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春分那天,八十三岁的表姑和我视频了一个多小时,激动地讲述了她在安徽双堆集烈士陵园寻亲的过程。她说,七十七年了,终于在这个烈士名单上找到李转银的名字了,我在名字下摆了鲜花和祭品,祭奠了一番,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p> <p class="ql-block">我上高中时在表姑家住过一段时间,和表姑亲如母女。那时表姑是县法院唯一的女法官,她的干练和热心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后来我们天各一方,几十年并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关系疏离,相反是越来越亲,我们经常视频通话,讲一些家里的事情。近两年,她一直和我说起李转银烈士的事情,想去安徽宿县一趟,找到一些关于他的资料。</p><p class="ql-block">表姑是我爷爷的大妹妹的女儿,我爷爷是她的舅舅。李转银则是我爷爷三叔家的儿子,和我爷爷是堂兄弟,也是表姑的堂舅,是我们的堂爷爷。表姑说她还依稀记得那年李转银舅舅穿着灰军装,打着绑腿回到家里,她妈妈给舅舅做饭的情景。根据有关烈士的资料,得知李转银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牺牲。表姑是1942年出生,大约是她5岁左右,李转银舅舅探家时和她见过一面。据说那时家里人正准备给李转银找对象,但是他刚到家没几天,就接到部队通知要出发,从此以后便杳无音讯。</p> <p class="ql-block">李转银的妈妈是我爷爷和表姑妈妈的三婶,育有二子,由于家贫,一子送人。唯一留在身边的儿子还参军去了前线。当年李转银的母亲收到这封部队来信后,一定是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我不敢想象老人家那悲痛欲绝的样子,中年丧夫,晚年失子的她,无依无靠成了五保户。由于我爷爷在晋南,没办法照顾豫北老家的老人,住在邻村的表姑的妈妈就担负起了照顾烈士母亲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按豫北的叫法,表姑叫烈士的母亲三婆婆(豫北叫外婆为婆婆)。表姑说因为三婆婆去世那年,正好是她家老二出生不久,她记得很清楚,是1967年的3月。三婆婆死后,烈士的有关资料都由她的妈妈保管。直到1974年,我爷爷从晋南回到豫北老家定居,所有的资料都交给了我爷爷。后来我爷爷把烈士的资料给了我爸爸,我爸爸把这些资料交到了县档案馆,所有这些资料才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表姑想寻找烈士的有关信息,烈士的后人也只有我们家的人了。表姑让我弟弟查找烈士资料,他无意间从抖音上发现一个“为寻亲者免费服务,愿英魂重归故里”的公益网站,他在档案馆复制了烈士的资料后,在寻亲网站上登记,经过寻亲网站的对比查找,终于找到了有关李转银烈士的详细资料。</p><p class="ql-block">寻亲类别:烈士寻家</p><p class="ql-block">宝贝回家编号:684606</p><p class="ql-block">姓 名:李转银</p><p class="ql-block">性 别:男</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不详</p><p class="ql-block">牺牲时间:1948年11月14日(阳历)</p><p class="ql-block">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九旅二十五团</p><p class="ql-block">烈士所在省:河南省</p><p class="ql-block">烈士生前家庭住址:河南省温县六区</p><p class="ql-block">牺牲经过:1948年11月14日在解放战争中牺牲。</p><p class="ql-block">登记人与被寻人关系:志愿者</p><p class="ql-block">烈士身份:排长</p><p class="ql-block">其他说明:李转银烈士,25岁,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8月入党,1948年11月14日在解放战争中牺牲。</p><p class="ql-block">注册时间:2024-06-03 19:19</p><p class="ql-block">站务电话:0435-3338090(吉林通化)</p><p class="ql-block">宝贝回家志愿者唯一QQ接待群:1840533</p><p class="ql-block">宝贝回家寻子网 咨询信箱:baobeihuijia@yeah.net</p><p class="ql-block">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宝贝回家寻子网 http://www.baobeihuijia.com/</p><p class="ql-block">公益网站 宝贝回家志愿者为寻亲者免费服务 愿英魂重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表姑和我说,李转银的名字是李转运之误,可能是河南话里银和运发音相似,李转银在部队登记时,李转运就成了李转银。表姑给我发来一封七十七年前的一封信,信纸已经残缺不全,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竖排的信封从右至左为:“交太行军区温县六区和风岭交、李转银同志家书、沙河三大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信里的内容大致如下:李转银同志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安徽宿县西关作战中光荣牺牲。