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我站在窗前,目光被一幅黑白手绘地图吸引。地图上详细标注了许多地名和建筑物的位置,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云台山,这片养育了无数人民的土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云台山,古东海诸山的总名,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和东西连岛等沿海岛屿组成,绵延三百余里。主峰虽不高,仅有624米,却是江苏第一高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云台山与岸地连接一体。然而,清朝初年,倭寇占据沿海岛屿,进行走私、抢劫,还不时上岸侵扰沿海居民,给云台山(现连云港)等沿海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清顺治十八年,尚书苏纳海等会阅江南沿海地方,奏请将沿海各岛居民迁入内地,云台山也因此被划为界外。</p> <p class="ql-block">地图上的地名和建筑标记,展示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分布情况。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建筑标记,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山间村落的画面让我想起了云台山曾经的繁荣景象。山脉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木和瀑布景观,周围散布着许多小屋和其他建筑设施,显示出这个村庄的生活气息。然而,面对倭寇入侵,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对倭寇采取退让政策。在沿海制造无人区,禁止海上贸易,驱赶云台山边民,将云台山沦为荒岛。</p> <p class="ql-block">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防政策。令兵部上尚书苏纳海实行“裁海”措施。云台山在茫茫大海之中,虽距古海州四十余里,但毕竟是海上孤岛,仍将岛民内迁。将这座山周长达300多里,山边有新滩、当路村、大义村、小村、巨平村、新县村、诸吴村、关中村、山东村、诸麻村、隔村、东山村、宿城村等大小村庄18个划为界外,并用木桩钉塞海口,并下令不许出海,否则一律以通匪论处。史称“裁海”。</p> <p class="ql-block">裁海令下达后,云台山上的众多个姓氏家族,上万居民,限三天内一律驱赶殆尽。面对倭寇的侵犯,清政府不去抵抗,却对黎民百姓施威风,强令驱赶,划归界外,让云台山成为荒岛,留给倭寇。云台山上居民面对“裁海”驱赶令,房屋被焚,可耕园地遭损,水井被填,各家人只好忍痛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谋生,各自求活,真是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面对流落四方的众多姓氏家族,有识之士心潮难平,他们互相串联,奔走呼号,要求朝复海,让百姓返回家园。据史、南城江、杨姓氏族谱载,居住云台山水流村的生员江之菃,裁海时流落淮安。在生员杨肤功、郑三乐等人支持下,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到漕运总督帅颜保衙门呈上奏状,并递上呼吁恢复云台山为内地,让居民回家的呈文,请他代为转奏。</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六年(1677年),颜保上奏云台山必须收复并改为内地的奏文,后得到索额图、明珠的同意,形成“复海”奏文,报皇上钦定。康熙十七(1678年),康熙皇帝御批,撤销了“裁海令”,云台山复为内地。史称“复海”。清朝决定复海后,已被迁入内地的云台山各村居民,先后迁回原居地,重建家园。在凤凰城设兵驻防,云台山重新有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蛇年新春,我又来到云台山边上的古凤凰城,悠然慢走在光亮的石板路上,街头至今仍留存着的石屋遗迹,徐徐寒风中不由得产生敬佩。当我抬头望远处的云台山,静卧在大地上,以其古朴的韵味,这里不仅悄然记录着三百六十年前先人迁移历史故事,还蕴藏着乡愁。古时云台山下濒海村落,物产丰饶,民气谆朴,鸡犬相闻,有唐虞熙皞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