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油画《走过岷山》

望柳书堂

<p class="ql-block">【关工委】读油画《走过岷山》感悟中国革命的苦难辉煌</p><p class="ql-block"> (韩晚才)</p><p class="ql-block"> 一次浏览网页,竟发现一幅油画《走过岷山》。乍看人物众多,气势磅礴。放大镜头逐一细看这幅油画的每一个细节,竟心潮激动不已。几日后我就从平台购回一幅仿真《走过岷山》。购回作品,展卷读画,画面波澜壮阔,人物形神各备。掩卷沉思,画家若没有对中国革命史的真情,若没有深刻研究红军长征历史,是不可能画出如此丰富饱满且精美绝伦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这幅油画表现的是:1935年中旬,中央红军翻越艰苦卓绝的雪山——岷山之后——那一刻人们的心情。毛主席写了著名诗词《七律•长征》,而画面表现的就是诗中最后两句诗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尽开颜”是画中着力渲染的精神特质。</p><p class="ql-block"> 岷山在四川与甘肃交界处,绵延500公里,海拔4900余米。最著名的翻越就是岷山中的夹金山。</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红军领袖与战士融为一体,集中表现出一个主题:都是征途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家将革命领袖与战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来处理。相互搀扶、艰难前行,官兵平等,苦乐同当。场面情节感人至深。</span></p><p class="ql-block"> 画家精细刻画出中央红军一路走来的艰难与期盼。他们身体虽然还是很疲惫但神情已经放松。后面的部队在雪山脚下逶迤而来,前面的人们已经“看”到了希望。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并肩一列,步态从容;尤其画家通过刻划毛泽东坚毅的目光,我们似乎可以管窥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张闻天、王稼祥及长征中的“四老”——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必渠——拥在队伍中,神情坦然自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成仿吾《长征回忆录》记载,过了雪山,红军进入甘南汉回族居民较多地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群众从各个方面把我们包围起来,问长问短,问个没完,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 “每个伙食单位都买了羊肉和白面,几个月不吃油盐的指战员,都痛痛快快地吃了几顿饱饭。”</span></p><p class="ql-block"> 这幅油画表现的是中央红军,画里没有朱总司令。红军长征时,朱德随红四方面军前行,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建立根据地。中央红军过了夹金山,便有红四方面军的首长带着战士来迎接。这就是著名的“懋功会师”。这幅画正是表现会师之前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画家没有选择翻越雪山这个既具有动感的“爬”势,而是选取红军征服艰险之后踏上川途的那一刻来构建画面。背景是重重雪山,眼前不再是雪山。大家的神情是自由愉悦的。我们从中可以阅读出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深层含义。</p><p class="ql-block"> 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写道:“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距今90余年,仍在打动着、感染着人们,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长征的悲壮是世界古今史上所未有过的经历,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伟大的财富,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到复兴的坚强信念。</p><p class="ql-block"> 读这幅油画,我的感想是:对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尤其是红军长征史,必须辅佐以相应视频、画面、地图、文字等,才能使故事更直白明了,才能打动人心。红军长征史是党史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