他为独立、和平、民主流了最后一滴血。遗体已埋葬在安徽宿县西南十五里大雷村。家属见信后,请携公函到区政府领取抚恤金,并按条例享有光荣军人家属的优待。</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70年代中期跟着爷爷奶奶回到豫北老家—河南温县武德镇公社胡冯蔺村,也就是信封上的河南温县六区和风岭。我第一次知道“胡冯蔺”这个小村还有一个这么美的名字“和风岭”,显然是根据发音写出来的名字,部队的文书果然是个文化人。</p><p class="ql-block">我们附近有七个叫“冯蔺”的村,以前不知道“冯蔺”两个字怎么写,有写成“冯林”、冯吝”的,现在查官网,都统一成“冯蔺”了。为什么这七个村子的名字后缀都有“冯蔺”两个字,我查了好多资料问了AI,也没有一个能解释清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冯蔺、田冯蔺、宋冯蔺这三个村都不大,成三角形挨在一起,距离在一公里以内,三个村合办了一个小学,叫“冯蔺联校”,学校穷得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学生上学时要自带板凳。</span></p><p class="ql-block">这七个叫“冯蔺”的村子,基本上都是以村里的大姓为主,比如胡冯蔺,姓胡的是大姓,此外还有姓慕和姓闫的,据我所知,他们在附近的村庄,如慕庄有姓慕的祠堂,过年时他们都会去祠堂祭拜。村里就我们孤零零一家姓李的,没有一个本家。我们这个李家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这里,恐怕是一个未解之谜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爷爷的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逃荒去了晋南,只有三儿子也就是李转银的父亲这一支留在了胡冯蔺。李转银去世后,只留下寡母一人在家。虽然是五保户,有政府微薄的抚恤金,但孤寡老人在农村的生活很艰难。表姑的妈妈住在田冯蔺,两村相距一里地,但对于缠过脚的小脚女人来说,经常走这点路也吃不消。但她时不时地跑来照顾李转银的妈妈,她的三婶,一直到给老人养老送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爷爷在70年代回到老家,李转银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三老奶奶,已经去世多年,李转银没有成家,这一支是没有直系后人了,但我们都是他的后人。听爷爷说我们家也是光荣军属,三老奶奶走后,那个牌匾就收回去了,三老奶奶住的南屋也成了村里的医务室。爷爷在80年代末去世后,胡冯蔺村只留下一个院子,三座瓦房。如今也是房到屋塌,一片荒凉。也不知道是否有村史,据我所知,李转运是这村里唯一的烈士,只可惜他的忠魂已难以回归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人老了,对亲人的思念就越深。表姑这几年一直和我说,想去安徽宿县一趟,查找一下李转银烈士的情况,看看烈士的墓碑,了却一下自己多年的心愿。在志愿者组织的帮助下,得知淮海战役牺牲的烈士都安置在了安徽双堆集烈士陵园,在长长的纪念碑名单上找到了李转银的名字。七十七年了,借着这封残缺不全的信,终于在乙巳蛇年的清明前,祭奠了烈士,了却了表姑的心愿,也让我们李家的后人对先人有所了解,故成此文,以兹纪念。</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寻亲网站,不知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欢迎分享。</p> <p class="ql-block">文章发出后,文友刘俊民老师从历史上相同的家书做了对比,谈到了政府抚恤金问题,引人深思,特转录至此, 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读后感触颇深。攻占宿县城是整个淮海战役中一步举足轻重之棋,可以将国民党军的南北长蛇阵拦腰斩断。</p><p class="ql-block">据安徽党史方志记载,宿县是淮海战役中解放的第一座城镇。为拿下宿县,毛泽东于1948年11月9日至14日连发数封电报,要求中原野战军集中4个纵队全力进攻。这足以说明宿县攻坚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不过,进攻宿县县城是11月15日下午5时以后。李转银烈士若在14日牺牲,可能是发生在外围作战时。</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封信的内容,马上想到了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两封家书之一,《黑夫木牍》。这是秦国灭楚时的事,信的结尾说:“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大意是:家里收到信一定要回信,告知政府授予我们爵位的证书是否收到……</p><p class="ql-block">如果将两封信连着读,会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秦国士兵们都极为关心自己立功受奖,家人受益。但黑夫是否得到爵位证书,我们不得而知。从考古发现看,俩兄弟似战死淮阳附近(淮阳在淮海战役中属于国军邱清泉兵团的机动作战区)。