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论坛汲取前沿智慧

追孟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教育革新浪潮翻涌的当下,知识的清泉不断奔涌,为教育者们提供着创新的滋养。在这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阳春三月,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p> <p class="ql-block"> 3月21-24日,我来到北京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参加了由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主办、名师界教育智库提供学术支持的“全国中小学教师AI融合新理念、新实践发展论坛”。此次论坛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素养育人新质发展新进程”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展开深度研讨,为参会教师带来了一场知识与实践的盛宴,我在这里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3月22日论坛开幕,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带来《教育质量的文明维度》主旨讲座,从宏观层面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助力教师理解教育在文明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探讨AI融合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焦建利带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专题分享,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教学资源获取、学习个性化指导等教育各领域的应用实践,让教师们看到AI为教育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的高级教师秦红斌以《基于GenAI学科实践育人的新探索》为题进行分享,结合GenAI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为教师们呈现了利用新技术开展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作《人工智能赋能全场景融合创新,加速素养型课堂生态发展》主旨报告,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教学的各个场景,构建素养型课堂生态,为教师们构建了AI融合下课堂生态发展的清晰框架,明确了未来教学变革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3月23日,学术交流持续升温。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研究团队的许健博士和代帅博士,分别进行了《AI支持教育智能体创建与教学研究开展应用与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的专题分享,并设置现场实操生成作品环节。所有教师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AI技术在创建教育智能体、优化教学流程等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原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吴安民带来《AI赋能新课标教案生成与优化》的分享,详细介绍了借助AI技术优化教案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教师们在教学备课环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优质教案。</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博士,带来《人工智能基础素养、未来方向与通识教育》的分享,从专业视角解读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内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拓宽了教师们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认知边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科信息化专家丁玉海以《应用教育微场景自助式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素养》为题,分享了如何在日常教育微场景中,引导教师和学生自助式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素养,为教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p> <p class="ql-block">  3月24日,论坛进入示范课展示与实践成果交流阶段。“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延军带来五年级语文示范课《田忌赛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杨少玉带来高一语文示范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巧妙融入AI技术,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智能互动工具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展现了生动有趣且高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AI融合课堂教学的优秀范例。</p> <p class="ql-block">  在现场实操环节,所有老师们都积极主动,反复尝试各种 AI 工具和功能,遇到难题时虚心向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在作品展示环节,枣庄县的老师们合作完成的《“圆”来如此奇妙》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方案作了分享展示,该方案应用AIGC工具,巧妙地将数学中的“圆”知识与语文、艺术等多学科融合,通过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形式。他们的展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专家的讲解落地,</span>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AI工具怎么融入到教学里。</p> <p class="ql-block">  此次论坛让我深入了解了AI融合教育的新理念、新实践,拓宽了教学视野。不仅学习到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还通过现场实操、示范课观摩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AI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张开双手拥抱这个新的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