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展览行(四)

海涛

<p class="ql-block">成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p> <p class="ql-block">关于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劳动起源、情感起源、模仿自然、语言抑扬、原始信仰。</p> <p class="ql-block">音乐是人类文明的有声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巫舞同源</p> <p class="ql-block">龟甲响器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7000)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骨笛 裴李岗文化</p> <p class="ql-block">埙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音色哀婉深沉,古人称之为“立秋之音”。</p> <p class="ql-block">红陶鼓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 河南汝州市临汝县大张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以舞娱神</p> <p class="ql-block">合瓦形铜铃/双翼平口铜铃 晚商至西周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 花蒂形铜铃 商(约前1600-前1046)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2 兽面纹铜铃</p><p class="ql-block">3 青铜铃</p> <p class="ql-block">石排箫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以整块的石料制成十三个长短不等的编管,管壁的厚度只有一毫米。除少数管口残损外,余管均能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p> <p class="ql-block">礼乐相合</p> <p class="ql-block">龙纹石磬 商</p> <p class="ql-block">石磬 晚商至西周</p> <p class="ql-block">磬作为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和乐舞伴奏。</p> <p class="ql-block">石磬 春秋</p> <p class="ql-block">编磬 春秋</p> <p class="ql-block">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金声玉振。</p> <p class="ql-block">钟与镈</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甬钟 春秋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甬钟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郑公大墓</p> <p class="ql-block">黑敢镈 春秋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墓葬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镈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特镈 春秋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虎头饰 战国(前475-前221)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编钟 战国 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铜甬钟 秦(前221-前207)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甬钟发现于兵马俑一号坑的指挥车上,是将帅用来指挥作战的,反映了秦代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p> <p class="ql-block">网格乳钉纹铎 春秋</p><p class="ql-block">铎由铃发展而来,早起与编钟配合,用于祭祀场景中的表演。春秋之后多用于军旅,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p> <p class="ql-block">铜扁钟 战国(前475-前22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钲 战国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古佛村征集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钲又称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该钲身椭圆,一面饰巴蜀符号,钲柄为棱形。</p> <p class="ql-block">虎钮铜錞于 战国(前475-前221)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古佛村征集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錞于是古代的一种军中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p> <p class="ql-block">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南北乐府在并行发展中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为唐五代音乐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乐府正音</p> <p class="ql-block">秦 乐府钟及铭文图</p> <p class="ql-block">治世之音</p> <p class="ql-block">相和歌俑 汉(前202-220)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抚耳俑 东汉(25-220) 三台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抚耳俑多与抚琴、击鼓等乐俑组合,应为相和歌场景中的表演者。</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戏楼 汉(前202-220)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乐记》 音乐有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民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望楼 汉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张湾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整体为水榭楼台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陶伎乐俑 汉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于庄汉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陶瑟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崖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瑟,先秦时期已出现,其表现力极强可欢快也可悲伤,在秦汉时期极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3 陶捧笙俑 东汉 三台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4 彩绘吹乐男坐俑 东汉</p><p class="ql-block">5 陶击鼓俑 东汉 三台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6 彩绘吹乐俑 汉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出土 偃师博物馆藏。陶俑深目高鼻。</p> <p class="ql-block">胡人舞蹈画像砖 汉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俑奏伎乐俑 汉 甘肃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陶弹琴伎乐俑 汉 甘肃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立舞俑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六一一所汉墓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双脚中置有鼓形物,推测此舞为踏鼓舞。</p> <p class="ql-block">陶抚琴俑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李家梁子汉墓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吹笛俑 汉 四川省成都市凤凰山汉墓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俳优俑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新川创新科技园出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杂技舞乐俑群 汉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驻军靶场出土 洛阳市孟津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孟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杂技盘舞画像砖 东汉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新市乡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砖面有三人,分别为杂技、跳丸、盘舞伎人</p> <p class="ql-block">鞞舞画像砖 东汉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新市乡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左侧一人作倡优形象,左手握鞞鼓作滑稽表演。中间伎人为舞者,右侧右脚上提踏鼓,以鼓点掌握音乐节奏。</p> <p class="ql-block">舞乐画像砖 东汉 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宴乐画像砖 东汉 四川省成都地区出土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观伎画像砖 </p> <p class="ql-block">胡人面具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李家梁子汉墓出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红陶吹奏俑 东汉 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电信局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骑吹画像砖 东汉 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前后二人吹竽,中间一人吹排箫,三人均戴方山冠,身穿紧身衣物。竽属汉式吹奏乐器,形似笙,在战国至汉代广泛使用。骑乐人所带冠,是汉代祭祀时乐舞师所戴之礼帽,也反映了鼓吹乐在汉代礼乐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鼓吹乐源自西北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六骑吏画像砖 东汉 四川省成都市郊区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展现的是军旅出行时所用仪仗鼓吹乐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黄釉扁壶 北齐(550-577) 河南省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壶身形似西域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壶,壶腹部两面图案相一致,为胡腾舞图案。中间一人起舞于莲座上,双足腾跳、回首反顾,左侧有二人吹笛、打拍,右侧有二人击钹、弹琵琶。五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衣,足着靴,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胡腾舞随着丝绸之路传人,深受当时贵族的喜爱。至唐时,唐诗描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环身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扁壶造型和图案带有西域色彩,但烧制工艺却是中原地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褐绿釉胡人乐舞扁壶 北朝(386-581)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采集 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扁壶腹部为胡腾舞图案,共有五人,均为西域少数民族形象。中间一人起舞于莲座上,左侧一人弹拨琵琶、一人打拍,右侧一人奏箜篌,另一人奏乐。</p> <p class="ql-block">石雕柱础 北魏太和八年(484) 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属晋室后裔,但事于北魏,深受传统汉文化和鲜卑民族文化影响,墓中出土文物是民族融合和丝路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陶仪仗骑马俑 西魏-北周早期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晖华公主与乞伏孝达夫妇合葬墓出土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女舞俑 北魏(386-534) 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头戴风帽,内穿曳地长裙,外穿交领窄袖长襦,双袖舒展,舞姿优美。</p><p class="ql-block">彩绘执鼓俑 北魏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蔡庄联体砖厂出土 偃师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胡人伎乐俑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 大同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四名男俑头戴鲜卑垂裙帽,身穿交领窄袖袍衣,一人抚琴,一人吹筚篥,一人或为弹奏阮咸,另一人乐器缺失。两名女俑,梳山形发髻,身穿交领窄袖长襦,一人吹箫,一人吹排箫。北魏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多民族交融的特质,为隋唐乐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伯牙抚琴图画像砖 魏晋(220-420)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祁家湾墓群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奏乐图画像砖 魏晋 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左侧人物弹卧箜篌,右侧人物手中持阮咸在弹奏。</p> <p class="ql-block">商山四皓画像砖 南朝(420-589)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学庄南朝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南风北渐 </p> <p class="ql-block">陶鼓 十六国成汉(306-347) 四川省成都市浆洗街桓侯巷成汉墓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陶吹排箫俑</p> <p class="ql-block">陶吹哨俑</p> <p class="ql-block">多元融汇</p> <p class="ql-block">华戎兼采</p> <p class="ql-block">陶吹奏女俑/抚琴女俑/吹排箫女俑 十六国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顶益制面厂出土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釉陶骑马伎乐俑 十六国 (同上)</p> <p class="ql-block">西凉乐</p> <p class="ql-block">法螺是一种吹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铜钹源于西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竖箜篌源于西亚角形竖琴。</p> <p class="ql-block">弓形箜篌最早出现在印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