鹿吗?"我笑着摇头,却见山风掠过三千亩原始森林,将八百年前的读书声揉碎在松涛里。</p><p class="ql-block"> 穿过两山夹峙的峡谷,涧水突然在棂星门前拐了个弯。明代石坊上蹲着的六只朝天吼,鬃毛里嵌满历代学子的指纹。外孙子踮脚摸石兽的爪子,惊起一群藏在"高山仰止"匾额后的灰喜鹊。阳光从古柏的伞盖漏下来,在青砖地上写满甲骨文般的碎影,恰似朱熹手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里那些斑驳的训诫。</p><p class="ql-block"> 礼圣殿前的丹墀泛着铁锈红,殿内"万世师表"的泥金匾下,紫阳先生塑像的衣褶里还凝着宋代的漆色。外孙子仰头数檐角垂下的铜铃,忽然拽我衣袖:"姥姥,这个老爷爷的胡子为什么像松针?"我望着朱熹手中半卷的《大学章句》,想起元人笔记里说他每日晨起必先对圣像三揖——此刻穿堂风过,倒像是先生广袖轻扬,正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纲常化作满庭柏香。</p><p class="ql-block"> 御书阁的霉味里混着木樨香,乾隆御赐的《十三经注疏》静静躺在脱漆木柜中。外孙子鼻尖贴着玻璃,在《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拓片上找认识的字:"博...学...之..."稚嫩的童声撞上梁间燕巢,惊落几片明代的尘。忽然明白这"循序渐进"四字何以能绵延千年:当四岁孩童的指尖划过"不可躐等"的刻痕时,某种文明的基因便在血脉里悄然复苏。</p><p class="ql-block"> 碑廊的石刻在午后的光影里浮动。黄庭坚的墨迹像老藤盘踞,王阳明的题诗则似剑锋破石。外孙子蹲在"枕流"石刻旁,看朱熹手书的"逝者如斯"被溪水镀上粼粼金边。八百年前那个春日下午,紫阳先生是否也在此处,望着弟子们濯足的清波讲解"格物致知"?此刻山雀衔来的松子落入溪中,溅起的涟漪竟与《观书有感》的韵脚暗合。</p><p class="ql-block"> 延宾馆后的白鹿铜像已生绿锈,鹿角却倔强地刺向青空。孩子将采来的二月兰插在石基上,忽然仰头问:"小鹿的朋友都去哪了?"我望向书院外五千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那些覆着苍苔的斋舍、讲堂、祠庙,仿佛无数青衫书生正从《朱子语类》的扉页走出。春风翻动御书阁的窗纸,沙沙声里混着明清生员晨读的平仄。</p><p class="ql-block"> 归途穿过三千亩原始森林时,阳光正将五老峰染成金黄。外孙子在后座摆弄新买的竹雕笔筒,筒身刻着"诗书万卷圣贤心"。山道拐弯处,忽见白鹿洞溪涧托起一丸暖阳,恍惚是朱熹当年遗落的银章。那些"言忠信,行笃敬"的训谕,此刻正在春日里抽枝散叶——八百载光阴如水,唯书院檐角的铜铎,依旧替华夏文明守着更漏。</p><p class="ql-block"> 远山传来最后一声鹧鸪啼,孩子已在梦乡里背起了白日认得的字句。车载屏幕显示距庐山北门还有十二公里,我轻轻调低导航音量。后视镜中,白鹿洞的轮廓渐渐隐入雾色,但那株唐柏的影子,却沿着阳光铺就的石阶,一寸寸漫进流动的星河。</p> <p class="ql-block">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白鹿从《诗经》走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白鹿洞"别有天地,成就一种文化奇观,涵养一段深厚文脉,从而与庐山、鄱阳湖一道被誉为"三不朽"。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千年学府,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是历代文人学子敬仰的“圣城贤关”。</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古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五大院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贯道溪的北岸。四山环合,一水中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邃幽深,俯视如洞。又因唐代贞元年间,河南洛阳学者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李渤养白鹿一头自娱,出入跟从,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span>这里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从隐居养鹿到入洞讲学,从开办国学到创办书院,唐宋期间,白鹿洞书院渐渐成为知名的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  长庆年间,李渤经大文豪韩愈的举荐,出往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四方文人聚会讲学吟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使之与金陵(今南京)之“国子监”齐名,距今已有一千零六十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北宋之初,江州乡贤在洞中建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自此始,与岳麓、嵩阳、睢阳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全面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后世书院的楷模,他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后人奉为准绳,影响波及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时期,书院屡毁屡建,经久不衰,鼎盛时期生员达到千余人,房屋三百六十多间。千百年来,白鹿洞书院为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和“海内书院第一”。</p> <p class="ql-block">先贤书院</p> <p class="ql-block">西碑廊</p><p class="ql-block">西碑廊,位于"先贤书院"内,院落占地面积555平方米,平面呈"凹"形。东、西、南三面为碑廊,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51通,其中包括王守仁的《修道说》《大学古本》《大学古本序》,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等一批重点碑刻。</p> <p class="ql-block">報功祠</p><p class="ql-block"> 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亦称先贤祠或三贤祠。祀李渤、周濂溪、朱熹。还祀有二程(灏、颐)、张横渠、陈了翁、陶靖节、刘西洞父子七先生。祠内现为《庐山白鹿洞书院院史》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天开白鹿洞,山抱紫阳关</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与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与白鹿洞有两次紧密联系,一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时,书写《大学古本》《中庸古本》及《大学古本序》《修道说》,派人送到白鹿洞书院。第二年他在平定朱宸濠叛乱后,派兵进驻南康府。先在开元寺李憬读书台刻石记功,后游览白鹿洞。