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就想到建瓯走一趟,因为那里是古代建宁府所在地,福建最早设县的地方,一定会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立春后看准了两三天气温回升的日子,收拾好东西放进背包,却不巧那两日睡眠很差,无精打采,只好把行囊中的物品掏出。</p><p class="ql-block">3月23日,看到有几天气温较高,果断出发。</p> <p class="ql-block">建瓯市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刘协设立建安县,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瓯(古称建州)</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延续至今。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在建瓯设立福建第一个府治“建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建宁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为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瓯文庙,即原建宁府学文庙,位于建瓯市仓长路163号,始建于宋建炎年间。</p><p class="ql-block">建瓯文庙占地面积4968.32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建于清同治八年,两庑及戟门为1985年间重建。庙宇中轴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月池、戟门、拜台、大成殿。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和“四配”,两侧供奉“十二哲”,上面依次悬挂着三块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和“斯文在兹”,分别由清代康熙、雍正和光绪皇帝题写,用来表彰孔子对古代教育的伟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建瓯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作为读书人,每到一个城市都是要到文庙朝拜的不巧的是当我寻到这座闽北最大最知名的文庙时,</p><p class="ql-block">文庙大门紧闭。询问了多位路人,均回答说平日里不开放,只在节日和有要事活动时才开放。很想找个小门溜进去,当地人回答只有一个门。最后是询问了文庙对面市医院门口的保安大叔,大叔属那种容易沟通的人,他告诉我后面有个后门,并向我指出位置。我于是走到后门那儿敲门,里头有人应声开了门,我对他说我从外地来想进去参观一下这座闽北最知名的文庙,这位值班看守的人口气很硬:不开放,你从那儿来都没用。很费了一番口舌,最后谎称我是从事古建筑研究专业,我研究古建筑可以更好的保护建瓯文庙这样的古建,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终于得以特准进入了这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文庙后门,大门下方有个小门</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门进入,拍下了这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座文庙规模之大保护得非常之好,不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大成殿更是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进得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和“四配”,两侧供奉“十二哲”,上面依次悬挂着三块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和“斯文在兹”,分别由清代康熙、雍正和光绪皇帝题写,用来表彰孔子对古代教育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我拍完这组照片后走出后门之前,再三向那位值班的工作人员表示了谢意!我遵守了刚才的诺言用最快的速度耽误了他最短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建瓯鼔楼,这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曾为建宁府所在地城市里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瓯鼓楼,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位于建瓯市区的中心位置。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的“子城”南门。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时,选择在此遗址上兴建了“五凤楼”。</p><p class="ql-block">五凤楼不仅是宫城的正门,承担着防卫的重要任务,更是权利和礼制的象征。这里举行过许多隆重大典。城门楼位于中间,两侧各有垛楼和阙楼一对,形似朱雀展翅。城楼下有三道拱门,左右还有两个掖门,有“明三暗五”之说。中间为御道,两旁供大臣和百姓出入,左进右出。</p><p class="ql-block">鼔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显得雄伟壮观。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p><p class="ql-block">这座鼓楼不仅是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建瓯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建瓯鼓楼,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位于建瓯市区的中心位置。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的“子城”南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图城墙上标有乾隆年间和1998年三次洪峰的最高水位。可以想象当时洪水几乎淹没了建瓯城</p> <p class="ql-block">从背面看鼔楼,牌匾上书“恩迎北极”</p> <p class="ql-block">鼔楼北边街道东边牌坊上书“县前”</p> <p class="ql-block">鼔楼北边街道西边的牌坊上书“鼔楼后”</p> <p class="ql-block">登上了鼔楼</p> <p class="ql-block">鼔楼也是建瓯市美术馆,作为一个小城的美术展览场地,可以说是很理想的</p> <p class="ql-block">鼔楼上立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在走向鼔楼的街道上,巧遇“福建树”</p> <p class="ql-block">“福建树”,树龄五百六十余年,径二米高十八米,由两株古樟树和古榕树合二为一,栽植地为昔日建宁府府学。据考证,樟树栽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榕树晚于樟,二者枝干相依,根须相缠,百年相守,樟榕合抱,融合共生。榕是福州市树,樟是建瓯市树,故美名“福建树”。</p><p class="ql-block">福建之名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福建经略使,是福州与建州合称,建州是今建瓯,其名始于公元618年,历史上为郡、州、府、路之治所,曾几度统领全闽,在相当长时间内与福州平分秋色,福与建紧密相依,福建有福,幸福靠建,福建树见证了福建历史,诠释了福是建出来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建瓯人爱樟,自古有植樟之习,寓意吉祥长寿和避邪,象征坚韧和毅力,福州植榕最为出名的典故当属植榕太守张伯玉,任内编户植榕,绿荫满城,福州因之得名榕城。