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打皇上

Sun

<p class="ql-block">昵称:Su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641121</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农村。那时物资匮乏,村里似乎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石头——石头垒成的房屋,石头砌成的围墙,石头铺就的小路。我和小伙伴们正值贪玩的年纪,没有现成的玩具,只能就地取材玩些石头游戏。女孩子们玩抓石子,我们男孩子则热衷于拿起石头打石头的"打皇上",这个游戏令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打皇上"又称"争皇上",玩法颇为讲究。我们在场院或街面等稍宽敞的地方,用石头模拟出一个皇宫大殿:立上几块石头,靠后中央位置立一块大石头代表"皇上";左右两侧各设一位"大臣",分别负责传令和行刑;两位"衙役"则立于大臣前方。根据参与人数确定石头数量,石头数总要比人数少一块——这就像引入了竞争机制,仿佛组织差额选举,总有一人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会落空,成为"犯人"接受惩罚。</p> <p class="ql-block">  游戏规则严谨有序:每人挑选一块顺手的石头作为工具,站在事先划好的投掷线外。首轮投石顺序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之后则按照犯人、衙役、大臣、皇上的次序进行。投石最远者获得优先"打皇上"的权利——虽然选择余地大,但距离较远难度也高。待所有立着的石头都被击倒,击倒"皇上"者登基为皇,击倒"大臣"者位列朝班,唯一未击中者则沦为"犯人"。</p><p class="ql-block"> 登基仪式颇具戏剧性:"皇上"端坐龙位,掌握生杀大权;"犯人"需背对"皇上"立于投掷线处;"行刑大臣"从后架住犯人双臂,单膝微曲待命。整个过程全凭"皇上"脸色行事——若"皇上"面露愠色,"传令官"便高呼"重打十板",行刑者随即用膝盖猛顶犯人臀部;若"皇上"转怒为喜,惩罚即刻终止;若神色如常,则"轻打五板"了事。有时"皇上"与"犯人"私交甚笃,未及用刑便忍俊不禁,犯人便可逃过一劫。若是六人游戏,惩罚则改为"流放":在"皇上"示意下,两名"衙役"押解犯人远行,"行刑官"在后驱赶。待"皇上"一声令下"回来",众人便上演精彩追逐——"大臣"们需拼命逃回安全区,而"犯人"则要设法抓住一人背其返回。常有精明"犯人"暗中揪住"大臣"衣角,待令下时迅速得手。被背回的"犯人"往往转窘为喜,颇有虽败犹荣之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多在放学后或节假日玩这个游戏。特别是寒冬时节,田间农事已毕,几个小伙伴吆喝几声便凑成一局。跑跳投掷间,寒意顿消,浑身冒汗。游戏现场总是热闹非凡,常引来老少围观——有纯粹看热闹的,有琢磨门道的,还有跃跃欲试的候补队员。每当有人玩腻了"皇上",或是"犯人"受罚恼了,便有新人踊跃加入。</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简单的农村孩子们玩的游戏,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既培养合作精神,又锻炼竞技能力;既要运用智慧,又需体能支撑;更在嬉戏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那些石头组成的"皇宫",那些天真烂漫的"君臣",构成了我童年最生动的记忆画卷。</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