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

朱朱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朱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0977</p>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有一个3000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山西太原的晋祠,这是我们今年三月山西行第一个打卡地。俗话说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来山西太原必游晋祠已成为共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一探晋祠的千年风采。</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入口处两边各屹立着一座仿古建筑,北侧名曰“太白亭”,与南侧的“乐天亭”相对而立。这里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竞相游历之地。李白到此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乐天亭”则纪念另一位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两亭以诗人之名彰显晋祠在历史上的文人雅集传统。</p> <p class="ql-block">  走过这座桥,前边是“晋祠胜境”的牌楼,过了牌楼就到晋祠景区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者唐叔虞而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从规模程度到完整性,都堪称是中国之最。晋祠始建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建筑于隋唐,兴盛于北宋,延传于明清。它的历史之悠久,阵容之伟大,堪称中国皇家园林之最。</p> <p class="ql-block">  穿过唐宗遗风,一尊大型群雕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我赶快拿出手机拍照,把它框在门框内。</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是太原市里最大的一尊塑像,坐在宝马上座的就是唐太皇李世民,他被称为“太原公子”,当年李世民就是在太原与他的父亲李渊在这里兴兵反隋的。</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是免费的,但我们来晋祠的主要目的是到晋祠博物馆里寻探晋祠的“三宝”和“三绝”。</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看见一座红墙绿瓦的宫门,这里就是博物馆的入口。门上蓝匾金字“晋祠”赫然呈现。这里是收费的,年满60周岁以上凭身份证免费进入。</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晋祠博物馆大门里看见的第一栋建筑就是水镜台,看着它是不是有点眼熟,<span style="font-size:18px;">82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的小庙宇就是以晋祠水镜台为原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座水镜台是明清时期的遗物,主要是为了纪念圣母娘娘所表演戏的地方,后来也是为了祭祀诸神表演戏的地方。古人的智慧非常高超,据说为了让这个戏台扩音效果好,则在戏台的两旁,埋了八口大瓮缸,声音极为洪亮,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是著名的金人台。只见金人台四周各站立着一尊铁像,他们在这里已经站立了900多年,从未腐烂和生锈。有人说它既是铁人为何叫金人?因为铁是五金之属,屹立在这是为了防止水患。</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这些金人,现在金人台用栏杆围了起来,不能上去近距离观察只能用手机拉近拍照。关于这些金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尊金人不听话,在月黑风高的晚上,跳进了汾河里就再有没回来,于是民国时期在这里又伫立一尊塑像,让四个金人再重归于好。</p> <p class="ql-block">  那这四个金人在这里经历900年的风霜并未生锈也并未腐烂,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晋祠的庇佑,让他们在这里千年不坏。听介绍古人在建造这四个金人之时,融入了大量的镍,才使他在1000年的历史演变之中并未受到损坏。那么古人是如何掌握镍和铁的比例呢?留下一个疑问。</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看见一栋建筑,牌匾写着“献殿”,这就是晋祠三大国宝之一了。整体建筑进来之后像一个大冰箱一样,因为这里四面通透,在中国古代,这是给圣母娘娘摆放祭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仔细端详一下,正上方的这块匾额,献殿两个字遒劲有力,而且这块匾形似一只乌龟,是不是寓意着长寿之意吧。</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向屋顶,整体建筑完全是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棵铆钉。屹立在这里千年不倒,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亭与殿的献殿了。这个献殿是国宝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寻找晋祠第二大国宝——鱼沼飞梁。只见前方一座桥,桥两边石柱上分别写着“鱼沼”和“飞梁”,据文献介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立交桥,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圆为池方为沼,我们称这个地方为鱼沼。低头看,水中有红色锦鲤在游动。</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架起了十字交通的桥梁,我们称之为“飞梁”,鱼沼飞梁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座立交桥上,你会不会有一眼千年的感觉。而仔细端详这座桥梁建筑的时候,它和我们现在的立交桥极为相像,古人的智慧是不是很超前。