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 贵 的 老 照 片(副本)

阳光老强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电影《跨过鸭绿江》热播的时候,我也想写写他的志愿军故事。他的一些纪念章我曾见过,可惜在他去世之前就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一个慰问袋,也不知是中国人民给的,还是朝鲜人民给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的唯一证物。</p> <p class="ql-block">  为了搜集父亲当年的信息。我走访了同村和他一起参军的战友强原恩老爷爷。老人现在和儿女一起生活在济宁,这是他参军后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他老人家保存了一些抗美援朝期间的照片、衣物和证章。其中翻到了一张两人的合影,他的女儿拿起来问他:“这是您和谁在一起照的?”老人接过来看了看说:“不认识了。”我也接过来,一眼就认出来,“这是我父亲啊!”</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张照片,右边是强原恩老人,左边是我父亲。照片上的文字显示,这是1955年的合影。应该是我父亲转业以后与强元恩老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当年也是一位英俊少年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强元恩老人保存的纪念章,我见过我父亲也曾经拥有同样的纪念章。遗憾的是不知何时丢失了。有一枚是带和平鸽的纪念章,在老人家里也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自愿军的胸章</p> <p class="ql-block">老人竟然还保存了一件志愿军的军装!</p> <p class="ql-block">  现在九十一岁的强元恩老人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和我聊了一些当年他们参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我们相里集是一个不到两千人的村子,有17人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是当时鲁西地区全区报名参军的模范村;涌现出了“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我的母亲就是在那种情况下送我父亲参军的;为此,她还胸戴大红花,骑上高头大马,从村里到区里去参加表彰大会。在农村马队的簇拥下,一路上有众多的群众向她们送吃的喝的,场面十分的隆重!可是我的父母却从来没有向我们提起过此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他们入伍后,先到单(shan)县(当时的鲁西地区区委所在地,在我们村西南方向约二三百里路处)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半年以后,他们分批被部队接走。元恩老人是第一批,被空军地勤部队,天津防空军第221团接走,在天津北边的唐山实习。我父亲是第三批分到山西大同市实习,后被分到运送武器的挽马团。我父亲也曾经说过自己是赶马车往前线运送子弹的。他还很自豪的对人说 :“我是彭德怀的兵!”</p><p class="ql-block"> 从1950年10月 25日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至1951年 4月 22 日五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这对我父亲他们这些等候上战场的部队也是最大的鼓舞,但等他们进行完军事训练度过实习期,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过鸭绿江的时候,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了。据元恩老人说,他们团有六个湖南兵,先于他入朝,后来一个都没有回来。老人感慨的说:“现在别管生活好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活着就很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我父亲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六军一零六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一师,转到地方搞社会主义建设。我父亲随部队转业到山西省大同市。那时我母亲和父亲同村战友范永力的妻子一同去探亲,我曾在范永力老人的家里见过一张当时她俩并排坐着的合影;我身着农村婴儿穿的“连脚蹬”的棉裤,被母亲抱在怀里;战友的妻子当时还没有孩子。为了能找到这张照片,我回老家找到范永力老人,老人说,他保存了多年的照片和证章都让老伴烧掉了。我目瞪口呆,如五雷轰顶!</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强元恩老人那里找到的范永力夫妻当年的照片。而当我拿给他们的子女看时,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自己的父母,他们说:“一点都不像。”</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从父亲留下的这份证件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是华北建筑师某单位的三级油漆工。后来被调到山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处(这是当年他和家里的通信地址,所以我记忆深刻),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建筑公司。他常自豪的说:“济南的南郊宾馆就是我们建的。” 那里可是山东省的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地方,所以父亲引以为豪。</p> <p class="ql-block">  父亲就这样一直在济南工作到1962年工业下马,党号召工人自愿到农村去当农民。(就象后来的知青下乡)我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当了农民,直到2001年11月21日他去世。</p><p class="ql-block"> 强元恩老人当年所在的空军地勤部队,在1958年也转为建筑部队,他被分配到济宁专署建工局任工会干部。现在在济宁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从父亲在济南工作时的证件中截取的他当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晚年的照片,而我的母亲却先他而去。</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在1983 年2 月5日病逝,享年53岁(现在想起我早逝的母亲也是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两人一生没有一张合影,这是我后期制作的一张他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他们虽然没有参与那场为民族独立,为世界人民谋解放的战争,但他们也是永远怀念着那些先他们而去的战友们。一张张英俊的脸庞,一个个披肝沥胆的英雄事迹,将被永久铭记,历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