</p><p class="ql-block">而李转银烈士牺牲后,家属收到了政府发的抚恤金公函,尽管抚恤金与秦政府授予的爵位带来的利益相差甚远(最低一级爵位也是1.5顷田地,1.5个宅基地)。</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最能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初中时看的《车轮滚滚》印象很深,百万民工组成的支前队伍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对为新中国战死沙场的战士应厚待,既使像共军这支穷人的军队,也尽自己的微薄财力给家属发放抚恤金,英魂可以安息了。”</p><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刘老师深夜点评👍👍刘老师知识渊博,对淮海战役时间的考证,让我知道了烈士牺牲的时间是在外围作战之时,倒在了黎明之前,没有看到他的战友们的胜利,也是一种遗憾,若有机会祭奠烈士时,当“家祭无忘告乃翁”,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刘老师谈到的秦时的“黑夫木牍”和烈士的这封公函,似有历史穿越之感,立功受奖和抚恤金都是政府给予的补偿,“光荣烈属”的牌匾是精神鼓励,微薄的抚恤金是物质奖励,都是告慰英灵的方式。烈士泉下有知,定会安息。</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刘老师提供的丰富历史资料,获益匪浅。我把刘老师的这段文字放到我文章里,作为重要内容,一并保存。我想这篇文章标题改为“七十七年前的一封公函”是否更恰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友刘俊民老师根据我问题,在2025年3月26日凌晨3:26回复如下:</p><p class="ql-block">不必客气。我从小就喜欢战争题材的小说,六十年代流行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读《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度过了小学一二年级。然后是《保卫延安》、《铜墙铁壁》、《红日》、《林海雪原》、《红岩》、《敌后武功队》、《野火春分斗古城》、《苦菜花》、《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旗插上大门岛》等,以及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及回忆录伴随我度过三四五年级。</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战役”是我大学时代最喜欢读的,读了大量当时尚未开放的国共两党将领的回忆及战局分析。所以,看到你写的与淮海战役有关的文章,就引起我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标题是否取“信”或“函”,要看家人收到的是家书,还是公函,文章侧重表现哪一个。这需要回顾当时中共公文建设及施行情况。</p><p class="ql-block">我们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多方面的,其中公文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p><p class="ql-block">《周礼》:“史,掌官书以赞治”。“赞治”是起草文书的意思,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史实,即中国自周代就已经有了公文。</p><p class="ql-block">长话短说。说到中共的公文规范,1931 年,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公文处理办法》。1940年9月18日,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公文用纸格式的训令》。1942年1月制定并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正式将公函、通知及便函等加以区分,规定公函用于平行机关或不同系统机关间的有所请求,且不分等级。</p><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的公函是公对公的(但可以由私人收件人呈递)。</p><p class="ql-block">再来看那封信的收件人:“交太行军区温县六区和风岭交/李转银同志家书”。</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这是一封转交给私人的家书。</p><p class="ql-block">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家属见信后,请携公函到区政府领取抚恤金,并按条例享有光荣军人家属的优待。”</p><p class="ql-block">可见:1)当时随家书还有一份公函,由家人交给有关部门;2)解释了公函内容是请求当地有关部门给予家属应该享受的待遇。</p><p class="ql-block">家人保管的资料中只有家书,未见公函,说明家属当年凭此公函办理了抚恤金待遇,公函由办理部门收下,经领取人签字(或手印),盖公章(表示已经办理),并归档保管。</p><p class="ql-block">如果相关部门管理及保管妥善,应该可以在当地档案馆找到那份公函。</p> <p class="ql-block">表姑在县档案局找到了烈士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p>