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班学习笔记(一)

瑞气飘来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顺义老干部大学受大环境的影响无奈按下了暂停键,离别时有太多的不舍和感想写下了这篇《感恩》的文章做成了视频,感恩的同时更期盼我们能够早日重返校园。</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期待中2025年3月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又回到了校园。遗憾的是我们古筝班没有开课,但是我们喜欢的诗词楹联课继续开课,能够继续聆听老师的教诲,和有共同爱好的学友一起学习探讨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b>我们顺义区老干部大学诗词楹联班的项老师👍👍</b></p> <p class="ql-block"><b><u>第一课:3月5日</u></b></p><p class="ql-block">师生和学友间大家互相认识,老师讲解入学的各项要求和课堂纪律,学习用教材,发门禁卡。讲了律诗的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b><u>第二课:3月12日</u></b></p><p class="ql-block">结合例诗继续讲解律诗的基础知识(书中标注重点内容)。</p><p class="ql-block"><b><u>第三课:3月月19日</u></b></p><p class="ql-block">上节课结合诗词格律教材 重点讲解律诗中的绝句(书中做了重点标注)。</p> <p class="ql-block"><b><u>第三课下节课</u></b></p><p class="ql-block">老师对大家练笔的作品《春雪》进行了点评。</p><p class="ql-block"> 《梅雪之约》</p><p class="ql-block">春雪蹁跹舞昊空, 银装素裹映梅红。 </p><p class="ql-block">琼枝嫩蕊情何寄, 满目清嘉入画融。</p><p class="ql-block"><b>老师点评:尚可</b></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其他学友的练笔作品也做了笔记,但是没有征求学友意见,略。</p> 4月2日第四课 第一部分绝句基础知识 <p class="ql-block">一·绝句布阵八法</p><p class="ql-block">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p><p class="ql-block"><b>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b>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起承转合法 </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并列对合法</span></p><p class="ql-block">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场景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承对合用法 </span></p><p class="ql-block">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对比法 </span></p><p class="ql-block">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用的就是对比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先景(事)后议法 </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 先议后景(事)法 </span></p><p class="ql-block">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 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span></p><p class="ql-block">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 倒叙突出重点法 </span></p><p class="ql-block">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p><p class="ql-block">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绝句布阵八法中第一种起承转合法最重要</b></p> <p class="ql-block">二·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p><p class="ql-block">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是什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这个话题。<b>我们先看几首例子: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p><p class="ql-block">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 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贺知章的这首符合渔阳绝句的第三法: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于渔阳绝句,以后会在晚读的时候细化来讲这诗使用的是什么章法呢。写景+议论的章法。 <b>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这个时候呢,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 我们来看下这首凉州词,起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写景,承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转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句在绝句中很重要,要求很高,要转的奇,断而不裂,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了,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 </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有力量。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 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 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 起承转合,也可以 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 </p><p class="ql-block"><b>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贫者】: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b>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p><p class="ql-block"><b>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p><p class="ql-block"><b>又如老杜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p><p class="ql-block">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 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 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韦应物的这首在章法上运用了先叙情,后布景的方法,属绝中后对法。</p><p class="ql-block"><b>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b>其起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承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p><p class="ql-block"><b>我们再来看个例子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b>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 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 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 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 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例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 以上五种方式,就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 那我们写的时候遵循哪一种章法呢?