我身后就是晋祠的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  走过鱼沼飞梁立交桥,眼前的宏伟建筑就是晋祠的第三大国宝——圣母殿。它也被称之为宝中之宝,位于整个晋祠的中轴线上,而整个殿堂,我们从建筑形式来看,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北宋时期的木制结构建筑,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整体建筑,没有用任何一颗铆钉,也完全是榫卯建筑模式。进到殿堂里一看里边没有用任何柱子支撑,而外围则有二十六根柱子,所以整个殿宇只有外围的二十六根柱子的受力点。我们看到前面的八根柱子上有八条盘龙栩栩如生,高昂腾飞。</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这些盘踞在柱子上的龙均是木结构的龙,据资料讲这些龙雕刻于1087年。距今也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在柱子上雕刻8条龙而不是雕刻许多条龙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对龙是有严格要求限制的,帝王为九条,而皇后则为八条,所以圣母殿柱子上是8条龙。</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向“显灵昭济圣母”匾额,它位于圣母殿前廊正中,北宋原物。据介绍该匾始于熙宁十年(1077年)封号,政和元年(1111年)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皇家祭祀用语。</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堂高19米,面阔八间。这里供奉着我们的圣母姜懿,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皇后。</p> <p class="ql-block">  晋祠里不仅有三宝还有三绝,看完三宝,我们继续去寻探“三绝”。这第一绝就是圣母殿堂内的41尊宋代彩色塑像,这些塑像可谓是栩栩如生,非常逼真,每个人的表情都是灵活活现的。这里是由圣母、宦官还有侍女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型宫廷剧。听说当年我国艺术大师梅兰芳还来到圣母殿里,潜心学习每一个侍女的表情,因为在她们的表情上面,演绎着中国京剧的生旦净末丑。</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个侍女的表情极为微妙,她的脸微侧,一面微笑,一面哭泣。(由于现在圣母殿作为重点保护的殿宇,外围有栏杆围着不能进到里边参观,拍不到另一侧脸的表情)。只好用手机放大拉近拍摄,也只拍到一面脸。</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同时用一张脸来表达两种表情吧,相信这种事情只能在塑像上体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圣母殿大门前的保安恪于职守,维护着大殿的安全,咨询他问题也耐心讲解。</p> <p class="ql-block">  这第二绝就是伫立在圣母殿旁边的“周柏”,这株古柏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因其形似卧龙又名“龙柏”。这也是我们看过的最老的一棵柏树了 。有龙柏必然会有凤柏,在圣母殿另一侧就是龙柏的娇妻“凤柏”,同年所植,两棵古树遥望相对,由于太过思念,龙柏长成它想象的样子,慢慢倾倒下去,就在它即将倒下去之时,突然在地上又拔地而起一棵树驾住了即将到地的龙柏,这棵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正是它用它的力量来续写了龙柏的历史,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i></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这株凤柏现已不存,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县志严肃记载)。在原址上种了棵古柏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晋祠里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二十多株,它们与古建筑相互映衬,共同见证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寻找晋祠的第三绝——难老泉,出圣母殿往南只见一个六角亭子,难老泉就在这个亭子里。</p> <p class="ql-block">  只见亭子最上方“难老”牌匾,下方“晋阳第一泉”,由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题写。“难老”出自《诗经·永锡难老》,寓意“青春永驻,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这个“难老”匾是不是很精致漂亮,也形似一只乌龟,上款:丁未菊月东垣王原朗重立,下款:真山书。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我们可以看到池中的泉水突突往上冒,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柳姓姑娘,婚后遭到婆婆刁难。柳氏机缘巧合得到抽鞭,自此不再担心水的问题,婆婆发现秘密后闯下大祸,柳氏为补救,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泛舟晋水之上,写下了“<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i>”的著名诗句。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也写下“<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i>的诗句。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韵味,因此,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石碑等,据说各式建筑加起来有100余座。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介绍,有机会可亲临一睹晋祠风采。</p> <p class="ql-block">  古迹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传承着文明的光辉。古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见证着古人的智慧。来山西旅游一定不要错过晋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