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好春光,大家种树忙。”这是老早的小学课文。现如今,三月只见蜂拥而出赏花踏草折柳的,谁还种树?不砍树就阿弥陀佛了。但是,不种树不等于三月没事干,无事不说三月份,自然有比种树更应重视的事。所以,厦大7701同学宋树民就向大学班级群发出通告:</p> <b>各位同学:</b><br> 清明节将至,倍思故去的同窗。今年,远者如启章长逝20周年,建华长逝15周年;近者如元生,驾鹤西归二载有余。从大学期间到退休之后,元生始终不渝为班级事务操劳,功在7701;只恨天不假年,猝与我们永别。其身后本应早享哀荣,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却因手续繁复耗时,两年来暂厝家中。<br> 近日,元生公子自东瀛返京联系有关事宜后告知我们,安放申请已获批准,定于三月二十一日下午移灵,将父母骨灰盒一同入置于八宝山公墓玉岑园,以慰在天之灵。<br> 届时在京的同学将前往参加安放仪式,并以7701名义同为祭奠追思。<br> 谨告。<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5年3月18日</div> 宋某的通告把主题及“5W”交代得简明扼要,明白晓畅,故不再赘述背景,一说就会很长,长则“无异于谋财害命”。<div> 简言之,王元生自2022年9月24日猝然离开我们,后事至今犹未全办完。其中,王公子打算将已故双亲的骨灰安置于八宝山公墓(按我党政策没问题),但相关手续相当繁琐,办完申请手续,待公墓方面批准;批准了,还得听通知安放的具体时间。2024年,他为此从日本两次回来办理填表格、选位置事宜,然后就是掐指头数时间等待。</div>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好不容易,安排好的日期临近,王公子3月中旬再度返回,开始奔忙。3月16日,宋某约我跟王公子会面,了解进展情况,磋商参与事项。一切由八宝山公墓决定,亲属配合,我等属配合的配合。<div> 日期一天天近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宋某密切关注,谋定而后动,对有关事宜再发通知:</div> <p class="ql-block"> 明天参加元生夫妇葬礼的同学,13:15在革命公墓南门集合,乘车或移步公墓办公处,等待办理简单的手续,然后乘车到玉岑园附近,参加由公墓方统一举办的仪式(逐家举行),13:50左右开始。一共四辆车,分开搭乘。</p><p class="ql-block"> (转发王旭文微信,仪式程序)</p><p class="ql-block"> (1)2025年3月21日 13:15在革命公墓南门集合</p><p class="ql-block"> (2)2025年3月21日 13:40在革命公墓骨灰堂登记报到</p><p class="ql-block"> (3)到玉岑园附近的仪式厅,距离骨灰堂有一定距离,需自己开车</p><p class="ql-block"> (4)在仪式厅举办怀念仪式</p><p class="ql-block"> (5)安放骨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5年3月20日</p> 通知发出,7701班级群都给予关注、默哀;在京同窗纷纷报名参加,几位临时不在京或身体有恙的,也告假并寄予哀思;甚至远在美国的陈松钦也给宋某留言:“故人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余身在南美,请老哥代我在元生兄嫂灵前致意。”<div> (上图为7701一班团支部春游,在厦门烈士陵园瞻仰、合影,中右5王元生,后右5陈松钦。其中,1至4组有6位参加了3月21日的安灵仪式。)</div> 移灵安置,兹事体大,郑重其事,全面述说起来千头万绪,还不一定周全。幸有柴某掌握高科技,为测试当下大热于世的AI(Deep Seed最新版)写作水平,于事毕翌日,写出命题要求并附素材,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确而周到,这就是精要的无可替代的脉络叙述,完全体现、符合这一大事要事的要点。故转录于此,省却不少笔墨。 <p class="ql-block"> (清水出芙蓉。荷花象征高洁,民俗有着转世重生寓意。