张伯玉恰是建瓯人,福建树百年合抱,寓意福州建州两地人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创幸福,至今依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象征福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建瓯保存的古城墙有1200米。现在的城市保存有古城墙的实在太少了,下了高铁立马打车到建瓯市区北边一个名为城墙路的地方。寻找古城墙是我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按照我的分析,名为城墙路应该是古城墙的所在地,可是下了的士大失所望,根本不见古城墙的影子,这里已经是城乡结合部。询问了当地人,这条路本来不叫城墙路,路名是后来改的,至于怎么会改为城墙路就不得而知了。经我想保存的古城墙有1200米,这可是个很大的目标啊。有个开清洁车的大约60出头的老伯倒是知道有这么个古城墙,他说在城头街并指出一个大概方向。按照他所指的方向一路询问,向当地许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多方打听,有的说通仙门就是古城墙了,我告诉他们是一段古城墙不是江滨的那个通仙门,均无从知晓,无奈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看来宣传一座古城,挖掘一座古城的历史普及让民众知道是任重道远啊。</p> <p class="ql-block">看来要想见到建瓯的古城墙也只能是去通仙门那儿了</p> <p class="ql-block">建瓯通仙门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通仙门位于建瓯市,对面有座梅仙山,因此得名“通仙门”。此外,通仙门又称长桥门,是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其他三个古城门的位置也不得而知。现存的城墙主体是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按府级城门规格重建的。</p><p class="ql-block">通仙门的建筑风格独特,城墙高6米,拱门洞高4米、深24米、宽5米,说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城门之一可能也未必,福建西大门长汀县保存的古城墙有数公里长,城墙、城楼和城门规模及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不亚于建瓯。通仙门门洞上方石板上凹刻楷书“通仙门”三字,为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古城楼正在修缮,刚油漆一新,可是古建筑的那份古朴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城楼二楼</p> <p class="ql-block">云际山公园是个山地公园,就在建瓯老市区的对岸,新市区已经建到山脚下了</p> <p class="ql-block">水南塔,位于建瓯的云际山公园山上,始建于元代,也是建瓯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顺着山间小路和不宽的小公路往上走,层层叠叠的山峰中充满野趣</p> <p class="ql-block">云际山位于城南,建溪南岸边就是青翠葱郁、灵秀起伏的云际山。在建瓯城里抬头南望,一眼见到的即是云际山。闻云际山之名,向路人打听云际山在哪里,我印象中的名山多远离城区,没想到热情的建瓯人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心不在焉,向我指出大概方向,我才意识到,哦!就在我眼前建溪的对岸上。近在城边的云际山,是上苍送给建瓯人的一份“福礼”,随时随地都可以走近它提取它。</p> <p class="ql-block">在往上攀登接近善见塔时,途经塔山寺,该寺依山势而筑,错错落落别有一番景致。寺院旁开有数家土菜馆,土菜馆有自家用铁丝网围在树林里散养的土鸡,个很大,方便游客品尝,现宰现烹</p> <p class="ql-block">水南塔的学名称善见塔,水南塔只是俗称,名称由一个唐代传说而来。在山脚下望水南塔,似乎山并不高,但是山间小路和山上公路蜿蜒曲折,对年龄偏大的人来说也不是个省力的事,凭着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傻劲终于到塔的矗立处,建瓯市的全城风貌尽收眼底,同时再一次明白了一个道理,没达到一定高度你不可能看到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个云际山公园是山地公园,范围非常大,有多处较精彩的景点,因时间所限不能一一走到</p> <p class="ql-block">善见塔雄姿。塔在佛教中是梵文音译“塔婆”的简称</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绕佛塔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以下是关于绕佛塔方向与圈数的详细说明:</p><p class="ql-block">1. 绕塔方向</p><p class="ql-block">顺时针方向(右绕):绕佛塔时应以顺时针方向进行,即右绕。这一传统源于佛教的吉祥象征,右绕代表顺从自然法则和性德,与古印度和中国的观念一致。</p><p class="ql-block">象征意义:右绕象征着“所行无逆”,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自性相应,随顺性德,最终成就佛智。</p><p class="ql-block">2. 绕塔圈数</p><p class="ql-block">常见圈数:通常绕三圈,这是最常见的绕塔圈数,代表断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分别对应证得阿罗汉、菩萨和佛果。</p> <p class="ql-block">云际山公园一带的山峦由近至远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云际山公园有几个进出的门,本图是云际山公园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建瓯市区的全貌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上山到达善见塔的游客很少,我到达塔下时,很想在塔前拍个照留作纪念,正苦于周围没人时,一位年轻女士在我身后走了上来,我请她帮个忙拍个照,于是留下了上面的那幅个人照。</p><p class="ql-block">之后她在塔下转圈行走,见到我互相打了招呼,在对话中她向我倾诉了许多她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烦恼,她有两个小孩,老大上中班了,老二只有七个月,正是最辛苦的时候。小孩身体好的时候一夜醒来几次尚可对付,身体不舒服时一整夜的吵,她也就一夜夜的没睡,白天昏头昏脑,时间长了受不了,她一直觉得自己病了也看了医生,并且6年前她患了不好的病动了手术。原来她今天是请她妈妈照顾孩子,独自一人上山来透透气。</p><p class="ql-block">我非常耐心倾听她的诉说,对她提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用我所有限的知识帮她分析和从这许多烦恼中如何解脱,她非常感激遇到了我,愿意倾听她的诉说并帮她分析。之后她在微信里请我给个地址她要给我寄些建瓯土特产,我谢绝了她的好意,我说只要是心存善念的人都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与这位年轻女士在微信里的几段对话,谨录于此。</p> <p class="ql-block">处于建溪北岸江滨公园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建瓯会师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外出写生采风不怎么顺利,早晨吃早点时发生了肚子痛的翻滚革命。从云际山公园游览回到城区,只好改变了计划,购了高铁票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也许,还能有机会再来一睹古城的芳容,再寻古城的历史遗迹,也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均为本文作者拍摄,若有引用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