</p><p class="ql-block"> 二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听者甚众,他讲的是陆九渊的“心即理”,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他反对朱熹“先知后行”,提出“知行合一”,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方面观点完全一致。离开后,王守仁还给钱给洞主蔡宗兖,为书院置田亩。</p> <p class="ql-block">丹桂亭:紫阳手植丹桂</p> <p class="ql-block">朱子祠</p><p class="ql-block"> 专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间,朱熹知南康军,勤学教民,兴利除害,振兴白鹿洞书院,功绩卓著。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为他立生祠。祠内立有朱子自画像石刻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p> <p class="ql-block">正学之门</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白鹿书舍</p> <p class="ql-block">禮聖殿</p><p class="ql-block">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宋徽宗曾尊崇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此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也就是对历代的儒家圣贤施之以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禦書阁</p><p class="ql-block"> 又名藏书阁,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南康知军朱熹奏请孝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等书。现阁系清康熙年间所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p> <p class="ql-block">明倫堂</p><p class="ql-block"> 又名彝伦堂,初建于宋。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明弘治十年(1497)江西提学金事苏葵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即教室</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揭示》</p><p class="ql-block"> 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南宋朱熹制定,主要内容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办学原则,以及学员应达到的素质。朱熹重点阐明,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不是要学员博闻强记,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学习要按学、问、思、辨顺序去“穷理”“笃行”。要从自身角度,从社会和谐与秩序角度,锻炼修身、处事、接物能力,使之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p><p class="ql-block"> 上述内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一套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教学措施,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办学规范。 </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揭示》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和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国家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p> <p class="ql-block">  从其实际取得的成绩来看,《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于推广孔子提出的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的观念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其提出的教育与做官分离,个人素质与荣华富贵分离,不断启发着学者 宋淳煕七年(118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白鹿洞书院学生遵行的学规。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把《白鹿洞书院揭示》带到湖南岳麓书院、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颁于天下书院,它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共同遵行的学规。明代传入东北亚及东南亚,明中后期传入欧洲。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文会堂</p><p class="ql-block"> 又名"行台",初建于道光十年(1830),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是讲学及接待官员的地方。现为1989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东碑廊</p><p class="ql-block"> 东碑廊位于"紫阳书院"内。院落占地面积858平方米,碑廊内共陈列明清碑刻77通,其中包括胡俨的《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干建邦的《原泉亭记》,沈九畴的《白鹿洞示诸生》,陆九渊、朱熹的《二贤洞教》等一批重点碑刻。</p> <p class="ql-block">崇德祠</p><p class="ql-block"> 初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为堂,左右有二耳室,现为1989年重修。平面为"凹"字形,为砖木混合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小青瓦屋面。</p> <p class="ql-block">獨對亭</p><p class="ql-block"> 独对亭,在白鹿洞书院之南,左翼山下。石构,六柱六面六翘角,斜坡亭面,宝珠顶。相传为李万卷勘书处:故名勘书台。李万卷当即李渤。淳熙八年(1181)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建亭于此,名接官亭。明弘治十四年(1501)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赞颂朱嘉理学研究的功绩,命其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