王元生摄于2022年6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21日八宝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送行王元生伉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元生,男,1955年生人,2022年9月因跌倒意外逝世,卒年67岁。其妻吴江,早一年就病逝了,卒年65岁。独子王旭文远在日本,因为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不能返回北京,只好由大学同学帮助办理一应后事,情景十分凄凉。</p><p class="ql-block"> 王元生早年在福建长大,当过下乡插队知青、“五七知青场”代场长。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在国家经贸委工作,最后任《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社长。是一个受同事尊重,专业严谨的专家型领导。</p><p class="ql-block"> 王元生生性开朗活泼,乐于助人。在大学时任班级生活委员,帮助大家发每月的饭菜票、生活补助金等,工作琐碎,但乐此不疲,细致耐心,井井有条。 </p> <p class="ql-block"> 他有文艺天赋和非常好的口技,《交响乐独奏:青松岭》、《地道战:鬼子进村与老钟叔敲钟》等单人小品,总是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他的相声也是很受大家欢迎。</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学功底不错。退休后组织大家外出旅游,在呼伦贝尔、丝绸之路等地留下声影,而且每每都在旅游结束前给大家奉献出一部长诗大赋,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他喜欢书法,篆书写得很不错,受到专业人士夸赞。</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1日,北京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王元生伉俪终于得以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息。王元生的大学同学十几人赶来给他送行。王元生伉俪的儿子王旭文从日本返京,亲自办理入土手续。八宝山的祭奠仪式庄严肃穆、安详温馨。王元生夫妇的老照片在屏幕里微笑,长生灯在清水中烁烁光明。</p><p class="ql-block"> 王元生夫妇入土大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3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柴海涛给Al作文的素材)</p> AI奉命作文,一贯神速,30秒交卷,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萝卜快了不洗泥,AI快了就掺泥,虽然振振有词,却有些非驴非马,还有不少生搬硬套。考虑到AI毕竟非亲朋好友,知情不多更不细,无中生有,勉为其难,30秒交卷也算不简单了,于是在其打底基础上,三易其稿,修订得靠谱一些,切题一些,贴近一些,以更适合我等祭奠心意。究竟如何?留待后面再续。<div> 前面文字铺垫了,后面就简约了,“看图说话”,言有限而意不尽。</div> 今天天气,确实是好,蓝天白云,风和日丽。要说40多年前的京城三月,很少能遇到如许明净的天空,那时,动不动就来个“沙尘暴”,出门是男“破帽遮颜过闹市”,女纱巾缠头蒙玉面。天随人愿,这一天不但天气晴好,公墓还人少,近于空空荡荡,这才像著名陵墓所在应有的庄严气氛。再过几天,清明时节人纷纷,车水马龙,进进出出,那真是人山人海,知道的是扫墓来了,不知道的还当庙会呢。 集合处已经有先到者。左1是王元生的在京大机关高层任职的发小张志勇,他得知此事,义不容辞地前来参加,提前抵达。并且他也是一位代表,即王元生儿时的大院子弟都关心着,他参加后即可将相关情况转告大家。 <p class="ql-block"> 移灵是大事,各位来得都很准时。首先到的应该是总指挥宋某,他负责开车接来王公子及携骨灰盒;漳州“二许”也到了;不久,柴海涛与党代表林智敏驾车莅临。