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被誉为“诗魂”和“朦胧诗”的鼻祖。‌

老宋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去了佛图关游览了巴渝十二景的“佛图夜雨”,再去欣赏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豈不是更能夠体会和理解《夜雨寄北》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的是他在巴蜀地区所经历的夜雨景象。‌这句诗出自他的作品《夜雨寄北》,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描述了李商隐在巴山地区,夜晚下雨导致池塘水涨满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时期诗人。</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p><p class="ql-block">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p> <p class="ql-block">夜雨寄北翻译及原文</p><p class="ql-block">《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抒发羁旅愁思与对亲友的牵挂。以下为诗歌原文及翻译,并附简要解析。</p><p class="ql-block">​一、原文内容​全诗共四句,采用时空交错的构思:</p><p class="ql-block">君问归期未有期,</p><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何当共剪西窗烛,</p><p class="ql-block">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二、诗歌翻译​存在两种常见译法:</p><p class="ql-block">​直译版本​</p><p class="ql-block">“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秋雨,已涨满池塘。何时才能共坐西窗下剪烛长谈?再向你倾诉此刻巴山夜雨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意译版本​</p><p class="ql-block">“你询问归期我却难确定归期,巴山夜雨绵绵涨满秋池。何时才能与你共剪烛花在西窗下?再追忆今夜雨中独处的愁绪。”</p><p class="ql-block">​三、诗歌赏析​</p><p class="ql-block">​结构特色​</p><p class="ql-block">采用“现在—未来—现在”的回环结构,首联实写巴山夜雨的孤寂场景,尾联虚拟重逢后的回忆场景,时空转换中凸显思念之深。</p><p class="ql-block">​意象运用​</p><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既是实景描写,又象征愁绪的绵长</p><p class="ql-block">“西窗剪烛”:化用杜甫“何当共剪烛”典故,强化温馨团聚的期盼</p><p class="ql-block">“秋池涨水”:以具象水势暗喻情感浓度</p><p class="ql-block">​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形成情感闭环,将孤寂现状与期盼重逢巧妙交织。后两句“何当”“却话”的假设语气,凸显欲归不能的无奈与深情。此诗被清代纪昀评为“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p> <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是指是四川地区。出自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p><p class="ql-block">《夜雨寄北》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的隐喻意义涵盖了孤寂、离愁、人生无奈以及地域文化等多重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阅读《夜雨寄北》往往会感受到诗人那份深沉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共鸣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共鸣使得《夜雨寄北》成为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读者喜爱‌。</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诗、抒发朋友生死之情、感伤身世的作品,以及人们最为熟悉的爱情诗。他的咏史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托古讽今,推崇历史上励精图治的人物。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回顾自己的经历或描写爱情,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语句精辟,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李商隐的代表作如《锦瑟》表达了对一生经历的回忆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哀伤;《夜雨寄北》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情感复杂、矛盾,表达得九曲回肠‌。他的诗歌克制、简洁、深情,意象纷呈,读起来让人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感受到其内核的闪光‌。</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高,擅长近体诗,以七律成就最高,人称“小李杜”。他的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意境朦胧,镶嵌典故,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七律诗不仅影响了宋代诗歌,还启迪了明末清初以钱谦益为首的虞山派诗人,甚至对曾国藩等人的创作也有显著影响。他创造的“义山体”诗体被北宋西昆体和南宋江西诗派所继承,并在元明中衰后波及到清代姚鼐等人‌。此外,李商隐的文章对六朝骈文的续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成了晚唐骈文复兴,并在宋代出现了四六兴盛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其次,李商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风格被称为“义山体”,对后世诗人在诗歌创作、诗体运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义山体”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特点,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其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传递感受式用典等手法,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在后世被大量收录在经典选本中,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和李白,居第四位。这表明李商隐的诗歌在清代依然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p> <p class="ql-block">代表性作品及其简介</p><p class="ql-block">‌《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恋人离别的痛苦和不舍,用春蚕吐丝、蜡烛流泪等意象表达了深情厚谊和无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锦瑟》‌:这首诗通过锦瑟这一乐器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运用了大量典故和比兴手法,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所作,表达了仕途多艰和感伤情绪‌。</p><p class="ql-block">‌《嫦娥》‌:这首诗通过嫦娥偷灵药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和孤独的感慨‌。</p><p class="ql-block">‌《登乐游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傍晚登乐游原的所见所感,通过夕阳无限好但近黄昏的景象,表达了惋惜和无奈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酒席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某女子的倾慕和无奈分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贾生》‌:这首诗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通过贾生的故事表达了对贤才不被重用的愤慨‌。</p><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部分诗歌因为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他的诗歌常常通过象征和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