感觉古人怎么写都有章法 建议我们在练笔的时候,要每种运用的方法都要练习。等我们熟悉掌握这些运用的手法之后,得心应手写的时候,无需去考虑运用哪种手法,而是考虑如何能把主题情感刻画的更到位。</p> 第二部分《咏柳》点评 <p class="ql-block">  《咏柳1》</p><p class="ql-block">原创:段淑敏</p><p class="ql-block">青丝垂百尺,四季护堤坡。</p><p class="ql-block">翠缕风声语,幽情古韵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咏柳2》</p><p class="ql-block">春堤翠缕万丝条,仿佛佳人舞细腰。</p><p class="ql-block">嫩叶争辉摇彩袖,清波照影滟柔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用功进步快,有情感,“细腰”拟人很形象,整体有些平淡。</b></p> <p class="ql-block">七绝.《咏柳》</p><p class="ql-block">原创:许炳焱</p><p class="ql-block">潮白两岸柳如烟,万缕垂丝醒又眠。</p><p class="ql-block">转瞬风来即起舞,阿娜尽兴唱春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起句点名主题。</b></p> <p class="ql-block">  《咏柳1》</p><p class="ql-block"> 原创:黄瑞琳</p><p class="ql-block">翠缕千条拂岸旁,鹅黄嫩蕊放清香。</p><p class="ql-block">东风妙剪丝绦细,染绿春光媚九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咏柳2》</p><p class="ql-block"> 翠蔓半垂弯,千丝拂碧涟。</p><p class="ql-block">折枝裁柳哨,吹韵颂春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咏柳1️⃣妙剪用的好,“放”清香可以替换成绽、散、溢。2的“吹韵”太直白,可以修改为“悠韵”。</b></p> <p class="ql-block">《咏柳1》</p><p class="ql-block">原创:高秀玲</p><p class="ql-block">春来燕子归,绿色映朝辉。</p><p class="ql-block">醉柳迎风舞,花枝携手飞。</p><p class="ql-block">《咏柳2》</p><p class="ql-block">春暖更新满目青,柳丝探水晒真情。</p><p class="ql-block">岸边游客欢声语,守护和谐达共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1️⃣“朝辉”替换成“朝晖”更好,“醉”字用的好。“花枝”替换成“柔枝”更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后两句太口语化,建议修改。</b></p> <p class="ql-block">  《咏柳1》</p><p class="ql-block"> 原创:听雪</p><p class="ql-block">剪剪春风抚七弦,低眉惊见水云天。</p><p class="ql-block">桃花滟滟摇芳影,燕子啾啾醉柳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咏柳2》</p><p class="ql-block">断桥古道长亭口,骚客离人恨别愁。</p><p class="ql-block">最是相思无寄处,乱云飞絮化霜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衬托好,整体美。2有历史韵味,结尾好完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雪:老师点睛之笔“染霜头”修改为“化霜头”。</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咏柳1》</p><p class="ql-block"> 原创:刘金莲</p><p class="ql-block">柔条栖暖雀,碧缕戏晴烟。</p><p class="ql-block">风软千丝舞,春深一梦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咏柳2》</p><p class="ql-block">瘦影垂金线,柔条拂碧川。</p><p class="ql-block">风来香暗动,春色曳轻烟。</p><p class="ql-block"> 《咏柳3》</p><p class="ql-block">青丝万缕扫浮尘,风理柔绦手法匀。</p><p class="ql-block">莺掠溪波光影乱,叮咚溅起一池春。</p><p class="ql-block"> 《咏柳4》</p><p class="ql-block">弱骨柔条拂水湄,轻丝袅袅绾春时。</p><p class="ql-block">东君巧剪鹅黄细,却引游蜂采蜜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2的“曳”生动,3的“叮咚”精彩。</b></p> <p class="ql-block">  《春日即景》</p><p class="ql-block">原创:石斌朝</p><p class="ql-block">惠风轻掠柳梳妆,鸭语催融渚上霜。</p><p class="ql-block">两岸翠坪添秀色,数枝夭李溢幽芳。</p><p class="ql-block"><b>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如果主题扣《春日即景》没问题,挺好。主题若为《咏柳》跑题了。</b></p> <p class="ql-block">  《咏柳》</p><p class="ql-block">原创:李玉玲</p><p class="ql-block">京城三月绿如烟,景色宜人入眼帘。</p><p class="ql-block">碧玉罗裙与风舞,仿佛仙女荡秋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中华通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尾好。</b></p> <p class="ql-block">  《咏柳》</p><p class="ql-block"> 原创:张振兴</p><p class="ql-block">朵朵仔芽自顾开,纤纤玉带合风裁;</p><p class="ql-block">江堤行道碧丝帽,阿娜多姿轻韵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挺好!</b></p> <p class="ql-block">《咏柳》</p><p class="ql-block"> 原创:高秀香</p><p class="ql-block">东风拂面抚青丝,似镜春波映舞姿。</p><p class="ql-block">窈窕柔枝漫飞起,笛声清脆遂成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挺好!</b></p> <p class="ql-block"> 《咏柳1》</p><p class="ql-block">原创:李秀荣</p><p class="ql-block">日暖柔丝醒,鹅黄嫩柳萌。</p><p class="ql-block">春光梳秀发,绿野醉新城。</p><p class="ql-block"> 《咏柳 2》</p><p class="ql-block">春来堤柳嫩眉梢,千里青烟罩彩桥。</p><p class="ql-block">娇媚英姿争秀色,莺衔碧影吐新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1的“春光”可修改为“春风”。结尾显平淡。</b></p> <p class="ql-block">《咏柳》</p><p class="ql-block"> 原创: 吴永华</p><p class="ql-block"> 荷塘畔上金垂柳,大度风流献舞姿。</p><p class="ql-block"> 闪亮枝条轻摇摆,花芽夺目送春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轻摇摆”可修改为“轻摆动”。</b></p> <p class="ql-block">《咏柳》</p><p class="ql-block">原创:婉约</p><p class="ql-block">三月阳春照,桃花烟柳俏</p><p class="ql-block">集贤湖岸边,贪恋喜而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押仄声韵,比较少见,尽量不用。</b></p> <p class="ql-block">《咏柳》</p><p class="ql-block">原创;王学伟</p><p class="ql-block">嫩柳约春早,柔姿醉媚摇。</p><p class="ql-block">依亭滴翠绿,碧水映丝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中华通韵)</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咏柳》</p><p class="ql-block">原创:马国伟</p><p class="ql-block">春日归来两岸娇,斜身探水润青条。</p><p class="ql-block">远望翠绿千枝展,二月和风拂细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点评:格律没问题。</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