</p><p class="ql-block"> 有点意外是这位几分貌似小泽征尔大师、自带道骨仙风的“临平山人”郑鹰厦,不知何时从外地到京,特意一同参加。他的到来有着重要意义,即不但是个人,也代表了7701各地同学,使仪式更体现出集体纪念缅怀的蕴意。</p> 2017年2月25日,北京同学欢迎郑鹰厦,宴会由王元生主持,朱守道亲赠墨宝。此情可待成追忆。“紫气东来”,故人西辞,深情厚谊未能忘。 唯一的女同学林党代表,对此事也很重视,拨冗参加。许久未见,与大家互相问讯。左侧“护花使者”许加、右侧“盗墓学者”陈徒手是1班1组,党代表、郑某是1班4组。 张志勇与朱守道初次见面,但并不陌生,趁等候之时亲切交谈。 <p class="ql-block"> 王元生的公子王旭文(左)身着挺括、庄重的深色正装,显出对移灵大事特别重礼仪。右边是王元生二哥的儿子王赵健,是又一位代表,代表了在外地的几家亲属。</p><p class="ql-block"> 小王在深圳经营企业,常来北京商洽业务,这次在京办事赶上日期,在返回前,即使行程紧张也拖着行李箱来参加,因不确定何时结束,当天的返程机票都还未订购。在元生两口子健在时,吴江正治疗重症,元生忙里忙外,分外劳累,小王几次来探视,拉着叔叔去吃饭加强营养,可谓孝心亲情深厚。</p> 参与人员渐渐都来了。生前友好、书画家吴女士住处离得远,从南面乘地铁转几条线赶来,还走岔了先走到殡仪馆那边,来回多走了不少路;而见到久仰的知名书法大师朱守道也很高兴。 <p class="ql-block"> 总指挥宋某不时点着人数,打电话询问,去公墓南门外迎候,十分尽责。</p> 最后一位王永志也赶到了。他倒没误点,也是方向性错误,把车开到殡仪馆那边去了。 张志勇难得看到两位侄辈,很高兴地与他俩在此合影一张留念,准备转发“发小群”。 <p class="ql-block"> 要说这发小的确是铁,张志勇(后右1)与王元生(前左2)打小相识于闽侯机关大院,交情莫逆,在京也是友谊长在。元生家里突发大事,张志勇助力不少,从吴江住院、后事到元生后事,他都亲力亲为,真正体现了发小的金不换情义,可惜如今天人两隔,只能长忆音容。</p> <p class="ql-block"> 两位晚辈来送别,忘不了与元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90年代元生兄弟妹几个家庭同游风景区,左1王赵健,右1王旭文,前面是元生外甥(妹妹的儿子)唐翰辰,合影其乐融融。时光荏苒,晚辈长大成人了,却永远失去了喜爱他们的父亲、叔叔、舅舅,人有悲欢离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花开两朵,触景生情。这是元生在生前最后一年,即2022年4月24日游园信手拍下,发于朋友圈,并有感而发——“春意阑珊,芳华待卸不忍看”。</p><p class="ql-block"> “花无百日红,人难百年寿。”谁料仅5个月整,宝贵生命就突然随风而逝。牡丹凋零,而今更不忍看。</p> 时辰已到。在办事人员引领下,众人分驱几辆车来到仪式场所“玉岑园”。眼前这些传统民族风格的建筑风格,不知道的还当是“大观园”,白天却也有一般“雕栏玉砌”气象,夜间谁敢到此一游? <p class="ql-block"> 仪式厅外观五彩斑斓,像座老北京大宅门。此地自有其特殊处。想我神州黎民亿万百姓,99.9%不说身后安灵于此,生前能进来走一趟的机缘都很少,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今借此仪式机会增加些感性认识,也算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进了仪式厅,空间开阔高大上,装修气势不凡,既突出传统的特色,又带有清真的格调,显然普适于各民族、各信仰。案台椅柜的款式都透着设计与做工考究,古香古色,沉稳庄重,古为今用;大型电子屏幕和低婉的安魂曲音频却是当代科技产物,古今结合,营造出肃穆庄严、超凡入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正面的灵台、交椅等好像仿红木特制,具有厚重高贵感。元生伉俪的结婚合影做成双人遗像,在屏幕上正对我们微笑,音容宛在,令人感慨。</p> 王旭文按办事员指导,小心翼翼取出两个骨灰盒,轻轻摆放案台上。 众人肃立旁侧,此时此景,心情复杂,神情凝重。 一位办事员彬彬有礼地开始讲述仪式程序和礼仪要求。 <p class="ql-block"> 先将两个骨灰盒外层细致拭擦一遍。</p> 仪式开始,办事员肃立,以训练有素的姿势、表情,悲天悯人的语调朗诵安魂致词,听着一套一套,言辞相当人性化,动情、感人,基本上就像是中式牧师的布道词,适用于每一场仪式,风格颇类似AI写作的文风,指不定还就是AI的手笔。 仪式第一项,亲属先对镜“正衣冠”,接着在水盆“净手”,以示对先人的虔敬。 接着由亲属(孝子)将骨灰盒请到灵台。 王旭文依照办事员指点,郑重完成每个步骤。 接着献祭品,果盘、糕点等,是由公墓统一安排的,当然是收费的,明码标价。 <p class="ql-block"> 而后,将仪式安排的两束鲜花敬献在灵前。代表7701敬献的一抔菊花也摆放一侧,</p> 参加者目视仪式有条不紊进行。进入祭拜环节,全体在灵台前方站成两排,肃立注目。 每人左手腕都按照办事员指示,扎着一圈两朵白色绢花。 左手按在心口,听办事员朗朗诵读悼念词,祈祷词,祝福词,深深三鞠躬。 <p class="ql-block"> 最后环节,由两位亲属将长明灯点燃,缓缓放入碧玉水缸,应该是借此告慰在天之灵。这种文明方式既有内涵又有仪式感,比烧香、烧纸的陋习好得多。</p> 长明灯闪烁,带着亲属、参加者的虔诚心声直达九霄。 安灵仪式后,两位晚辈捧着骨灰盒,在办事员打遮阳伞陪同下,进入骨灰墙区域。 此地为“玉岑园”二期工程“敬承园”。公墓也因为扩建了,才有更多新位置容纳申请。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路走过,骨灰墙鳞次栉比,触目皆是密集的安灵在此的逝者灵位,构成另一个平行的寂静世界。 <p class="ql-block"> 来到既定区域,众人驻足,观看四周,感觉新建区域确实设计规格、接待条件更好了。</p> 办事员换了一拨,显然革命分工有不同,技术活各司一职。水泥壁里面应该是铝合金的内框,有些棺椁的意味。先把壁龛内部仔细拂拭一番,勿使染尘埃。<br> 铺垫一层专用垫子,显得周到、尊重,可能起防潮作用。 <p class="ql-block"> 轻轻放入骨灰盒。</p> 元生的骨灰盒安置于内侧,不知何讲究?猜想按逝世时间,先逝世者骨灰盒在前,后逝者骨灰盒在里?而办事员表述的理论是,男逝者骨灰盒居内,乃是象征着家庭有依靠。 吴江骨灰盒安放好,右侧小罐是王旭文带来的纪念物品,内装入一枚徽墨、一块印石、一件笔洗造型的中国结(吴江爱好的手工制作)。 还有元生伉俪生前使用的两支毛笔、两幅字帖,几幅临摹习字等书法纪念物品,一并放入壁龛,墨香文韵长相伴随。 两个骨灰盒安置完成,王旭文仔细审视一番,依依不舍。 办完仪式,过两天他又要远赴东瀛,拍照留作永久念想。 确定一切合适,办事员开始封口。原来封龛分两层,里面是一块铝合金薄板,用螺丝钉固定好,与整个金属外框形成密封空间。 外面再封上亲属指定样式的大理石面板,上面烤瓷遗像,镌刻简要信息和悼念词。用特制的腻子把四面缝隙抹得严丝合缝,风雨不侵。 新完成安放的灵位,嵌上黄色菊花的边框做悼念装饰。 众人三鞠躬默哀,祈祷元生伉俪在天之灵安息。 而后按办事员指点,把手腕上的绢花摘下,依次插在花框边上,寓意敬献素花,寄托绵绵思念。 张志勇、王永志先献花。恰好两人名字都带着“志”,双双志怀。 张志勇同时代表发小留下纪念心意。 林智敏郑重献花。 柴某、郑某相继献花。 友人吴女士虔诚献花。 朱守道献花。 许闽峰献花。 许加献花。 宋某献花,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可以告慰老友。 晚辈献花,也是王旭文发小,友谊代代传。 完成仪式。安灵之位置高低妥帖。周边都是革命老同志的灵位,在此一定不感孤单。 顺利达成安灵仪式,亲友心愿完成,可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此时,就以柴某提供素材、指令AI完成的祭文(修订稿),敬祷于灵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祭王元生兄</b></div><br> 维公元二〇二五年三月廿一日,岁次乙巳,令近清明。八宝山侧,玉岑园中,玉兰高洁,苍柏肃穆。吾侪同窗十位、挚友二君、晚辈三人,敬献鲜菊一束,清供六式,谨祭元生仁兄灵前:<br> 呜呼元生!八闽俊秀,三届翘楚。诞于乙未榴月,殁于壬寅仲秋。享寿六十有七,遗憾青松未老;宦海浮沉半世,终归白璧无瑕。忆昔虎岁酉月,讵料公竟罹厄,驾鹤西游,噩耗传闻,晴天霹雳;迄乙巳仲春,哲人其萎,攸忽三载,桃李含悲,天地同惋!<br> 公少怀青云之志,长显经纶之能。闽峤躬耕,历练知青岁月;黉门苦读,终成厦大英才。永泰发硎,屡膺佳誉;燕京奋翼,长展宏猷。履职经贸,笔走龙蛇;主政导刊,视通中外。观其行止,磊落光明;仰其品格,温润谦恭。虽身居庙堂之高,不改淡泊之心;纵退处江湖之远,常怀情义之笃。<br> 公之为人也,豁达诙谐,雅趣横生。喜以单口相声娱宾朋,擅出妙言奇技惊四座。《青松岭》引吭绕梁三日,《地道战》摹声活灵活现。更兼篆印双绝,铁画银钩;诗词歌赋,倚马可待。呼伦贝尔放情山水,丝路驼铃寄兴风骚。暮年犹存赤子心,老骥未改少年狂!<br><br> 犹记某年岁暮,同窗好友相聚,把盏论道。畅谈间,偶点评书家赐墨,谓余曰:“此早年朱君守道所赠乎?吾尝笑言,当世篆书,唯吾能与争锋。”言罢拊掌大笑,目光如炬。俄而低语:“然此君实乃吾道益友,汝当珍藏之。”善哉!公之推重他人,竟至于斯!<br> 今吉日良辰,令公子东瀛远归,亲为先严先慈移灵奉安,夙愿慰矣!音容笑貌,犹在目前;懿德文华,流芳身后。余等孑立尘寰,每凝视旧照,辄追思万千。想公此去,当驭大鹏逍遥游,乘云霓,御扶摇,踏昆仑之雪,听沧溟之涛。或有丝竹管弦相随,或有翰墨丹青相伴。唯愿瑶台无隔,仙界有欢;九天之上,笑颜永驻!<br> 呜呼!尚飨!<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3月22日(补记)</div> 大事已毕,尾声就是各人拍照灵位留念,整理祭品。 许闽峰帮王公子把祭品一起摆放在骨灰墙下沿。壁龛设计不足就是前面空间不够宽,摆放不便。当然也可能是有意的,不让摆过多的祭品。纪念不在祭品多少,而是铭记。 <p class="ql-block"> 王赵健也拍照灵位做纪念,以便转告家人。</p> 王旭文对双亲灵位最后三鞠躬,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含泪辞别。 我建议他打电话告诉远在福州、因身体不适来不了的姑姑,及时告诉她大事已办完,请亲人放心。 王旭文在灵位前留影,此后虽不能常来此地,心里总是藏着缅怀、纪念。 <p class="ql-block"> 亲属、大学同窗、生前友好,参加者最后在此合影,留作见证。加上拍照的晚辈,合共十五位。</p> <p class="ql-block"> 有点巧合,我买花时,原想着买九支(三色),但花束显得不够饱满,于是这样加两支那样加两支,结果共十五支(五色),未料来者不多不少恰恰十五位,而从9支到15支到5色,还暗合编号“5159”,莫非冥冥中有定数吧?</p><p class="ql-block"> 再有,5x15+9=84,这84,恰是7701尚健在者总数(原95位),岂非暗含集体追怀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再想起那年在昆明玉案山凭吊伍林伟陵墓,半夜航班抵达北京机场,转来转去,最后停机位的地标号,竟与老伍的陵墓编号完全一致,让我吃惊。这样巧合事不止一次了。</p> 这里的午后静悄悄。四面还有一格格壁龛空着,目测仅此一区域就有上千个,但估计不用多久就会客满。<div> 陈徒手拍下院中孤零零一株白玉兰,阳光下静静地绽放,无语向青天。</div> <p class="ql-block"> 步出“玉岑园”,春日已偏西。再看一眼这内藏玄机的“大观园”,曲终人散。</p><p class="ql-block"> 分手在即,张志勇参加完仪式,为发小办完最后一件大事,放心归去;王赵健还来得及网上订票赶航班;宋某善始善终,驾车送王旭文等人回去,我等就此各道珍重,分道扬镳。</p> 园区里是白玉兰,园区外是紫玉兰,一园两制,殊途同归。走过看过,问汝何所思,问汝何所忆?有道是:<div><br></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行重行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代·佚名)</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div>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荷花池,满目莲叶荷花,生机盎然,绿色生命在延续。王元生摄于2022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篇部分现场照片、视频由陈徒手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